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守登(1615.4.28——1687.9.29),字标吾。靖远县大芦塘南关(今景泰县芦阳镇城关村)人。戎马一生,嫉恶如仇,“西镇边口,东镇海口”,征剿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康熙帝六年任兴国协副将,恤军爱民,兴民戴之,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以颂其德。康熙十一年夏季康熙帝授公骁骑将军,位列二品,世袭三代。康熙十一年秋季转任福建闽安副将,驻节协台衙门。康熙十二年署闽安水师副将事游击,后再署副将。
人物概说
化守登,字标吾。明朝武骑尉化盘曾孙,骑都尉化进舟次子。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九月二十九日。葬大芦塘城南九道岭祖。明末从军,任甘肃宁远堡守备。入清后于顺治朝历任陕西兴安镇都司、游击、塘马游击,在平定明朝残余势力中为清朝屡建功勋。康熙帝元年随兴安县总兵官于奋起入川清剿“西山十三家”。康熙六年任兴国协副将,驻节湖广武昌府兴国州,恤军爱民,兴民戴之,献《荣寿春搜图》,时任南丰县知县吴景祉为之作序《恭祝大总戎标翁化老先生老大人荣寿春搜像赞并叙》,以颂其德。康熙十一年夏季康熙帝授公骁骑将军,“累赠三代,皆如公官”,夫人李姓、许姓,俱封命夫人。兴民再献画像祝寿,福建漳南道副使冯之图作序《题赠大元戎即封拜标翁化老先生序》。康熙十一年秋冬季转任福建闽安副将,驻节协台衙门。康熙十二年署闽安水师副将事游击,是年二月十八日引官兵于竿塘外洋五虎门成功解救被海盗围攻的琉球王国进贡清代使臣。康熙帝十三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省叛乱,公以不屈遭扣押。康熙十五年叛乱平定后,福建提督段应举仍委公闽安水师游击。后再署副将,有“闽中将备绅士军民等恭祝寿轴”为证。
地方史志记载
说明:下列地方史志中对化守登的生年记载均有误,特更正为“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清道光十三年刊本陈之骥编次《靖远县志》卷四二十四页行伍条中记载:化守登任福建闽安副将标下中军游击。
2、《靖远县新志》记载
《靖远县新志》卷三仕官表五(武)康熙时代二品总兵副将条中记载:化守登任兴国副将。
3、《靖远新志》卷十七耆旧传条中记载
化守登,靖北大芦塘人。清代从军,征剿建功于秦之莆田市,蜀之西川,楚之竹山,渐陟福建闽安协标中军游击,康熙帝六年授兴国副将总兵。恤军爱民,兴民戴之,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以颂其德。
4、1996年版《景泰县志》载
化守登,字标吾,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大芦塘人。清初参军,在平定明朝残余势力中为清王朝屡建功勋。顺治四年(一六四七),调兴安军给都司职。同年,剿杀明宦王应泰,随总镇任珍剿王关锁运粮明军,活捉王关锁明总兵李世英等。五年剿杀明将杨三、整齐王等,于石梁山县活捉明副将张尔起。六年,同游击仰九明随吴三桂北征,大败明总兵张山猴、李奇德,活捉刘三众等,招抚榆林市、神木市等地。七年,随仰九明杀明将高有才;复石梁山,擒明永历王朱生枝。八年破松树岭,活捉明将李琦;围攻两河口镇,获明将覃琦;攻克石沟寨,生擒明军首领覃一涵,杀中军李君治。当年八月,清廷予守登以银牌花帛奖。十一月,又破明将孙守金与西川残余势力勾结连犯西乡县之举,斩明将翘兴宁市、赵定国等。九年,赴湖北竹山县破黄家寨,明游击黄国泰被射死,孙守金、宜州王朱敬耀等被擒。清廷授守登以游击职。之后,又杀明将杨某,获大旗二十七杆,刀枪器械盔甲千余件,救出县官、典史二人,难民男妇千余人。十一年,赴竹山县广峪寨杀明总兵傅起德,擒副将田福等。此后军功、职级无从考查,惟清封“骁骑将军”一节可知。据大芦塘父老相传,守登为人忠厚,年老还乡,热心公益,颇受地方尊敬。制“荣寿春搜图”【注:“荣寿春搜图”系康熙帝六年,守登公以副总府衔协守兴国时所绘,有叙赞为证,景泰县志有误】并为叙赞,颂其德。
