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韵琴(1879.11.9—1973.5.2,即光绪己卯九月五日子时至一九七三年癸丑三月三十日),名元潮,字佩亭,学名汝谐,号韵琴,以号行。他是我国共产党与共青团的创建人之一俞秀松烈士的父亲,也是诸暨市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

人物生平

俞韵琴幼年因家境贫寒,很早就随父亲俞金全(1832—1914,字金泉)从事农业劳动,一边放牛,一边读私塾,师从诸暨江藻墨城坞著名塾师寿梅契(名锡恭)先生,寿先生曾在晚清著名学者俞樾家当过塾师,在诸暨当地很有名望。在寿梅契的教导下,俞韵琴学业精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国家危机的加深,新学兴起。俞韵琴又到位于省会杭州市的浙江东城师范学校学习,并取得了高中毕业文凭。

俞韵琴先后在诸暨市绍兴市等地教育界、实业界、金融界担任过一些职务,在当地也是一位社会名流。他曾担任过清末知事府老师、诸暨县教育局督学、诸暨县劝学所所长、诸暨师范讲习所所长、诸暨初级师范学校校长、民国实业(工商部)商业科科员、中国茶叶公司浙江绍兴平水茶厂厂长、民国中央合作金库鉴印室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俞韵琴曾担任过诸暨县和绍兴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俞韵琴既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熏陶,深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虽然得中秀才,却不是一个抱残守缺的冬烘先生。他赞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废科举、尚科学、兴教育,有着改变中国愚昧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目睹清政府政治腐败,遂绝意于仕途。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1906年,他在本村溪创办了诸暨市西北的第一所新式小学——行余初级小学,从此走上教书、办学、积极支持社会变革的道路。

为宣传办学,在担任诸暨县教育局督学期间,俞韵琴跋山涉水,亲临偏僻边远山村,足迹遍及全县各地。民国初期,乡村教育中维护旧制与倡导新学的矛盾仍然很严重,诸暨一个叫二十都(今同山镇)的地方拒绝创办新式学校。县教育局的好几位督学去动员都没有结果。俞韵琴决定前往劝办新学。他不坐轿子,脚穿草鞋,步行数十里来到二十都,当地群众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他又把创办新式学校与抵御外侮、振兴国家的关系讲给当地的群众听,开导当地群众的思想。在他的感召和劝说下,新式学校很快就办了起来。后来,俞韵琴又升任诸暨市县劝学所所长,继续为乡间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使诸暨地区的新式学校迅速发展,达400余所,为诸暨普及新式农村学校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教育兴邦思想和身体力行的先进事迹,至今还在诸暨广为流传。

俞韵琴为人处事公正和气,乐于为邻里乡亲排忧解难,村里或附近的乡亲遇到困难、纠纷或疑难不决的事情,总爱找他商量,征求他的意见,因而颇受族人的敬重,乡里人都尊称他“小太公”。即使后来他到外地工作,每次回家,家中依然门庭若市,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

出身贫寒的俞韵琴秉承了父亲俞金全急公好义的性格,非常关心乡亲们的生活疾苦,热心公益事业。每当家乡遭遇水旱灾害,他都会积极带头募捐,积极申请政府赈济,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1922年,诸暨市连续遭受台风和洪水侵袭,浦阳江堤防冲毁、湖泊决口,农田淹没,房屋倒塌,人畜淹死无数。次坞一带更是饥荒遍野,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以乞讨为生。为帮助大家渡过难关,俞韵琴挺身而出,代表当地灾民赴杭州市浙江省人民政府请求赈济。省政府赈济了一大批玉蜀黍属,有效地缓解了灾情,使乡亲们免遭饥饿流离之苦。

俞韵琴的家乡溪埭村是山村,每逢大旱就会给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造成很大困难,这一直是全村百姓的心头之患。早年间,俞韵琴和一些村民就曾提出并尝试过引蓄水的方案,但因筹资困难,一直未能如愿。1947年10月,俞韵琴69岁的时候,利用门生、亲友为他祝寿积攒的百石大米之款,为村里修建了一座水坝.解除了村里逢旱无水的后顾之忧,也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国学大师、著名书法篆刻家马一浮先生有感于此,欣然题写“南山堰”三字,作为特殊“寿礼”,以表彰他的善举。

在事关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俞韵琴更是深明大义,积极拥护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革命时期,为策应周恩来等人领导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他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宣中华等一起赴嘉兴市地区做农民革命的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1935年8月,中国国民党军队到诸暨大桥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村里的农会干部被抓。国民党的一个团长扬言:“你溪埭村有个老共产党员(指俞秀松),权势很大,我都知道,他的家族该是自首的时候了。”俞韵琴听后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大儿子在外工作,他1922年在杭州市办平民夜校,后来到广东省协助孙中山先生,任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一等书记。讨伐军阀陈炯明。”他还拿出了俞秀松从广东来的来信。那位团长见无机可趁,只好不了了之。在保全自己的同时,俞韵琴还设法保释了被抓的人。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为新四军金萧支队的活动秘密筹措经费、运送弹药。

解放前夕俞韵琴与儿媳安志洁一起为打听儿子俞秀松的下落而四处奔走。建国后,他作为进步民主人士,曾多次出席县、地代表会议。1957年,俞韵琴又被聘为浙江文史馆馆员。1960年,他亲笔上书毛泽东主席,痛陈儿子俞秀松的革命经历和蒙冤苦情:“可怜我儿俞秀松自廿岁至四十岁,一生革命廿拾年,其被害究竟是否冤枉,是非不明。为此不揣冒昧,渎陈缕缕,恳请饬属彻底查明,以明是非。

毛主席接到俞韵琴的信后,非常重视此事。中央人民政府终于在1962年5月为俞秀松烈士颁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使得俞秀松沉冤昭雪,历史地位得以恢复。

俞韵琴晚年来回于上海市和故乡溪埭两地居住,以书法、越剧自娱。1973年5月2日,他以95岁高龄终老于故乡,葬溪埭黄家山。

个人生活

俞韵琴元配吕欢朵(1875.2.3—1918.1.3,即同治甲戌十二月廿八日子时至民国丁巳十一月廿一日子时),系平阳地吕如能幼女,葬檡坞安山口。生四子二女:寿松(即俞秀松)、寿乔、寿谦(又名寿、恨初)、寿安、素梅、素娥;继配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鲍家坞徐子琴长女徐茂萱(1893—1972),生二子二女:寿臧、寿椿、素月、爱春。

参考资料

俞秀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_俞韵琴.搜狐网.2021-09-03

浙江教育报:红色星火播撒到“东西南北”.浙江教育报.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