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男,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开明和富有的新式犹太家庭。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戏剧家及散文家。

茨威格早年在维也纳和柏林求学,毕业于柏林柏林洪堡大学。16岁时开始发表诗歌,进入大学后得到《新自由报》的副刊编辑特奥多尔·赫尔茨尔(Theodor Herzl,1860——1904)赏识,开始进入文学殿堂。 1901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游历世界各国,结识了罗曼·罗兰马克西姆·高尔基维尔哈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众多文学名士,创作了《忒尔西忒斯》《海滨之屋》《初次经历》等作品。茨威格一生中经历两次世界大战,1914年后开始被迫在英国、美国、法国和巴西等国家辗转流离。自此,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反战思想体现在《耶利米》《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热带癫狂症患者》等作品中。1919年他开始隐居null。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次年,茨威格在null的住所遭到搜查。1938年因奥地利沦陷,茨威格成为一名无国籍者,依靠居住证生活。1940年,他获得英国国籍。1941年,完成反法西斯主义小说《象棋的故事》以及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法西斯统治下的种种暴力行径、特别是对欧洲文化艺术的摧残,使茨威格感到极度痛苦和绝望。最后他于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居住的寓所留下绝命书,与第二任妻子绿蒂·阿尔特曼一同服毒自杀身亡,终年60岁。

茨威格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三部诗歌集,十二部传记,九部散文集,七部戏剧,六本小说集,两部长篇以及一部自传,其中一部长篇未完成,他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于小说和传记。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群星闪耀时》《象棋的故事》《昨日的世界》《罗曼·罗兰传》等。茨威格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诗歌创作为主。作品缺少内容和新意,更多体现出一种语言上的激情。第二个阶段以小说与传记创作为主。在生活的巨大变革和社会剧烈动荡背景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艺术特点的标志。茨威格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通过挖掘描写生活中具有崇高精神的“失败者”和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英雄来批判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现实因素。同情与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作品的永恒主题,也是他的女性伦理观以及反战思想的基础。

出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茨威格本身淡泊名利的性格,他的一生没有获得过任何著名的文学奖项,但其作品在世界各地深受广大读者赞誉。在中国,德语作家行列中茨威格的译本数量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齐名。他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说家;和英国的斯特雷齐、法国的莫洛亚安德烈并称为世界三大传记作家。此外他的多部作品被多次翻拍为影视作品,在影视界颇受欢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维也纳被誉为超名族的文化中心,积聚了各类优秀艺术家,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茨威格自幼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长大,不仅形成了超民族主义的世界主义思想,也铸成了茨威格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中始终挥之不去的“维也纳情结”。这种“维也纳情结”对茨威格的世界主义理想、和平主义理想、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痴迷有着持续的影响;同时在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奇妙之夜》《家庭女教师》等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茨威格的父母都是文化素质高、教养得体的人,精通数国语言,爱好音乐、戏剧。父亲独立不羁的性格,对精神自由和人格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深深地影响了茨威格,从母亲身上承继了世界主义的眼光和理想,为他以后成为“世界公民”提供了基础。茨威格置身于国际性的布莱陶尔家族,视野更加开阔,观念更加先进,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是他之后畅游各国,进行世界性交往的先决条件。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西方犹太人,在这个具有“世界主义”倾向的家庭背景以及彼时维也纳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早期的茨威格从未感受到身为犹太人通常会有的屈辱和压抑,也没有犹太文化和宗教的限制。

1887-1900年,茨威格在维也纳韦尔德门胡同国民小学和维也纳马克西米连中学如期完成了长达13年的中小学教育。茨威格对当时死板僵化的教育制度极其反感、厌恶,但他有幸进入了一个文学狂热班级,从这时起,茨威格就不断地给自己仰慕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写信,16岁开始在杂志报刊上发表诗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文学志趣之中。

1900年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史专业,选择哲学使他有最大限度的时间和自由去从事创作和研究文学艺术。茨威格的文学活动是从诗歌创作开始的,1901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并把这本诗集寄赠给了奥地利著名诗人赖内·马利亚·莱纳·里尔克,里尔克对他给予肯定并将自己的新诗集回赠给了茨威格。由此,茨威格在德语文学圈初露头角。紧接着,茨威格向维也纳最具影响力的《新自由报》投稿并成功发表,得到了副刊编辑特奥多尔·赫尔茨尔的赏识,并身副刊作者行列。