5、《白银市志》历代职官表记载
化守登,汉族,景泰人,清顺治【注:应该是康熙年间,此处有误】福建闽安副将、镇标中军游击。
6、《白银市志》人物志记载
化守登(1614——1687),靖虏卫大芦塘(今景泰县)人。清骁骑将军。清代投军,顺治四年(1647)以军功升任兴安军都司。其后,屡败明军,活捉总兵李进英、副将张尔赴、覃一涵、永历王朱生枝等,升任游击将军。十一年攻四川竹山县,杀明总兵傅起德,擒捉副将田福。赠“骁骑将军”。守登晚年还乡,为人忠厚,赞助地方公益事业,颇多建树。后病逝于家乡。
时人叙赞
1、江西南丰县知县吴景祉
恭祝大总戎标翁化老先生老大人荣寿春搜像赞并叙
古者,天子藩翰之帅,必得老成持重、才德兼优者,以干城心之寄,亦以其出将入相之先资也。方今四海康阜,已颂升平矣。而皇上所虑甚远,其于藩翰之帅,亦以古法以抡材。诚以重天下者,重其人也。盖吾郡僻处山,夙号吴楚接壤,亦东南要区,固可不重其藩翰也哉?于是我标翁以副总戎分镇兹土,岂非大司马慎选老成持重、才德兼优者以副今上干城心膂之寄,以养其出将入相先资之意乎?故我翁之镇吾郡也,不独养士有法,训练多方,其协和兵民,相安无事,俨然叔子之出镇襄阳市,晋公之来抚蔡州也。而合郡士女,沃德佩恩,又奚昔人之怀戴二公者耶?然公之勋名才德久重于君相之知,第恐卓绩时闻,简命日至,吾兴民安得以己意牵留我公?其于后日徒为拥道攀辕而不得尽其意者,情何能已哉?以是立夏下浣为公初度,相与绘斯图,亦籍吾郡富水宋山之灵长以为祝,而更为拥道攀辕之先计,不敢曰能报公之德万一也。诸父老乞言于余,余亦欣为拜首言以赞之。赞曰:
巍巍我公 令德莫比 如山之峙 如水之泚 维藩维翰 出镇百里 世际雍熙 恭逢盛纪 虎帐清风敦诗说礼 时而简阅 振搜以旅 以作士气 以贾其勇 步伐止齐 咸中其矩 范我驰驱 弦应指 归数军 各献所取 以享以寔 以介福祉 惠及我私 莫不颂美 亿万斯年乐我君子
吴景祉: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三甲153名进士,湖广武昌府兴国州人,曾任江西南丰县知县。
2、福建漳南道副使冯之图
题赠大元戎即封拜标先生序
古之所谓豪杰名士者,类皆能拔起鼓动、脱迹流俗之中、置身青云之上,若文渊收效于晚成,仲身扬名于绝域。当时振烈,奕世垂芳,岂徒乘欸叚、事生产、称乡里、善士而已哉?余老矣,所阅当世士亦伙矣,乃幸亲见豪杰如秦中标翁者,负材卓,复性倜傥不羁,与人言忠孝,则慷慨形于色。当国家鼎定之初,仗策草莽,攀鳞附翼,遂能屡竖奇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等处督镇,上具功状,不可殚记。爰被简命以副总府衔,协守兴国,兴固吴楚咽喉也。镇抚封疆,捍御牧,内辑而外宁,民和而士饱,又六载于兹矣。厥嗣长君麟、次君凤属在襁褓,既阙于瞻依,而今且勤诵,能文章,有扶摇直上之势。则知公之勤劳鞅掌,盖不止八年于外也。两君念切晨昏,间关数千里来亲省定,而以其暇执经于余。余窃喜其济美焉。适会天恩,殊锡爵及所生,授公骁骑将军,累赠三代,皆如公官,此固人臣非常之荣,实家庆所不易者也。庭闱聚顺,甫得承欢,而公又以岁在宾兴,促两君归。两君依依不能别,乃因盛事,谱为丹青,将载之以返,而问序于余。则其孝思感发,固有不能自已者。然而公也,经营四方,其克壮,异日绘之云台,写之麟阁,将与简帛俱无穷焉,宁仅为一室之瞻依乎?惟是两君志念诚笃,拟诸形容,则无俟陟陟,已觉趋庭之常在也。余何以赞之,亦惟诵少陵之诗曰:“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以预为后史臣依依示矣。是为序。
冯之图:号秀才,湖广武昌府兴国州大冶(今湖北黄石市大冶市金湖街办上冯村冯家大屋)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二甲56名进士。崇祯十二年任漳南道副使,后任户部主事、署郎中事、督学、七省经略等职,回乡后以儒学名师授徒,康熙帝四年、十四年主持修《兴国州志》。
3、白银名将谱——化守登
红水芦塘化守登,顺治初岁事西征。
兴安任上克关镇,神木山中战捷胜。
湖北民众赖活命,石梁帝子带绫绳。
