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黄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云和县云和湖畔南洞村,该宗祠在村落的至高点,俯视全村,已荫佑了十余代裔孙的安祥,屋后大片的古木是涵养宗祠的脉血。宗祠大门上方悬挂铜色的金属牌匾,魏体书“黄氏宗祠”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的苍劲辉煌。走进大堂,正面是四块大型的古铜色金属牌匾,在烛光中熠生辉,庄严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正堂上方魏体书“宗功福远”四个大字,正中宋体书“天地君亲师三教会上万亿圣贤莲台座位”,两侧对联为“香烟篆就平安宇,烛影开成富贵花;神赐恩波流第宅,人逢瑞气发祥光”。两侧立柱贴满红纸手书对联,体现了黄氏的精神文化传承,其中有“读书明理知天下,通史求真鉴古今;处世尤记宗祖德,贻谋惟望子孙贤”。
祠堂作用
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祠堂源流
南洞村位于云和县西北边沿处,北邻松阳县,西接龙泉市,海拔600余米,为云和黄氏最早的发祥地,至今无外姓家族,黄氏谱载:清康熙五十六年自闽才溪迁本南洞开创兴居。江夏堂黄氏以悠久的精神文化传承名赫海内外。从战国、东汉、后唐、宋、明、清直至新中国,黄氏人才辈出,有史可查为相封候者十人,其余不胜数。其中家喻户晓者有:七十四世祖歇公,列王封“黄歇”,今上海市乃公之封地,故又名“申”;七十五世祖公在汉高祖时,领兵四十万入咸阳市,楚王(项羽)虽有拨山之力亦不能胜;李晔时百十九世祖峭山公有济世之才,封千户候、奎章阁大学士,累官工部尚书,创和平书院(现存于闽邵武),三妻各生七子,南洞黄氏乃第九子“化公”之后;新中国闽之才溪乡,“九军十八师”黄氏占半。
寻找一处传统文化脉络的节点,黄氏宗祠是最好的聚焦。来到云和湖峡谷的端点—库北,沿着九曲十八湾的盘山路,高处远眺,绵延起伏的山脉层峦叠嶂,擦肩而过是峭壁飞瀑,银练直下之处,逃不过扑面而来的点点露珠。来到南洞村,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建的层层排楼,古色的木窗、土墙、石阶构成一个弧形的村落,仿佛与大山一体自然生长,融合得完美无缺,古朴典雅的风格把时间推前了两个世纪。环顾四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水口一排水杉高耸入云,如忠实的门神“神荼、郁垒”,守卫了村落三百年的安宁。鸟鸣山愈静,水流村更悠,村中蜿蜒而下的是一条欢腾的涧水,瀑布倾泻之处,形成了一个秀丽的盘景,银珠滚落,化作碧池,青藤盘崖,水草从石缝中挤出,胜于出水芙蓉的娇媚。你倦了渴了,捧起晶莹的潭水,尽情享受吧! 这是山涧汇聚的天籁之水,云露凝萃的甘露之泉。也正是清澈的涧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繁衍不息。
丁亥八月十八日,南洞黄氏举行祭祖大典,这是煌煌中华忠孝礼仪的一段剪影。香烟弥漫的厅堂,每一张笑脸光彩夺目,老者用慈祥的线条记录历史的瞬间,稚嫩的小脸是欢乐的音符,年青人凝视一切,想成为永恒的记忆,少女们用轻盈的身影点缀肃穆的空间。当大鼓擂起、锁呐吹响的一刻,传统的祭祖大典开始,裔孙们带着无限的崇敬和感恩,上香跪拜,祈愿安康幸福、财丁两旺。
200余名各地宗亲会聚故乡,感受桑梓的温馨。梓叔宗亲有来自机关、企业、工地的,不管再忙再累,均毋忘良晨吉日,躬身故土。远在遂昌县的宗亲也带来了全家,上至80余岁老人,下至怀中幼小无一落下。不管熟与不熟,见面总是那么祥和,当杯盘交错之即,那是梓叔兄弟情感的升华,一杯酒来一片心,心心不离故土情,谁言区区寸草心,报得三春落甘霖。
尘封三百年的南洞,是历史长河的一片汗青,是大自然遗留的一帆扁舟,是现代文明的不朽基石。丁亥秋月 (资料来源 《乡土云和》 无为 著)。
参考资料
云和市政篇.豆丁网.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