1902-1903年间,为寻求更彻底的自由,茨威格转入柏林洪堡大学,接触到很多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广泛结交了大批文学艺术界朋友,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在德国印象派诗人里查德·德默尔的建议下,他开始从事大量的翻译工作,在翻译中向大师们学习,这其中包括夏尔·波德莱尔保尔·魏尔伦约翰·济慈维尔哈伦罗曼·罗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名人的作品。1904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艾丽卡·埃瓦尔特之恋》,同年他以《希波利特•泰纳的哲学》作为博士论文题目,结束了大学的学习。

1904-1914年,这十年间是茨威格真正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时期,足迹遍及欧洲各国、北非印度和北美。在这期间,他在巴黎见到了崇拜已久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结识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赫尔曼·黑塞、拉宾德拉那特·泰戈尔、奥古斯特·罗丹瑞典女作家埃伦·凯依等人。并于1907年创作了第一部剧作《忒尔西忒斯》、1910年发表了第一部传记性著作《艾米尔·维尔哈伦》、1911年发表了小说集《初次经历》等作品。这次世界性的游历和交往不仅加深了茨威格的世界主义思想,也发展了他的自由观、文学观和艺术观。茨威格自此开始了专业的文学创作。

流亡生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文主义、民族主义的狂热席卷欧洲,茨威格不畏自己面临的处境积极发表反战文章《致外国友人书》,与敌国朋友罗曼·罗兰互通书信,一同投身于反战工作和重建欧洲文化的事业中。

之后茨威格被迫流亡瑞士。1917年创作了反战题材戏剧作品《耶利米》。1919年开始隐居于萨尔茨堡,这是他一生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他的大多数重要作品,诸如传记《罗曼·罗兰传》以及同样以三个敌对国家的作家为写作对象的名作《三大师》、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情感的迷惘》等都是在这个“野蛮的时代”完成的。1920年,茨威格与第一任妻子弗里德利克在维也纳市政厅注册结婚并定居萨尔茨堡,在这里他们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作家、艺术家、画家、演员、学者等朋友,萨尔茨堡因此也被称为“一所欧洲人的房子”。1928年,茨威格应邀前往苏联参加列夫·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并与已经通信五年之久的朋友马克辛姆·马克西姆·高尔基会面。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犹太人遭到疯狂地屠杀,茨威格被列入黑名单,著作被焚毁。为免遭迫害,他被迫辗转世界各地流亡。1934年,茨威格在萨尔茨堡的住所遭到搜查,同年逃亡英国。因久居两地,情感与生活的裂痕导致茨威格的第一段婚姻在1937年结束,于1938年正式离婚。同年,德国法西斯主义正式占领奥地利,茨威格被剥夺公民权成为一名无国籍者,从此依靠居住证生活。1939年,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斯登记结婚,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茨威格先后流徙于英美等国。尽管流亡生活颠沛流离,精神备受折磨,但在这期间他仍然不断写作,立足于社会现实创作了诸如《玛丽·斯图亚特》《麦哲伦》《心灵的焦灼》等一系列著名作品。1940年,茨威格取得英国国籍。之后,他常携妻子一起去美国、巴西、乌拉圭智利阿根廷等美洲国家进行演讲。

逝世

1941年,茨威格经纽约移居巴西,开始创作反法西斯小说作品《象棋的故事》,并于8月完成了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法西斯的恐怖统治以及对欧洲文化艺术的摧残使他饱受精神折磨,1942年2月22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之时,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普利斯寓所里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诗集作品

参考资料:

小说作品

参考资料:

传记作品

参考资料:

戏剧作品

参考资料:

歌剧作品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前期:以诗歌为主

前期(1914年以前):创作以诗歌为主,少量小说、戏剧和传记著作,出版的诗歌集《银弦集》《早年的花环》、小说《普拉特的春天》《朝圣》、戏剧《忒尔西忒斯》《海滨之屋》等都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并且大量翻译出版了维尔兰、凡尔哈根、罗素等人的作品,从中汲取了大量养分。

