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草苁蓉

草苁蓉

肉苁蓉(学名:Boschniakia rossica(Cham.etSchlecht.)Fedtsch.),又名金笋、地精、肉松蓉、苁蓉,是列当科草苁蓉属植物,植株高15~45厘米,全株近无毛。根状茎状厚,瘤状膨大。茎直立,肉质,紫褐色,粗1.5~2厘米。叶鳞片状,通常密集于茎基部,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尖。穗状花序,长7~14厘米,直径2~2.5厘米;花多数,暗紫色;苞片卵形,锐尖;它主要寄生桤木属(Alnus Mill.)植物根上。草苁蓉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全草入药,为中药苁蓉的代用品,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之效,主治肾虚阳痿、腰关节冷痛、便秘等。

形态特征

植株高15-35厘米,全体近无毛根状茎横走,圆柱状,通常有2-3条直立的茎,茎不分枝,粗壮,中部直径1.5-2厘米,基部增粗。叶密集生于茎近基部,向上渐变稀疏,三角形或宽卵状三角形,长、宽约为6-8(-10)毫米。

花序穗状,圆柱形,长7-22厘米,直1径1.5-2.5厘米;苞片1枚,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8毫米,宽5-10毫米,外面无毛,边缘被短柔毛;小苞片无;花梗长1-2毫米,或几无梗,果期可伸长到5-8毫米。花萼杯状,长5-7毫米,顶端不整齐地3-5齿裂;裂片狭三角形或披针形,不等长,后面2枚常较小或近无,前面3枚长2.5-3.5毫米,边缘被短柔毛。花冠宽钟状,暗紫色或暗紫红色,筒膨大成囊状;上唇直立,近盔状,长5-7毫米,边缘被短柔毛,下唇极短,3裂,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2.5毫米,常向外反折。雄蕊4枚,花丝着生于距筒基部2.5-3.5毫米处,梢伸出花冠之外,长5.5-6.5毫米,基部疏被柔毛,向上渐变无毛,花药卵形,长约1.2毫米,无毛,药隔较宽。雌蕊由2合生心皮组成,子房近球形,直径3-4毫米,胎座2,横切面T形,花柱长5-7毫米,无毛,柱头2浅裂。

蒴果近球形,长8-10毫米,直径6-8毫米,2瓣开裂,顶端常具宿存的花柱基部,斜喙状。种子椭圆球形,长约0.4-0.5毫米,直径约0.2毫米,种皮具网状纹饰,网眼多边形,不呈漏斗状,网眼内具规则的细网状纹饰。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500-1800米的山坡、林下低湿处及河边;常寄生于赤杨属(别称:恺木属)物根上。草苁蓉专性寄生在桦木科赤杨属的东北赤杨水冬瓜赤杨中龄林或成熟林的土壤表层赤杨根端,赤杨幼龄林及过熟林极少有草苁蓉生长,枯树、朽根部位没有寄生。草苁蓉喜阴暗、潮湿、低温的环境条件,不具备此种环境条件的赤杨林无草苁蓉分布。

草丛蓉分布区气候寒冷、相对湿度大、夏季雨雾天多、阴湿凉爽,年降水量为1000-1400毫米。由于有大量温泉与河流水体存在于分布区内,加之高山深谷等复杂地形的相互作用,即产生具有上述气候特点的温泉谷地小气候,非常适宜草丛蓉的生长。

分布范围

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地)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中国陕西(陕北地区)、黑龙江省呼玛县)、吉林省(长白山)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大兴安岭)。

生长繁殖

自然繁殖

草苁蓉种子自然成熟落地为当年的秋季,因覆盖物和根系表土的阻隔,落地种子无法直接接触赤杨幼根,只有随着雨水和融雪下渗,通过疏松表土,才能渗落到赤杨浅层根部。当草苁蓉种子与赤杨幼根先端接触后,在赤杨幼根其特有物质的刺激下,草苁蓉种子被诱导萌发,并与其根尖融合,形成淡黄色的米粒大小的寄生根瘤。此后,赤杨幼根根尖由于草苁蓉的寄生不再向前生长,而发育成吸盘状并向寄生块茎输送营养,供其生长。寄生块茎及长出地面的草苁蓉植株均未有根系,所靠的营养源就是来自寄主的一条寄生根。

