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鰶
斑鰶,又称刺儿鱼、古眼鱼、磁鱼、油鱼等,因鳃盖的后方有一块大黑绿斑而得名。鲱形目鲱科鰶属的一种。主要栖息于港湾和河口一带。以浮游生物和海底藻类为食。又因为其形状很象小鱼,所以舟山市人,尤其是嵊泗列岛渔民误称为“小鲥鱼”。斑鰶,硬骨鱼纲,科。体侧扁,呈长椭圆形,长约20cm。银灰色,具黑斑。口小,无牙。背鳍最后一枚鳍条延长成丝状。腹部具腹棱,背鳍前无棱鳞。胸鳍上方有1黑斑。为暖水性浅海鱼类u,常群居于沿海港湾和河口附近,喜游于水面。适盐范围较广。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也食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中国沿海均产。为海水鱼类养殖对象。肉质细嫩,含脂量高,鲜食或干制。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成鱼
背鳍15~17;臀鳍21~24;胸鳍16;腹鳍8。纵列鳞53~56;横列鳞21~24。
体长为体高的3.0~3.56倍,为头长的3.75~4.0倍。头长为吻长的4.54~5.8倍,为眼径的5.0~5.8倍,为眼间隔的3.76~4.58倍。
体呈梭形,很侧扁,腹缘有锯齿状棱鳞。头中等大,侧扁而钝。吻稍钝。眼近于侧中位。脂眼睑较发达,均盖着眼的一半。眼间隔微凸。鼻孔小,距吻端较距眼前缘为近。口小,近于前位。口裂短,不达于眼。上颌稍长于下颌。前颌骨有缺凹。上颌骨向后伸达瞳孔前缘的下方。口无齿。舌宽。鳃盖骨后缘光滑。鳃孔大,向下开孔至瞳孔前缘的下方。假鳃发达。鳃耙很密且长,217+211。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肛门介于腹鳍起点和臀鳍最后鳍条末端的中间。
体被圆鳞,环心线细,横沟线1条。腹缘棱鳞18~20+14~16。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短的腋鳞。无侧线。
背鳍始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最后鳍条延长为丝状,末端伸达尾柄中间。臀鳍条短,其基部长于背鳍基。胸鳍向后近于达到或达到背鳍始点的下方。腹鳍始于背鳍始点的后下方。尾鳍深叉形。
头后背和体背缘青绿色。体侧的上方有8~9行纵列的绿色小点。体侧下方和腹部为银色。吻部乳白色。鳃盖大部金黄色。鳃盖的后上方有一大块绿斑。背鳍和臀鳍呈淡黄色。胸鳍和尾鳍为黄色。腹鳍白色。背缘和臀鳍的后缘黑色。
幽门盲囊特别发达。胃呈沙囊状。肠很长,约为体长的1.7倍。腹膜黑色。椎骨49。
幼鱼
初孵仔鱼全长3.0~4.5毫米,仰浮于水面。孵后12~20小时仔鱼全长3.7~6.0毫米,卵黄大部分已被吸收,卵黄囊显著缩小,仔鱼变得细长并倒悬于水面下20~30厘米深处,体质弱的则沉卧于水底。孵后3天仔鱼全长4.1~6.2毫米,口初开,眼球出现黑色素,肠道明显可见。孵后4~5天,仔鱼全长5.0~6.6毫米,卵黄囊已消失,眼球晶体黑而发亮,体透明柔软细长,夜间仍倒悬浮于水之中层白天能作波浪形蛇样平体向前游动,此后进入后期仔鱼阶段开始摄食。
孵后9~14天,全长7.6~11.8毫米,背鳍尾鳍出现鳍条,能摄食卤虫属无节幼体。孵后1个月左右,全长20~25毫米,进入稚鱼阶段,奇鳍和偶鳍鳍条均稳定不变,棱鳞出现,体侧黑色素增多使之成为不透明,体高显著增加使体型由细长变为长椭圆形而侧扁,游动姿态由原来的蛇样前游变为一般鱼类那样的常态游动。孵后35天全长达35毫米,仔鱼完成了变态进入了幼鱼阶段,作为种的分类学上的主要形态特征依据以及食性,均与成鱼基本相同。
种群分布
分布于印度到东印度群岛和朝鲜及日本南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港湾和河口一带。
种群现状
沿海各地全年可以捕获,以春、夏两季为盛渔期。肉质细嫩,可食,亦可用作鱼饵。
栖息环境
斑鰶为近海中上层鱼类,喜栖息于沿海港湾和河口,水深5~15米处。常结群行动,适盐范围较广,既可在海水又可在咸淡水中生活,有时可进入淡水中而不死。
生活习性
洄游