茨威格这个时期的诗歌深受维尔哈伦、魏尔伦、里尔克等人影响,并带有当时盛行的印象派、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色彩。同时因为缺少生活经验,所以作品缺乏内容和新意,但语言优美,富有音韵,形象丰富多彩。

戏剧创作在思想和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活跃感,较为重视形式上的创新。《忒尔西忒斯》取材自古希腊神话,《化身戏子》则呈现了喜剧张力。茨威格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也初步显现。

后期:作品开始带有批判心理现实主义色彩

后期(1914年至1941年):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使茨威格的创作和思想产生了巨大变革,时代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的巨大跌宕使他落入身体与精神双重流亡的境地。这段时期他创作了著名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人类群星闪耀时》《玛丽·斯图亚特》等小说和传记作品。他以心理分析为手段,人道主义思想为主线,以极大的同情书写失败者的悲剧,基于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于人性和战争的深切思考。他的多数作品没有描写波澜壮阔的社会场面,但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却更深刻集中,极具感染力。

小说

 细腻的心理刻画

茨威格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对心灵的深刻挖掘,通过对人物的精神分析来表现心灵世界。从波澜起伏的情感矛盾、尖锐激烈的精神世界以及委婉抒情的内心独白来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及遭遇,细腻生动地传达出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又融入了作者满腔的同情、爱和对人物命运由衷的关切,使作品具备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方式包括心理反思、内心倾诉的直接描写,对人物梦境的描写,借助人物心理瞬间引起的外在细节变化、外在环境的衬托以及自由联想,对人物心理进行全方位的艺术表现。其中茨威格深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响有两方面表现,其一是将梦境描写作为通往人物内心深处的桥梁;其二则是自由联想,将现实与潜意识结合来揭示最真实的内心状态。

独特的叙述手法

主要表现在限制视角(内聚焦型视角)的运用、第一人称的复杂性、叙事视角的变化以及框架式叙事结构四个方面。

第一人称的叙述真实强烈地抒发了主体思想,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激烈的冲突,让读者有机会置身于人物的内部。他大部分的第一人称叙述采用“转述”模式,分别作为叙述者、接受者、观察者、见证者的身份存在,这些身份时而孤立时而综合于一身,具备一定的复杂性。让人物进行自我剖析从而得以深入人物内心,这样的叙述手法不仅达到高度真实、可信、可感的目的,而且打破了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上帝式关照,增加了小说的悬念与空白。

叙述视角的多元化态势将全面的全知全能视角和信息量缺失的人物有限视角不断进行交叉和渗透,并将双重有限视角组合,打破了传统叙述逻辑,增强了读者的主观感受。

非理性激情的表现

茨威格擅长描写人物在激情驱使之下的精神世界,通过激情来展露生命之美,以激情作为深入人物潜意识的切入点。这种心灵激情联系了人物的表象和内核,它包括痛苦、怜悯、抗争、恐惧、热情或情欲等等。他笔下“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和“被社会抛弃、被命运压瘪的畸零人”大多显得怪诞甚至变态,在激情漩涡中饱受心灵之苦却充满人性美和理性美。茨威格更多的去探察激情生成的现实根源,和激情宣泄及其给人带来的心理影响,意欲揭示非理性激情下闪耀的理性之光和人性之美善,剥除现实对人性的压抑和掩盖,表现潜意识与社会现实的不可调和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现实因素。

传记

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不追求以翔实的史料堆砌传主生平和历史事件的整体呈现,而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关键性时刻,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剖析心理生活和情感生活的细节、心态、时代氛围以及历史场景的书写等。

茨威格传记文学与心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用人性书写的理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挖掘传主的经历、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内心世界。通过个体生命来透视历史、认识历史,体现出鲜明的人性书写与人性关怀。

在传主的选择上,选择保持着崇高精神的“失败者”、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英雄人物。有着极其鲜明的倾向性、目的性和寓意性。

戏剧

关注小人物是茨威格戏剧创作的主要思想,致力于挖掘失败者或被命运捉弄的不幸者身上的人性光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将广阔的人道主义、反战主义、犹太意识融入戏剧创作之中,丰富了创作的思想内涵。作品中不乏深层次的思考,又蕴含轻松、诙谐的步调。

