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株洲北站

株洲北站

株洲北站始建于1957年,是湖南省的货运特等站。该站位于株洲市东北部田心镇附近,是株洲铁路枢纽的主体。

1964年7月株洲北站成立,当时称田心编组站,1966年3月改称株洲北站,1985年7月4日由一等站升为特等站。1986年,株洲北站计划扩建为双向三级七场,该工程于1995年全部建成,设计能力为日均办理17000辆,年货物到发流量800万吨。2009年4月,株北站日均办理辆数曾达到极限,为18350辆,解编12633辆。2014年7月后,经过株洲境内的吉衡铁路文茶铁路建成通车,逐步分流了株洲北站的货运量,缓解了株洲北站的运输压力。截至2018年,株洲北站主要办理京广、沪昆两大铁路干线四个方向货物列车的到达解体、编组出发以及各个方向旅客列车的通过作业。它是铁路货运特等站,为中国十大路网性编组站,曾被称为是“江南第一大铁路编组站”,是沟通华东、华南、西南和北方的铁路交通枢纽。

1986年获铁道部质量管理奖、湖南省文明车站称号以及广州铁路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88年获湖南省工交系统“安全生产优秀单位”称号,同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先进企业”,1989年铁道部授予“全国铁路先进单位”称号。

历史沿革

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中,由株洲市中转的车流日益增多,地方运量亦迅速增加,当时担负着全部客货运及解编作业任务的株洲车站,虽经一再扩建,仍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国家决定在田心至报亭子之间兴建株北编组站。

1957年3月12日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初测,1958年9月2日完成设计。

第一期工程首建出发场作为过渡工程,以分担株洲车站部分编组作业任务。1958年6月开工,1959年10月一级二场建成投产。有到发线6股,编组线12股,南北两端各有牵出线1条。南头设简易驼峰,进行解体作业;北头进行平面调车编组作业,配调车机2台。从1962年起,货车编组作业全部由出发场担任,1963年日均办理车数达2100辆,超运能13.3%,日均到发80列,超运能15.1%。

第二期工程由一级二场扩建为横列式一级三场。于东边增铺6股道,改移北端驼峰位置,东、西两边各设一个到发场,中间为编组场。计有到发线12股,编组线12股,简易驼峰1座,牵出线2条。1963年1月开工,1967年初线路完工,1968年12月配套工程竣工,交付使用。与此同时,直通场6股道建成投产,分担了出发场部分任务。

第三期工程兴建编组场,改建直通场为列车到达场。1969年8月开工,1971年11月完成直通场改建任务,增铺7股道。1972年10月新建编组场投产,铺设26股道。1973年7月10日机械化驼峰竣工,年底扫尾工程交验完毕。至此,建成具有到达、编组、出发3个车场64.5股道的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路网性编组站。该站建成投产后,在路网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1986年日均办理货车出入和有调作业量,在中国38个主要编组站中分别为第八位和第五位。1990年货物到达570万吨,发送297万吨,比1978年增长24.5%,是1965年的2.1倍;日均办理货车出入13086辆(最高日达14693辆),比1978年增长58%,是建站初期的5.33倍,超1987年查定能力14.1%。每年为国家多创收750多万元;日均解体105.2列,日均编车108.1列,分别比1978年增长35%和37.1%,超1987年查定能力5.2%和18.6%,解体编组效率居全路同类编组站之首;每24小时接发列车400列,平均每3.6分钟就有1趟列车到发,每1分钟有9辆货车解编作业。

1985年12月22日,“株洲北站调度信息处理系统”正式启用。实现了由手写计划到计算机辅助编制计划的飞跃。

1986年,铁道部决定继续扩建株洲北站,将单向三级三场扩建为双向三级七场。该工程于1995年全部建成,设计能力为日均办理17000辆,年货物到发流量800万吨。并且,1995年株洲北站完成上行系统扩能改造升级。2002年上马铁路运输系统信息TMIS1.0版,2008年升级为2.0版。

2009年4月,株洲北站日均办理辆数曾达到极限,为18350辆,解编12633辆。2005至2012年,株洲北站货物年均发送量高达300万吨。2014年7月后,随着经过株洲市境内的吉衡铁路文茶铁路建成通车,逐步分流了株洲北站的货运量,缓解了株洲北站的运输压力。

2016年11月17日株洲北站实现SAM系统集中人工控制功能模式。2017年8月,株洲北站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正式启用集中自动控制模式功能,标志着株洲北站正式迈入信息自动化时代。

截至2018年,株洲北站主要办理京广、沪昆两大铁路干线四个方向货物列车的到达解体、编组出发以及各个方向旅客列车的通过作业。它是铁路货运特等站,为中国十大路网性编组站,曾被称为“江南第一大铁路编组站”,是沟通华东、华南、西南和北方的铁路交通枢纽。

