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秉礼(字经三)(1903-1964)原籍山东寿光、汉族

人物简介

他自幼体魄矫健,酷爱武术。受家父严教,在学校与同学共勉,立志学成报国。在益都(青州)一中读书时更擅长多项体育项目。高中毕业后考入北平高等警官学校,大学毕业后痴爱武术的他先后拜著名武术家高凤岭、窦来庚为师,精习查、滑、炮、洪、武当、少林各门派拳械,更精于技击打散打,技艺超群,倍受恩师钟爱。据武术家吴江平回忆:“林秉礼技术高超,是我们同期习武的大师兄,窦来庚五虎将之首”。他性格刚毅,厌官场职务,辞去寿光市陵城区警察局长之职,追随窦来庚老师,日夜苦修至痴迷境地,时任山东省国术馆拳脚科主任兼教授。在山东国术比赛中获得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赠的武术宝剑一把,“宝剑刻有山东省第一名,山东省主席韩复渠赠”,和一根红漆棍,上有“国术精华,民族之光”八个烫金字。

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第二届国术国考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来自全国21省市的选手共计427名(男418名,女9名)。参加大会仪式的有蒋介石汪精卫林森冯玉祥李烈钧蔡元培戴季陶于右任孔祥熙何应钦孙科等,比第一届更为庄严隆重,仪式更为壮观。大会仪式后,参加大会的政府要人蒋介石、汪精卫等与大会工作人员及全体选手一起合影。

本届国考比术科,并考学科(党义、国术源流、国文);术科经预试、正试均合格后再参加决胜赛,并按胜多寡评定名次(甲等胜6次,乙等胜5次,丙等胜4次)。林秉礼以术科全胜、学科最优(党义95分,国术源流100分,国文98分)的佳绩    本届国考林秉礼打败名家而引起轰动,从此林秉礼名声大振,在这次国考中,他各场比赛及文科考试均获全胜,在四百余名选手中获男子甲等第一名,为山东国术馆赢得了荣誉。

他跟随名师高凤岭潜研武当太乙门等诸门派武术技艺,以求不断提高。每日苦异常与窦馆长形影相随,曾协助窦来庚在山东省立民众体育场,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齐鲁大学教授武术。后在省国术馆任教授,拳脚科主任,并教授警技、长、短兵课程。他身手矫健,武功全面技艺超群,且又兼警技绝招,身步轻捷、灵敏,反应速度极快,出拳急密,攻击力极强,因而倍受高、窦,两位名师的宠爱更得恩师真传,在国术馆学员中极受尊崇。

1935年夏,受省馆委派与刘干卿先生等一行到南京参加中央体育专科学校讲习班,更得到当时诸派武术名家培训获益匪浅。

1936年林秉礼、佟顺禄张香圃、马洪智、赵玉庭等五名山东省选手被选拔为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的“世运选手”前往德国柏林进行武术表演,服装做好后终因经费得不到解决未能成行,抱憾数载。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日寇入侵山东,林秉礼(林经三)同省国术馆官员纷纷要求抗战,窦来庚更满怀强烈的抗日救国激情,向新任省主席沈鸿烈请战,并带领百余官员手编为国民军义勇队(后改编为山东保安十七旅,窦任旅长)。林秉礼先后在十七旅、十五旅任武术队队长,训练战士习武,提高抗敌能力。

一次家属为他刚做了一双新鞋,三天后就破的露出脚趾,问其原因,他说和窦旅长在临朐县与鬼子作战在山区周旋三天未有停歇,由此足以说明部队将士的顽强意志和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抗战期间,他参加无数战斗,也遭遇日伪军、汉奸、土匪的追杀。有一次在寿光市全家逃到教堂避难,他躲到一口棺材底部,用双手撑扶全身贴在棺底,敌人的机关枪未扫射到而化险为夷躲过一劫。他曾巧入水井,身靠井壁,用水桶掩护身体躲过追捕。他还曾扮作马夫潜入日伪驻地,借喂马时察看地形,寻机身跃城墙,双手护后脑夹在两膝之间,团身从高墙翻下泅水逃脱。如此事例举不枚举,在寿光家乡也有很多关于他的传奇的事例。

1942年8月30日,窦来庚在战斗中受日、伪军重重包围,弹尽无援,在中弹负伤的情况下,举枪自壮烈牺牲。林秉礼(林经三)凭借智勇超人的武术和警技,攀墙越壕,几度破险,逃脱日、伪、土匪追杀后,隐居务农与胞哥林信斋经商授徒习武。

林经三在他的习武、授武、比赛及在抗日斗争中,他将高超的武功和警技施展其中,实现着他的报国之志。

二00九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成银教授著\u003c\u003c山东省传统武术文化研究\u003e\u003e,山东传统武术文化名人中有简介。 /根据资料林素朴整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