主要思想

人道主义思想

茨威格的作品始终闪耀着人道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感意识,在作品中常常以巨大的同情关注并书写生活里的弱者,通过探索人性的暗礁与深谷,掘发人性的光明与美善,用人道主义作为武器,从维护人性的角度去批判社会现实。在他创作的《玛丽·斯图亚特》《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等传记作品中,他把“人性”作为衡量传主的基本标尺,无论传主的功过是非,都站在公正、同情、理解的立场上挖掘传主的经历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茨威格尊重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在小说《两个孤独的人》和《塞德拉克》中,茨威格描写了因相貌丑陋而遭到排挤的人们所经受的悲惨遭遇和内心痛苦;戏剧作品《忒尔西忒斯》中的主人公懦弱无能却乐于助人、同情弱者,他对作品中表现的一个个被生活压迫的畸形人的不幸倾注了满腔同情。茨威格的人道主义思想正是他的女性伦理观以及反战思想的基础。

女性伦理观

茨威格的小说常以各阶层妇女作为主人公,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从人性出发,从爱出发表达着他的人道关怀。茨威格关心女性命运,同情女性遭遇,对女性真实心理的描述表现出女性群体渴望自由、平等和尊严的呐喊。通过描写她们道德上的完美和精神上的痛苦来表达他对女性的爱与同情、尊重的态度,塑造了在情感遭遇、社会规训下的女性道德规范和时代的现实特征三个方面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一批非自主性女性:女仆勒波雷拉、安奈特、埃丽卡·埃瓦尔德等,以及自主性女性:陌生女人、亨丽埃特太太、鲍拉等经典女性形象。

反对战争

茨威格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不像传统文学那样直接再现战争场面,而是追寻战争对人心灵的影响,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在战争期间的艰难生活和悲惨经历来揭露战争的残酷,控诉战争的不义,让人清楚地看到战争吃人的本质。他创作了许多表达反战思想和表现置身战争这一特殊境况中的人们的悲惨遭遇的作品。诸如小说《象棋的故事》中描绘了B博士被法西斯分子逮捕囚禁,在与世隔绝、不知天日、空无所有的密闭环境里长年独自对弈以至于最后“棋瘾中毒”的痛苦历程;《旧书商门德尔》中的主角门德尔是一个不问世事的老蛀书虫,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仍然给他带来了不幸,他被迫在集中营度过了两年时间,出来时精神涣散,记忆混乱,最后昏昏沉沉地惨死。戏剧作品《海滨之屋》中,他以沉重的笔触描述了那些战争受害者的悲惨遭遇;另一作品《耶利米》根据《旧约圣经》中的先知耶利米的故事,以“失败的英雄”这一形象表达了他强烈的反战思想。从最初的隐晦表达到大声控诉,他以作品为武器传达他反战的决心和理念,基于人道主义,从更深的层面上谴责战争呼唤良知,具有明显而浓烈的时代气息和社会批判精神。

心理现实主义

茨威格的心理现实主义魅力来源于人物的心理表现,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及其遭遇。即通过描绘心态展示情态,揭示世态,反映社会现实。在人物心理刻画上经常运用无意识手法,既是其小说内倾性的表现,也是其心理现实主义的一大特色。通过多元叙述视角、内心独白、联想与梦境的现代表现形式来写出人物的下意识、无意识、甚至是本能冲动与非理性心理,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隐秘。这种无意识手法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影响,却更具体化,关联化。主要表现在“重内心,轻外表,重神似,轻形似”,因此,茨威格小说中常出现如“陌生女人”“B博士”“古董商R先生”等无名无姓的主人公。

通过心理刻画创造形象,从人的心理反映本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其心理现实主义的另一特色。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注入现实主义血液,人物是时代、社会的产物,使其对人物无意识的表现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根源。将现实与心理紧密连接,通过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悲剧命运间接反映社会现实。

成就影响

主要成就

茨威格被马克西姆·高尔基称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与俄罗斯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说家;和英国的斯特雷齐、法国的莫洛亚安德烈并称为世界三大传记作家。