2022年,株洲北站货物发送量为27.9万吨。

车站设施

株洲北站1990年有84股道。线路总延长85.24公里,其中到达场14股道,办理各方向列车的到达作业;编组场32股道,进行列车解体、编组和车辆集结等作业;出发场26股道,办理各方向列车的始发及直通列车的接发;田心站白马垅站各6股道。另有各厂矿企业与车站连接的专用线36条214股道,长135.27公里。

行车设备

全部采用色灯信号和电气集中联锁,由信号楼集中操纵,进行行车指挥。到达场至白马垅、出发场至株洲站为双向双线自动闭塞,其他区间为半自动闭塞。

调车设备有调车机8台,其中内燃机车4台,蒸汽机车4台。调车场有32股道,北头是驼峰调车,设驼峰信号楼3座,其中调车指挥楼1座,作业楼2座(即二、三号楼),都装有驼峰电气集中设备。南头是平面调车,有4条牵出线,供调车和转场作业。

客运设备

田心站设有候车室、售票房、票库、行包房、2个旅客站台,总面积3963平方米。白马垅站设有候车室、售票房、行包房、2个旅客站台,总面积2612平方米。

货运设备

该站系办理专用线整车到发业务,货主自理装卸,全站专用线分为洗煤、化工、新场3个作业区。设有1个制冰厂和1个加冰所,日产汽车公司冰60吨,为鲜活货物车辆加冰服务。

该站注重科技开发,发展生产力。1981年起,研制和引进微电脑103台,为全国铁路第一个实现中等现代化的编组站

调度信息处理系统

调度信息处理系统是广州铁路局、长沙铁路分局、株洲北站联合研制的。它具有自动收发翻译,打印列车预确报,到达列车信息修改及地区小运转列车信息输入,“三场”股道现车跟踪管理,自动编制调车作业计划及远程打印等7项主要功能。

半自动化驼峰和点连式调速系统

半自动化驼峰和点连式调速系统具有音频测长,雷达测速,人工定速,自动控制出口连挂的功能,使调车人员减少90%,列车解体和编组达到安全高速。

驼峰机车移频信号

驼峰机车移频信号能使机车自动接收驼峰信号楼发出的信号,司机根据信号前进、后退或停车,车上装有无线调度电话,司机可直接与驼峰值班员通话,从而改善了机车乘务员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工效,有利安全操作。

编尾平面无线调车

调车区长、调车长、连结员、制动员、扳道长均配备了平面调车电台,具有“三灯六显示”信号,各调车机安装了接收主机,调车组、机车乘务组、扳道组之间可直接通话,提高了工效和安全系数,改善了劳动条件。

编组作业

株洲北站担任京广、浙赣、湘黔三大干线四个方向的列车及株洲枢纽内小运转列车的到发和中转解体、编组作业,以及地区性车流的取送、装卸任务。解编列车达10种之多。任务大,技术要求高,往西要编至贵阳南以远,运距889公里;往东编至鹰潭东,运距469公里;往南编至柳州市南和广州北,运距681公里和643公里;往北编组至武昌南及郑州市,运距397公里和940公里是全路组织远程技术直达列车理想的截流站,故该站作业繁忙1990年日均解编列车213列,向厂矿专用线取送68次842辆,作业2596勾,每勾作业时间1.9分,解编作业效率在全路同类型编组站中处于领先地位。

调车场分为南北两大作业区。北头担任到达列车的解体作业配调车机2台,作业方式为双推单溜,制动方式为半自动点连式调速,驼峰进路采用电气集中控制。南头担任出发列车的编组,配机车2台,三调编组东南方向列车,四调编组西北方向列车。作业方式为平面调车,采用单组溜放和推送调车法,制动方式为手闸制动,使用无线电调车先进技术。

解编作业,实行集中领导,单一指挥,由值班站长行使指挥权,站调和调车区长负责计划的编制、下达和变更,由调车长指挥调车组完成调车计划。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价值意义

株洲北站作为重要的国家铁路运输枢纽,具有显著的价值和影响力。它不仅是“长江以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更是能够快速完成各类货运列车重新编组任务的“列车工厂”。此外,该站能够为物流企业提供定制化取送服务,按需求优化车站配空、取送作业及上线开行等运输组织,以专列等形式确保运输时效必达。

参考资料

身为铁路枢纽城市,却是公路运输“唱主角”,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降成本,株洲推动公铁水多式联运.百家号.2025-02-12

株洲市.湖南省人民政府.2025-02-12

湖南第一条铁路在哪里?10分钟带你读懂一座城.微信公众平台.2025-02-12

【要闻精选】“电子脑袋”接发列车,科技神器再显神威.微信公众平台.2025-02-12

制造名城 畅连世界丨每天接发近400列货车,株洲北站:“列车工厂”重塑优势|铁路|专用线.网易.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