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香木(学名:Cestrum nocturnum)属茄科植物。供观赏,花可用作芳香原料。原产地为热带美洲以及西印度,株高约1~3公尺,分枝多而柔软,夜间开花,花期持久,具香气。
形态特征
常绿性灌木,株高约1~3公尺,分枝多而柔软,伸长呈半蔓性;叶互生,阔披针形或长椭圆形,纸质,长8~18公分,宽2.5~5公分,全缘,总状花序近房状排列,腋出或顶生,花数极多,下垂状,花色黄绿或绿白,细筒形而先端5裂,白昼含蕾闭合无香气,夜晚绽开,香气浓郁,尤其当夜幕低垂之际,徐徐微风飘香。
浆果球形,白色,小形,玲珑可爱,内藏种子一至数粒。
柔弱藤状灌木;小枝被柔毛,黄绿色,老枝灰褐色,渐无毛,略具有皮孔。叶膜质,卵状长圆形至宽卵形,长6.5-9.5厘米,宽4-8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叶脉上被微毛;基脉3-5条,侧脉每边约6条,小脉网状;叶柄长1.5-5厘米,被微毛或脱落,顶端具丛生3-5个小腺体。伞形状聚伞花序腋生,着花多达30朵;花序梗长5-15毫米,被微毛,花梗长1-1.5厘米,被微毛;花芳香,夜间更盛;花萼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外面被微毛,花萼内面基部具有5个小腺体;花冠黄绿色,高脚碟状,花冠筒圆筒形,喉部被长柔毛,裂片长圆形,长6毫米,宽3毫米,具缘毛,干时不折皱,向右覆盖;副花冠5片,膜质,着生于合蕊冠上,腹部与花药粘生,下部卵形,顶端舌状渐尖,背部凸起有凹刻;花药顶端具内弯的膜片;花粉块长圆形,直立;子房无毛,心皮离生,每室有胚珠多个,花柱短柱状,柱头头状,基部五棱。披针形,长7-10厘米,渐尖,外果皮厚,无毛;种子宽卵形,长约8毫米,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5-8月,极少结果。
分布范围
分布 : 原产地为热带美洲以及西印度
原产于我国华南地区。生长于山坡灌木丛中,现南方各省区均有栽培。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及欧洲、美洲均有栽培。
主要价值
花芳香,尤以夜间更盛,常栽培供观赏。华南地区有取其花与肉类煎炒作馔。花可蒸小磨香油。花、叶可药用,有清肝、明目、去之效,华南地区民间有用作治结膜炎、积上眼症等。
其他
用途 : 夜间开花,花期持久,具香气,气味能驱赶蚊子,生性强健,耐热耐旱,适合 庭植或盆栽。
花期 : 花期极长,3~11月开花,盛花期为夏季
日照市 : 全日照、半日照均能成长,但日照充足生育开花均较旺盛
管理 : 栽培土质选择性不严,但以肥沃之壤土或砂质壤土最佳。
性喜高温多湿,生育适温约23~30度c,冬季宜温暖避风越冬。
夜香木在小苗定植后,应要在生长期间经常加以摘心以及修剪,这样可以使植株矮化,并增进侧芽萌发,使开花量增多。
水份 : 在生育期需水量较大,尤其在干燥的夏季,要在早、晚各灌水1次,保持盆土湿润,否则植株会因为缺水而花叶萎干。
施肥 : 露地栽培夜香木时,应要先深耕松土,并在植穴中放入腐熟堆肥为基肥,之后可在春、秋两季各施1次腐熟堆肥,或化学长效性肥料即可。
繁殖 : 繁殖可用插法,春、夏、秋三季均能育苗,但以春季最佳,成活率较高。
有毒部位:茎叶以及花。
中毒症状:家畜误食茎叶或花,会出现心跳加快、体温升高、肌肉痉挛、胃肠发炎、脾肾充血等症状,严重者会昏迷、死亡;有些人吸入其花香後,会产生呼吸困难、头痛、恶心、晕眩、猛打喷嚏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