茨威格虽然没有得过任何著名的文学奖项,但他的名声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获得任何奖项的资格,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忠实读者群并享有盛誉。他的创作博得了高尔基、赫尔曼·黑塞罗曼·罗兰等人的高度赞扬。罗曼·罗兰称许茨威格的艺术表现力,称赞他是“灵魂的猎手”。高尔基曾评价他:“几乎达到了只有列夫·托尔斯泰才具有的那种奇妙的立体感、严谨和力度。”

文学影响

对传记创作的影响

心理描写在传记文学的写作中极难把控,但茨威格基于对历史人物的理解、热爱和尊重,从对传主人性的剖析和对内心世界的揭示出发帮助读者体味和理解传主的行为动机以及当时的历史气氛,并做出了客观、公允而独特的评判。从而使得他的传记作品不再仅仅是事件、时间的记录,而是充满欲望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展现出来的既是人物传记,又是时代画卷;既体现出鲜明的人性关怀,又通过传记实现了历史的文学书写。这种突破性实践促进了传记文学的极大发展与成熟,开拓了侧重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的传记文学样式,掀起了传记文学轰轰烈烈的革命。

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

茨威格的创作走出了一条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的道路。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既受传统的影响,又受到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创作手法的影响,但却很好地平衡了心理与现实,恰到好处地融合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手法。他把社会现实作为创作本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命运,深入探究在压抑之下各式复杂的心理世界,作品中不再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而是通过心理刻画创造形象,透过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时代面貌,揭示出人性的丰富内涵,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是精神分析学说与现实主义创作奇妙结合的产物。茨威格把心理描写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仅开辟了更广阔的创作表现领域,也从主题、题材、表现领域等方面促进了心理创作、艺术表现手法的革新与发展。

传播影响

茨威格是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其作品译文达57种之多。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世界作家的著作销量进行的统计显示茨威格名列榜首。1981年,德语国家掀起一股新的茨威格热。

在中国,从1949年到2009年,茨威格译作、期刊文章、研究专著盛行,作品先后被列入“世界经典名著”“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等系列丛书中出版。并针对中学生读者群,选用茨威格的部分作品作为语文选修课程资源;针对大学生,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德汉对照版的茨威格作品,形成了“茨威格热”的年代。

茨威格多部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多次翻拍成电影,美国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曾公开表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来源于茨威格,并在影片片尾字幕向他致敬。

茨威格在传记作品《玛丽亚·斯图亚特传》中写下的“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成为至今广为流传的名句。

2014年7月15日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谈到了茨威格撰写的《巴西:未来之国》这本书,该书被作为金砖国家未来美好发展的象征。

人物评价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他的文学名声传到了地球最远的角落…他的文学名声将成为传奇。

作家余华:“我一口气读了他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象棋的故事》和《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茨威格的叙述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套路,上来就给我叙述的高潮,而且持续到最后。他向我扔了一堆手榴弹,我每分钟的心跳在八十次到九十次之间,茨威格让我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阅读激动,同时又没有生命危险。”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他是非常重要的奥地利作家,在欧洲理性不变光辉的德语文学,他代表了古老德国的艺术和精神的传统。”

著名翻译家张玉书认为:茨威格政治头脑清醒,不为时代潮流所裹挟,而流亡海外期间,茨威格或借古讽今,或直抒胸臆,写下了多部反抗法西斯暴政的作品,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一个反法西斯、反纳粹斗士。

苏联作家高尔基评价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和“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和非常天才的思想家”。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茨威格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至为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

中国当代作家、编剧马伯庸在采访中谈到:对我影响最巨大的,应该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吧,他对历史的视角华丽而大气。我在中学时代读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直接看跪了。

著名作家刘庆邦:外国的作家,我比较爱读哈代、司汤达、莫泊桑爱弥尔·左拉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人的小说,更爱读的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他的小说叙述是主观化的,心灵化的。他的小说不再是客观现实主义,变成了心灵现实主义。他的小说得到的是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支持,心理剖析非常精确,非常动人。

学界争议

“心理表现”

茨威格的作品注重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一些批评家和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庸俗化,是阴暗的情欲,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运用心理描写手法表现主题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但另有一批文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茨威格的作品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图解和再现,其作品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时代的产物,揭示特定的时代环境对人心理的催化作用,以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情欲心理的表现上,茨威格并非单纯的描摹人物的性本能冲动,而是深入人物情感世界,结合理性情欲与非理性情欲,并与社会道德相结合,体现出人物的人格尊严和高尚。