银牌独占功勋榜,依例封将重股肱。
注:诗中“红水”指红水县,以此指代化守登的籍贯是错误的,化守登原籍是靖远县大芦塘,即今之景泰县芦阳镇。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皋兰县在北部红水、永泰、宽沟、镇虏(今正路)四堡适中的宽沟设县丞一员。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县丞移驻红水,始称皋兰县红水分县。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县驻地又迁回宽沟堡。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红水分县改升红水县。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甘肃省国民政府决定,将靖远县北区黄河西岸的大小芦塘、五方寺、一条山、老龙湾、胡麻水、锁罕堡(今兴泉村)划归红水县管辖。这样,红水县的面积和人口都比原有增加了50%,这一新的变化带来了县治所的搬迁和县名的更换问题。1933年1月31日甘肃省政府决定,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将红水县改名为景泰县,县府驻芦阳(芦塘从此改名芦阳)。
后世之将领
●化政远(1678.4.24——1748.12.22)
化政远,字平章,甘肃省靖北锁罕堡(今景泰县喜泉镇三塘村)人。清雍正锁罕堡营团练千总,清例赠骑都尉。
●化述远(1683.12.15——1745.3.3)
化述远,字宪章,甘肃省靖北大芦塘(今景泰县芦阳镇城关村)人。清雍正芦塘营团练把总,例赠恩骑尉。
●化文远(1684.1.18——1738.7.3)
化文远,字典章,甘肃省靖北大芦塘(今景泰县芦阳镇城关村)人。芦塘营游击府掌房,哈密市驻防三载。清例赠修职郎。孺人戚氏。
●化鹏远(1692.3.23——1745.8.18)
化鹏远,字冲霄,甘肃省靖北大芦塘(今景泰县芦阳镇城关村)人。清监生兼芦塘营团练把总、千总总催,袭爵骑都尉。恭人武氏。
●化兴廉(1706.10.3——1760.6.29)
化兴廉,甘肃省靖北锁罕堡(今景泰县喜泉镇三塘村)人。字景清,清固原提督属下马关营右司把总、蔡把什湖屯种行营千总。例赠飞骑尉。
●化兴家(1708.9.18——1774.10.26)
化兴家,字子齐,甘肃省靖北大芦塘(今景泰县芦阳镇城关村)人。芦塘营团练千总,袭爵云骑尉。宜人张姓。
●化兴朝(1725.10.15——1779.12.13)
化兴朝,字国佐,甘肃省靖北锁罕堡(今景泰县喜泉镇三塘村)人。清陕西延绥镇标右营经制外委把总,靖远协营经制外委把总。例赠骑都尉。
●化民魁(1826.12.2——1898.10.23)
化民魁,甘肃省靖北大芦塘(今景泰县芦阳镇城关村)人。化氏族长。官居团练千总之职,人称号爷,清赠封武德郎。公生而诚朴,睦和四邻,孝亲敬友,勤于政务,一身正气。同治年间,逆回犯城,率众迎敌,殊死拼搏。首战敌退,再战又捷,孤身追击,丧敌胆魄。身受重创,被枪十二,失血倒地,艰难爬行。路遇清泉,口渴难忍,神人启示:勿要饮水!血流泉边,身向前行,众人救回,终得痊愈!逆贼远遁,城池完好,神奇故事,至今流传!
●化廷功(?——?)
化廷功,字连升,号级三,甘肃省景泰县芦阳镇一条山村人。青年入伍,民国初任甘肃陆军上尉,后至陕西省任国民二军营副,又在甘肃陆军第一师第一旅任中校机枪营营长,遭暗杀弃世。
●化文仁(1912.5.9-1960.5.17)
化文仁,字贯群,一名化贯群。甘肃省景泰县喜泉镇喜集水村人。文仁公出身行伍,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出生入死,击杀倭寇无数,以士卒而累官至傅作义部下保安团之上校团长,一九四九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辞官归隐乡里。耕读之余,还愿力修完成《喜集水化氏家谱》,亦一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