草苁蓉种子一般在翌年的5-6月份,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寄生。随着草苁蓉地下寄生块茎的增大,赤杨的寄生根也在快速增粗。草苁蓉初始寄生的赤杨根状茎0.05-0.1厘米,当其块茎出现凸鼓的芽体或植株长出地面后,赤杨的寄生根可长到0.4-2.5厘米,寄生根粗细与草苁蓉块茎、植株大小呈正相关。

人工繁殖

组织培养:采用不同草苁蓉材料作外殖体,选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植物激素在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试验。此外,还可根据赤杨根尖提取物进行种子诱导萌发试验。

种子直播:选在人工移植的五年生赤杨林内,除去地被物,按树根的分布走向进行撒种,并适当覆盖。

提高寄生率:按照百株计,草苁蓉自然寄生率、人工繁育率要分别达到50%、85%,每株赤杨寄生不少于5株。具体做法:除去过厚的地被物,适当切根及根系阻隔等。

主要价值

药用:草苁蓉性味甘、酸、湿,主治肾虚阳痿、腰膝冷痛、小便遗沥、崩漏下、肠燥便秘、膀胱炎等症,具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之功效,配合其他药物可治疗梦遗,妇女不孕等生殖系统疾病、老年习惯性便秘、膀胱炎、血尿等多种疾病,还对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草从蓉中含有苯丙素苷类、环烯醚萜类、三萜类、甾体及酚酸类等多种成分,目前已从草苁蓉中分离得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有草苁蓉苷A~K、毛蕊花糖苷红景天甙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有草苁蓉酮、草苁蓉酸、草苁蓉碱、boschnaloside等;三萜类化合物有3a-齐墩果酸、齐墩果酸、3a-乙酰齐墩果酸;甾体类化合物有B-谷甾醇胡萝卜苷:酚酸类化合物主要有香豆酸咖啡酸没食子酸等。其中草苁蓉酸、草苁蓉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草苁蓉均对人肺癌肝癌细胞株有细胞毒作用。通过增加Fas、BAX表达及降低Bc1-2表达发挥抗肺癌作用。通过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及-谷酰胺转肽酶(y-G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升高血清超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而发挥抗肝作用。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草苁蓉可抑制C诱导的血清脂质过氧化和Fe诱导的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发生。草苁蓉乙醇提取物能使D-半乳糖所致衰老大鼠的脑组织SOD活性增强,MDA活性降低,且抑制单胺氧化酶(MAO)的活性,减轻D-半乳糖导致的线粒体等超微结构的改变,使细胞处于功能活跃状态从而起到抗衰老作用。

保肝作用:草苁蓉能明显降低CCL致急性肝损伤小鼠ALT、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减轻肝组织损伤,升高肝脏SOD、CAT、GSH-Px和谷胱甘肽(GSH)水平,升高肝线粒体SOD、Na-K*-ATPase和Ca-重症肌无力ATPase活性,降低肝匀浆及线粒体MDA的量,抑制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对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也可明显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降低肝组织Caspase-3和caspase-8水平,对氨基半乳糖(GaIN)和脂多糖(LPS)联合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保护级别

濒危原因:其生境遭到人为破坏,乱采乱收等,已经使草苁蓉资源接近枯竭。草苁蓉种源狭窄,种子极小,对环境要求苛刻,由于专性寄生桤木属植物须根上,靠吸收赤杨组织的营养进行生长,所以自然情况下的草苁蓉寄生率低,产量少,供需矛盾突出。

保护措施:应宣传保护,划轮采区,并开展人工繁殖。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