“自杀原因”

对于茨威格的自杀身亡,学术界对其原因观点不一。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于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他认为茨威格的自杀是对流亡者命运的背叛和对人类责任的逃避,象征着德国当权者的胜利。

但另有学者从各个角度予以解说。其一是茨威格人道主义思想带来的局限性至其走向死亡;其二是当时的战争动荡背景造成的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流亡致使;其三是从茨威格的性格弱点解读;其四是种族角度,茨威格身为犹太人所看到的民族命运悲剧使其绝望;还有一种观点是茨威格自身身份认同的剧变,从世界公民的幻灭、文学圣徒身份的被剥夺、“犹太人”身份的绝望三个视角来解读自杀原因。

后世纪念

国际斯蒂芬·茨威格协会

协会宗旨是促进茨威格的生平和作品在国际上的研究,通过举办讲座、展览会、召开国际会议、专题研讨会等活动来推广茨威格的作品,宣扬这位为“欧洲的精神统一”而奋斗的先驱、和平主义者的行为。

1992年2月18日—2月23日,举办名为”流亡与寻求世界和平“的茨威格国际研讨会;1998年10月14日—10月16日,举办名为“永远的斯蒂芬·茨威格’的研讨会;2006年10月19日—10月21日,举办名为”斯蒂芬·茨威格和超自然“的国际研讨会。

故居纪念馆

茨威格与妻子自杀后,巴西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并将他的住宅改为了博物馆。

纪念活动

茨威格诞辰140周年之际,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文学博物馆举办纪念特展—《茨威格:世界的作家》。

1981年,在美国举办了名为“茨威格及其在当代的影响和作用”的国际研讨会。

2012年11月5日—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名为“国际视野中的斯·茨威格研究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

人物轶事

求学经历

茨威格对于17年来的学校教育颇有微词,他表示自己对自由激烈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狂热追求归功于这种令人窒息的教育制度。对于长达十三年的中小学生涯,他曾回忆说:一年比一年不耐烦,盼望尽早摆脱枯燥乏味的求学生活。进入大学后,茨威格的专业是基于自由的标准,选择了最容易混的哲学。大学规划是前三年对专业不闻不问,直到最后再来抠讲义。他曾回忆在大学课堂上得费很大力气才能不把头放在课桌上睡着,同时他也认为这种“上学而不上课”的时光是人生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刻”。

与黑塞会面

茨威格与黑塞于1903年开始通信,直到1905年2月,二人才在博登湖第一次见面。莉丝白·茨威格在踏入黑塞房门时,由于激动狠狠撞了一下头,躺了一刻钟才恢复如初。

戏剧波折

1907年,茨威格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忒尔西忒斯》出版后获得诸多好评,当时德国首都最有名望的王家剧院承诺邀请最富盛名的演员马特考夫斯基担任主演,但就在即将上演时,演员去世了。1912年,第二部戏剧作品获得成功之后,茨威格应著名演员凯恩茨的请求,专为他的演出写了独幕诗剧《化身戏子》,然而演员在即将上演前患癌症去世。几经波折,一度影响到了茨威格的戏剧创作热情。

衍生作品

电影

参考资料:

舞台剧

参考资料:

文学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斯蒂芬·茨威格的全部作品 (210).豆瓣.2023-11-24

凝视茨威格,一次又一次.今日头条.2023-10-31

茨威格及其被高看和低估了的价值.中国作家网.2023-11-24

新华网:追求“未来之国”的美好愿景.中国新闻网.2023-10-31

阅读茨威格:来自昨日世界的回声.经济观察报.2023-10-29

余华: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0-30

余华读茨威格:上来就给我叙述的高潮,持续到最后-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0-30

曾用出色翻译带领读者进入文豪茨威格的世界.中国新闻网.2023-10-31

“马伯庸宇宙”靠的不是灵光一现.中国作家网.2023-11-24

何子英vs刘庆邦:两副笔墨写尽生活的坚硬与柔美.中国作家网.2023-11-24

斯蒂芬·茨威格的全部作品 (210).豆瓣.2023-11-24

斯蒂芬·茨威格诞辰140周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流亡者.今日头条.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