斑鰶属于暖水性浅海鱼类,喜结群游泳,一般不做长距离移动,平时栖息在内湾浅水区。性情急躁,离水易死,不能忍受水温低于6℃。在4月底,向湾外作产卵洄游,黄渤海水域4~6月间为产卵期。8月后由深水向浅水移动进行索饵洄游。10月以后,水温下降,游向黄海南部深水区越冬。每年3月离开越冬场,向西北方向洄游,5月中上旬到达产卵场,产卵后成鱼在近海摄食,幼鱼在港湾内摄食。南海与黄渤海不同,11月间即作产卵洄游,11月至翌年1月为产卵期。
食性
斑鰶以浮游生物为食,营养级级次较低。斑鰶的饵料成分有腹足类动物和瓣鳃纲的浮游幼虫,桡足类中的纺蚤、镖蚤和猛水蚤,蟹类幼体,浮游植物中有月形藻、菱形藻、舟形藻、圆筛藻、曲舟藻、双缝藻和圆环藻等硅藻类,以及有孔虫和沙壳纤毛虫、角藻等。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自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太平洋中部玻利尼西亚,北至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沿岸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营养方式
杂食性,摄食浮游动物和植物,浮游动物主要有腹足类的面盘幼体、瓣鳃类的壳顶幼体、桡足类的幼虫、纺锤蚤、猛水蚤和有孔虫等,浮游植物的主要种类有圆筛藻、舟行藻、曲舟藻、双缝藻、圆环藻和丝状绿藻门等,也摄食有机碎屑。
产卵场
我国沿海斑鰶的产卵场较分散。黄、渤海区的产卵场集中在渤海湾中北部、辽东湾西部、莱州湾、海州湾;其次为乳山市近海和黄海北部一带。东、南海区的各海湾、河口一带均有产卵场。
产卵期
斑鰶的产卵期较长,各个海区的产卵时间基本一致,从4月上旬至6月下旬,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
产卵环境
斑鰶为广盐性,生殖季节喜栖息于海湾和河口一带的低盐水域,有时甚至进入淡水。产卵期间的盐度适应范围在18.00~25.00‰之间,底层水温为14.5~18.5℃,水深在7~15m,底质为软沙质泥。
繁殖规律
雄鱼1龄、雌鱼2龄性成熟,多次分批产卵。产卵群体体长155~225毫米,体重50~135克。怀卵量1龄6.2万粒,2龄12.9万粒,3龄14.6万粒,4龄24.6万粒,随年龄和体长增长而增加。产卵场分布于有适量淡水流入的内湾或近海,水深7~9米,水温14~17℃,比重1.020左右,产卵季节北迟南早,黄海北部为4~6月,福建省沿岸为2~4月。产卵时间一般在日落后或凌晨,届时亲鱼结群而导致海面会出现一片复瓦状波纹。卵浮性,球形,无黏性,透明无色,卵径1.09~1.62毫米,具单油球,径0.13~0.17毫米。卵黄龟裂深。水温15.5~18.0℃时受精卵经51~57小时孵化,仔鱼全部出膜。
开发利用
斑鰶是一种颇受欢迎的小型食用鱼,肉嫩、味鲜而多脂,具广盐性,食物链级次低,生长快,当年达商品鱼规格,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港养殖中占有一定地位。一般多腌渍后出售,生鲜时可适合煎炸后食用,或制成鱼粉。
营养成分
斑鰶鱼肉中水分、粗蛋白、脂肪、总灰分及非蛋白氮的含量分别为78.17%、17.09%(干基计87.27%)、3.83%、0.53%和0.10%,与其它4 种体形较大的海水鱼鱼肉相比(干基计),斑鰶鱼肉粗蛋白含量接近鳕鱼和真鲷鱼、高于鲣鱼和鲱鱼,说明斑鰶鱼鱼肉蛋白质含量十分丰富,是值得重视的蛋白质资源;脂肪含量高于鳕鱼、真鱼、鲣鱼和鲱鱼。
斑鰶鱼肉蛋白质含量高,含有18 种氨基酸,且赖氨酸含量丰富,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蛋白质资源;斑鰶鱼肉不适合制作鱼糜,但却是制作明胶、生物活性肽、功能食品基料、海鲜调味料的好原料。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Konosirus punctatus.COL.2024-07-27
物种详细信息- Konosirus punctat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7
Konosirus punctatus.IUCN Red List.2024-07-27
Konosirus punctatus .Fish Base.202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