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当科
列当科(食虫类:Orobanchaceae)是真双子叶植物唇形目中的一科,在此以下有二十五个属,以及超过二百个种。目前有数个属,传统上是被分类于广义的玄参科下,但根据 APG II、APG III,则被归类至本科,这些属形成一个单系群。
形态特征
列当科植物为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一科。寄生草本,无叶绿素,或只有少许叶绿素。叶鳞形,互生。花单生于叶腋或苞腋,常集成顶生总状或穗状花序,两性,萼2~5裂,花冠5裂,二唇形,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4,二强,着生花冠上,雌蕊由2(稀3)心皮结合而成,子房上位,常1室,有多数倒生胚珠,蒴果室背裂开。列当科是20-28个双子叶植物科中最大的寄生植物科,显示了所有类型的植物寄生:可寄生、强制寄生、半寄生和全寄生。
种类
中国有肉苁蓉属、草苁蓉属、野菰属、丁座草属和列当属等10属,约35种。肉苁蓉属植物在中国仅见于西北部的盐碱地和砂地,以肉苁蓉、苁蓉较著名,供药用。在中国广布的野菰,在东北、北部、西部产的列当、黄花列当等,全草均供药用。列当科是唇形目下属的一科被子植物门,在此以下有二十五个属,以及超过二百个种。而很多在此科下的种此前也包含在玄参目内,形成单源的的组群及不同的科。
分布
列当科植物主要生长于温暖的欧亚大陆地区,并不会生长于南美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部分地区。而只有几种能于非洲及美国找到。
生长方式
列当科植物分为全寄生或半寄生,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们会生长于寄主的根部。全寄生的会完全寄生于寄主,且没有叶绿素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半寄生的种(转变自形科)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寄生于寄主。除了半寄生的种是绿色外,其馀的有黄色、褐色、紫色或白色,但绿色的却非常小。在此科以下,大部分的种只会长出胀而短的根或胀大的器官根、简单或综合的根,只有几个种是拥有一个庞大的根部系统。而它们会以根上钩状的吸器连上宿主的根部以吸收宿主的养料,所以是一种会危害农作物的植物科。
植株鉴别
列当科的叶有缩小的、有少量肉的、鳞状的和无柄的。而简单的、枪尖形的、长方形至卵形的、细小的鳞片会交替出现。列当科的花是雌雄同株且双边均衡的排列。而花的排列亦有总状花序、穗状花序或单独生长于细长枝干的顶部。而管状的花萼是由二至五片萼片组成。它们的花冠是由五片两脣形的花瓣组成。脣形物的顶部有两处分裂而底部则有三处分裂。在花中两长两短的花蕊,有的在细长的花丝上,有的长于花冠中间以下,有的生于管形花冠的最底处,有的则会与有裂片的管长于一起。而第五个花蕊一是雄蕊,一是完全没有。雄蕊上会有一些纵向的裂口。雌蕊是只有一个细胞的,而且子房也长于比较高的位置。而且这科的植物的花皆是虫媒花。列当科的果实是开裂性的及没有果肉的。而一些精细的胚乳种子会长于由细胞形成的荚膜中。果实则会透过风作为传播媒界,以把种子传送一段较远的距离及增加种子找到新宿主的机会。
价值
由于列当属和金腺草属的一些物种对作物造成的危害,列当科在经济上具有巨大的重要性。它们经常寄生于谷类作物,如甘蔗、玉蜀黍属、小米、高粱,以及豆类、向日葵、大麻、番茄和豆科作物等其他主要农作物。由于这些特定寄生植物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据估计影响了超过1亿人的生计,根据寄生程度,可导致作物死亡率达20%至100%。一些属,特别是肉菟草属和癌根属,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和过度采集植物及其宿主植物。由于对该植物科的采集、旅行和研究需要许可证,因此对该植物科的研究通常会很困难。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亚地区,会收集一种被称为 spocchia 的列当属植物的茎食用。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参考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附录i、附录ii和附录iii.豆丁网.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