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卡门青》(德语:Peter Camenzind)是瑞士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第一部小说,此书出版于1904年后立刻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赞誉,是他的成名之作。小说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彼得·卡门青的生活和心灵历程,成为当时被人追捧一时,并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

作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创作背景

该书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当时的德国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力强盛而危机四伏;民族主义、沙文主义甚嚣尘上,阿图尔·叔本华弗里德里希·尼采成为新的偶像;以新奇为时髦的风气盛行,各种现代文艺流派应运而生。然而刚刚踏上文坛的赫尔曼·黑塞却独辟蹊径,以浪漫主义的诗意的笔触塑造了彼得·卡门青这样一个不随俗合流的人物,其实也就是黑塞本人的写照。小说主人公是瑞士中部山区一个农夫的儿子,少年时好梦想,他进城念完大学,涉足上流社会,终因不能适应都市里资本主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便“力求从世界和社会返归自然”。

内容情节

书中写了一个在瑞士中部山区的农家弟子,为了接受高等教育,寻求理想的人生,进入都市上流社会,但是却与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大失所望。经过一番苦苦探索,他终于回归故乡,在大自然的怀抱和纯朴的乡人中得到了精神慰籍。作品文笔优美,抒情、写景、哲理思考,交相映发,具有诗与绘画的魅力。小说纯粹是诗意的,其主人公一直渴望成为一名诗人,以最美丽的形式展现人们的生活。彼得·卡门青在青年时代怀着极大的野心离开山村,去体验世界并成为其中的居民。他从小就经历过母亲的病逝,渴望去上大学离开冷酷的父亲。在学习过程中,他遇到并爱上了画家埃米尼亚(Erminia Aglietti),并成为一位年轻的钢琴家理查德(Richard)的密友。由于后者的去世,他感到非常难过,他开始旅行并感受各种生活经历。面对生活的沧桑,他不停地喝酒,以此来应对生活的艰辛和莫名其妙的陌生感。他后来遇见并爱上了伊丽莎白,即使她以后会嫁给另一个男人。然而,他穿越意大利的旅程在许多方面都改变了他,并增强了他热爱生活并在万物中看到美丽的能力。只有当他与病残的波比(Boppi)成为朋友时,他才真正体验到爱另一个人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从波比身上见到人类最崇高精神的奇妙的反映,并且与他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友谊。波比去世后,彼得·卡门青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照顾年迈的父亲。

角色介绍

出版信息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彼得·卡门青》主题是励志、向善。

该作品叙述的是一个名叫彼得·卡门青德的男子,颇有文学天赋,会写诗,还以专给报刊写文学评论为生,他最大的特点是真诚善良(和赫尔曼·黑塞本人相似),处处闪现人性的光辉。

艺术特色

《彼得·卡门青》用情深重,文辞铺张、优美,哲思睿智、妙语连珠,情节动人,尤其描写心理活动和大然的细致入微堪称绝世佳作。如:“等焚风歇息,污秽的积雪也融化消退后,大地呈现了最美丽的景致:群山铺上开满花儿的黄色草皮,覆雪的山峰和纯洁、幸福的冰河伫立在高处,湖水变得湛蓝、温暖,湖面映照着太阳和朵朵白云。”这段话,简直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作品评价

“黑塞关于云彩和阿尔卑斯山燥热风所说的话,更确切地说,他吟唱出的歌声,全都出自炽热的激情,关于美,关于生机勃勃,关于华美色彩,除去让·保尔、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一些伟大的北方作家外,几乎见不到有类似的自由体诗文能够达到同等境界。”(评论家理查德·夏凯尔)

“这部小说在技巧上不能说精湛完美,赫尔曼·黑塞所叙述的故事不像是真实生活,倒像是一场梦,这场梦重复着某个人的命运,强调爱,忘却丑恶。在这场梦里,人们匆匆离开令人不快的年代,以便更甜蜜地品味眼前可爱的景象。”(斯蒂芬·茨威格

“您讲述时的那种简洁、真诚和未加移植的新鲜风格像彼得的没有变味和不能变坏的风格一样使我感到高兴。”换成中文意思,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家埃米尔·施特劳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