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许戫

许戫

许(生卒年不详),又作许郁、许彧,字季轶,东汉时期人物,会稽郡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南)人,许荆之孙。他曾任司农、卫尉等职务,光和四年(181年)九月,太尉刘宽日食被免职,许戫接任太尉。在任内,他奉承宦官,收取贿赂,不敢弹劾宦官子弟。光和五年(182年)十月,因水旱灾害和征辟官员的错漏,许戫被免除太尉之位,杨赐继任。许戫喜好儒学,因明经通史被推荐,任官至光禄勋。

人物简介

许戫(yù),吴郡阳羡(今宜兴市)人,字季轶。其高祖许武,为长乐少府,祖父许荆,为桂阳知府。许戫曾担任过司农,后来迁卫尉。刘宏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九月,太尉刘宽被免,拜卫尉许戫为太尉(宰相)。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的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朝政腐败,诸侯拥兵割据,朝廷的政令已难以在全国实施。第二次“党之祸”后,灵帝为从宦官手中夺回权力,于光和五年正月,大赦天下,并下诏,令公卿根据流传的民俗音乐检举为害百姓的刺史、郡守的宦官子弟或太子宾客。上任数月的许戫,在执行灵帝诏令的过程中,对宦官顽固势力的抵制和反抗,缺乏充分的估计,更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结果,被他们上下勾结,串通一气,包庇私党,陷害忠良,对真正贪赃枉法、声名狼籍的全不敢过问,却毫无根据地检举了地处边远小郡,清廉而颇有政绩的26名官员。这些官员的部属及所属地区的百姓到洛阳皇宫门前为他们申诉。司徒陈耽上书说:“这次公卿的检举行动,大都包庇各自的私党,正所谓是放走枭那样的恶鸟,而将不死鸟囚禁起来。”灵帝为此责备了太尉许戫、司空张济。将被征召问罪的官员全部封任为议郎。同年十月,许戫被免去太尉职务。许戫在相位上仅干一年,受到多方制约,难以施展才华。罢相后离京外放,后辞官回到故乡。

亲属成员

参考资料

轶事典故

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欲在首都的正南门即宣阳门外建双阙,以示皇权至尊。

众官议论纷纷,都说义兴(宜兴)汉司徒许彧墓前的二阙高壮,可以迁到这里。而丞相王导则认为政权草创之初,财力不足,不宜大兴土木。于是,王导乘晋元帝出宣阳门之时,南望牛首山两峰对峙,劝道:“此天阙也,岂烦改作!”王敦感念王导的良苦用心,于是听从了他的意见。

参考资料:

主要经历

许戫逝世后葬宜兴南门外许墓墩(今宜城镇迎宾小区内),俗称许将军墓。原立庙祀,后失修废址。《许太尉庙碑》由许邵竖立。因年久剥灭,到唐朝开元年间,许姓裔孙重建,在碑阴镌刻“谈马砺毕王田数七”8个字,人们不晓得这是什么意思。徐延休解释说:“谈马,言午,许也;砺毕,石卑,碑也;王田,为千里,重也;数七,是一六,乃立也。”实际上是指许碑重立4个字。

明代文学家徐贲许戫墓后曾题诗一首:

南郭桥边有废坟,乡人传是许将军。

土中印出名才识,火后碑残迹少闻。

旗卷虎牙空落水,剑埋龙气只寒云。

昔年我亦曾游此,吊古于今又送君。

许戫墓傍还有其夫人墓,由于年久失修,至近代只剩下一个大土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城市改造时,已彻底铲平。

许戫的后代,多人考中进士,并在历史上颇有建树,被正史收录列传。如唐朝知府许绪“以佐命功封真定公”,许景先为朝廷吏部侍郎“清望尤著”,许胤宗医术高超,曾治好王太后不能说话的怪病,被誉为“医圣”。

研究书目

后汉书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能改斋漫录.识典古籍.2024-08-26

后汉书(中华古籍国学宝典文库).QQ阅读.2024-08-26

宜兴的第一个宰相,死后竟.......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6

宜兴姓氏——系承炎帝,源出许昌(下).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6

岳飞《满江红》背后,你不知道的南京故事.南京地方志.2024-10-01

后汉书马彪.微信读书.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