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脘穴

中脘穴

中穴,人体穴位,别名胃脘、太仓市、中管、上纪。其定位在上腹部,神阙穴上4寸,前正中线上,属于任脉腧穴。

“中脘”一词最早见于《甲乙经》。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其具有调理中焦、健脾化湿、和胃降逆的功效。治法为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操作为直刺1~1.5寸。

中脘穴适用于以下中医病症:胃痛、腹胀、呕吐、吐血、肠鸣腹泻、纳呆、伤食不化;黄疸、呃逆、吞酸;癫狂、产后血晕、晕厥、失眠;虚劳、哮喘、水肿等。还可用于以下西医疾病:急痞满急性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膈肌痉挛、肝炎子宫下垂、食物中毒等。

定义

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

“中脘”一词最早见于《甲乙经》,别称上纪(《素问·气穴论》)、胃脘(《素问·气府论》)、太仓(《灵枢·根结》)、中管(《千金要方》)。

特点

特定穴

中脘穴是足阳明胃经之气聚集之处,具有调整胃及与胃相表里的脾的功能。中脘穴是六腑之会穴,且为中气之会,是六腑经气交会之处。因而,用以调理六腑之疾、中焦气机失常之患。中脘穴是任脉、手之太阳、手之少阳病、足之阳明的交会穴。所以,不仅能治疗本经的疾病,同时可治疗交会经络的疾病。

与多个脏腑的关系

中脘为胃经之募穴,胃同脾、心、肝、胆、肺、大肠、小肠在经脉的循行上有络属关系。足阳明胃经“下膈,属胃络脾”,其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市”;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手太阳小肠经“下隔抵胃,属小肠”。

定位

在上腹部,神阙穴上4寸,前正中线上。

解剖

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胃胃窦

功能

调理中焦、健脾化湿、和胃降逆。

主治

1.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

2.黄疸。

3.癫狂,脏躁。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操作

直刺1~1.5寸。

临床应用

1.中医病症:胃痛、腹胀、呕吐、吐血、肠鸣腹泻、纳呆、伤食不化等脾胃病,黄疸、呃逆、吞酸等肝胆病,癫狂、产后血晕、晕厥、失眠等神志病,另可应用治疗虚劳、哮喘、水肿等。

2.西医病症:急痞满急性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膈肌痉挛、肝炎子宫下垂、食物中毒等。

配伍

1.辨证:肝气不舒,气郁痰阻。

治则:理气舒肝,解郁化痰。

取穴:中脘、膻中、天突。留针40min,期间每隔10min行针1次。

2.辨证:心脾两虚,肾气亏损。

治则:健脾养心,补肾安神。

取穴:(1)中脘、足三里穴、公孙(右)、内关穴(左)、巨阙、三阴交。(2)心俞、脾俞、肾俞、神门、太溪。留针40min,期间行针2次。

3.辨证:脾胃虚弱、肝胃失和,痰湿郁遏、中阳被阻,卫阳不固。

治则:温中助阳,化痰除湿,舒肝和胃,升清降浊。

取穴:中脘、足三里、百会、合谷穴、太冲、丝竹空。留针30min,期间每隔10min行针1次。

相关论述

1.《行针指要赋》:“或针痰,先刺中脘三里间。”

2.《医学纲目》:“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

3.《百证赋》“中脘主乎积痢。”

4.《针灸甲乙经》:“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

5.《玉龙歌》:“若还脾败中脘补”,“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上脘、中脘,治九种胸痹心痛。”

6.《肘后歌》“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蛔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

7.《医学入门》“中脘主伤者及内伤脾胃,......能引胃中生气上行。”

8.《针灸大成·考正穴法》云:“中脘......主五膈,喘证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取足三里穴、章门、中脘。又曰: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

9.《针灸大成·看部取穴腹部》补充曰:“中脘:主伤暑,及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能引胃中生气上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