花饽饽,也叫“花馍”“面塑”或者“捏面花”,是民族特有的一种用面粉捏成的,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饽饽最早可以追溯至汉朝,源于明朝,清代以后设专门的饽饽局。 2009年,胶东花饽饽习俗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花饽饽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和面一发面一揉面一捏型一雕刻一锅蒸一上色,再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花饽饽讲究纯天然手工制造,原料采用优质面粉和新鲜的瓜果蔬菜,无任何添加色素,融合了粮食瓜果蔬菜的营养,营养价值极高。

经过长期发展与创新,花饽饽不仅以食用为目的,还用于庆祝和馈赠等民俗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审美观赏价值越来越得到加强。

历史背景

面塑起源于祭祀活动。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朝就已出现饼食艺。宋朝《梦粱录》中有面塑的记载,其应用于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等喜庆日子。民间面塑经由祭祀活动,推衍至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中,在民俗活动的场域中,刺激了面食文化区域内人们对面材的塑造欲望,形成了有生命力且寓意丰厚的面塑艺术。

历史沿革

花饽饽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源于明朝,清代以后设专门的饽饽局。每个饽饽都刻有鲜红的印子,这就是“花饽饽”的前身。由于地域不同,因此技法也不同,每个地区各有特色、风格迥异,造型和色彩搭配也有所区别。 2009年,胶东花饽饽习俗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作工艺

花饽饽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和面一发面一揉面一捏型一雕刻一锅蒸一上色,再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是民间托物寄情、喜庆丰收、祈福纳祥的生活艺术品。 做好花饽饽制作是件费心费力的事。前期工序,要掌握好时间和温度,确保不变形、不干裂、湿润光滑; 蒸制时要控制好火候,蒸出的花馍才能熟透而又不变形、不起泡。 制作最后一道工序是点缀,也是花馍制作最关键的环节,用一些简单小工具,经过擀、剪、搓、压、印等,制作出鸳鸯、花卉、字和元宝等,再用竹签连接起来,一个精致花饽饽才算制作完成。

花饽饽的制作各个步骤中,最为重要的是和面和整形。有的花饽饽造型讲究,和面就要硬一点。有的花饽饽则可以软一点。而且和面的程度要达到手光、面光、盆光。 在制作技法上,不同地域各有特色,风格不同。按人生礼仪、岁时节物和各地习俗,通常分为“结婚”“送三”“百岁”“过年”等几个大类别。

主要特点

颜色多样

花饽饽采用纯天然果蔬(南瓜、蝶豆花、红谷米花心薯、菠菜)鲜榨汁和面而成,所以花饽饽不仅好看而且营养丰富。

造型丰富

花饽饽的外表塑型环节更是让人惊艳不已,醒好的面团经过经验丰富的老手工艺人一个个塑型、雕花装饰。 每一个面团在手工艺人手中化身为呀呀葫芦、柿子、福袋、锦鲤、福桃等各种造型,惟妙惟肖。

节日习俗

按人生礼仪、岁时节物和各地习俗,通常将花饽饽运用于上梁、结婚、送三、百岁、过年等时机和场合,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上梁

“上梁”用的花饽饽分为两种,一种是祭祀用的8个大花饽饽,有的会再做一对龙凤放在梁上,以示蟠龙抬头,凤落宝地。 另一种是“飘梁”用的小饽饽,用来抛撒给街坊四邻,据传小孩吃了小饽饽眼睛亮。 上梁时,木匠和瓦匠将盛满花饽饽的斗拉到梁上,抛洒花饽饽的同时,还要对仗几段祝福房东和逗趣的喜歌,如“上梁一头高一头低,好像凤凰粘瓷器”,“一把饽饽一把草,扬得小孩满山跑”等等。 结婚通常制作“八大件”: 一对龙,一对凤,一对鸳鸯,一对鲤鱼,龙凤和鲤鱼是两件必不可少的铜盆花饽饽。

结婚

结婚当天两件铜盆花饽饽由伴娘捧着跟随新娘带到婆家,放在新房显眼的位置,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增添喜庆气氛。

送三

“送三”是当地百姓非常重视的民俗活动。 姑娘出嫁后的第一年农历三月初三,由娘家做一筐篓“春燕”和各种蔬菜水果、动物等形状的小石子馍带回婆家,表达了燕子归巢,家庭幸福的美好祝愿。 民间一直流传着“‘三月三’大燕儿小燕儿送一千”等歌谣。

百岁

“百岁”的习俗是婴儿出生后满百天,由姥姥家送贺岁花饽饽。 莱州市一带称送“月豉”,主要制作“长穗(岁)”“糖包”“糖帽”“挂花”“虎头”“月豉”等小品,盼望他们健康成长。

过年

春节蒸饽饽是胶东年俗之一。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家家户户都会蒸制供正月食用的饽饽,同时还会蒸上10个枣饽饽、大小两对圣虫、猪头、“囤”(den)、葫芦、元宝等样式的花饽饽。 初一五更天,供奉的子孙将供桌蜡烛点起,上第一炉香后摆上枣饽饽和大圣虫,并供上水饺,醮点后进行祭拜。 族人祭拜完毕,再把花饽饽摆到“天老爷”供桌上。 小圣虫放到面缸里,可保当年丰收,不会断粮。 猪头和囤放在锅里,男人吃囤,有力气干活; 女人吃猪头,猪养的又肥又壮。 葫芦和元宝压到窗台上,寓意金银元宝滚滚来。

其他

花饽饽在祭海、渔灯节等民俗活动中表达人们祈盼出海平安,风调雨顺; 在清明、七月七等节日活动中也会制作花饽饽。

传承保护

2009年,胶东花饽饽习俗入选山东省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饽饽习俗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还表现出了时代精神。 花饽饽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生活, 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花饽饽由原来为了满足食用的需求,逐渐渗透到某些饮食文化习俗并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登区独有的地域文化, 孕育了具有文登民俗特点的花饽饽。

相关文化

胶东顺口溜

指尖流转一花开

巧手揉捏百鸟来

龙凤人间何处见

而今相伴落面台

参考资料

影响与意义

花饽饽以简单的原料和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胶东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相关事件

2024年1月,在山东烟台福山区,当地传统民俗花饽饽制作又出新花样,在其龙年系列产品里的“招财龙”花饽饽肚子里还藏着八个“金元宝”。

参考资料

文旅.百家号.2024-01-17

好客山东.百家号.2024-01-17

山东花饽饽一口咬出8个“金元宝” 网友:有过年的气氛了.闽南网.2024-01-17

花饽饽.新华网.2024-01-17

舌尖上的非遗 | 胶东花饽饽:一朵盛开在面塑界最娇艳的“花”.微信公众平台.2024-01-17

意义.百家号.2024-01-17

起源.百家号.2024-01-17

“烟台范儿”——烟台十大文化名片之胶东花饽饽.澎湃新闻.2024-01-17

文登花饽饽――会“讲故事的花饽饽.南海网.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