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鹇峨眉亚种

白鹇峨眉亚种

白鹇峨眉鱊亚种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又称峨眉白鹇,属于鸡形目雉科白鹇亚种。这种鸟纲类动物头顶具冠,嘴粗短而强壮,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鼻孔不为羽毛所掩盖。翅膀稍短圆,尾巴较长。它们主要栖息于森林茂密的环境中,偏好在山林下层的浓密竹丛间活动。白鹇峨眉亚种的食物主要包括植物幼芽、块根、果实和种子,也会食用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通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机警,胆小怕人。繁殖期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屏山县峨眉山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甘洛县等地。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形态特征

白鹇峨眉亚种是白鹇的亚种之一,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约100-119厘米,雌鸟长约58-67厘米。雄鸟头部的长冠和下体全部呈现纯辉蓝黑色,带有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的部分为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跖部为红色。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外侧尾羽亦白,染以黑纹。头的裸出部分和脚为赤红色;嘴浅绿色;眼棕褐色。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概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雌鸟全身棕褐色,后枕部具黑色羽冠,羽冠近黑色。

栖息环境

白鹇峨眉亚种栖息于多林的山地,从山脚直至海拔1500米的高度,尤其喜欢在山林下层的浓密竹丛间活动。白天多隐匿,叫声嘈杂粗糙。受惊时羽冠竖立,尾羽微扬,多向山上奔走,至山顶方才展开翅膀飞行。夜间栖宿在树枝上。

生活习性

白鹇峨眉亚种通常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可达16-17只。性机警,胆小怕人,受惊时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通常在亮天后即从夜栖树上飞到地面活动,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动高潮。活动多在巢域内,每日活动路线、范围、地点都较固定,多数时间都用于觅食。食饱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尔也有飞到树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栖于高树上,一般在天黑时才开始上树栖息。通常雌先雄后,或雌雄一起一边发出叫声,一边飞上一定高度的树枝,然后逐步登高,藏于高大乔木密集的树冠下,距地高度多为6-8米。活动时较为安静无声,有时可听到行走时踩踏的‘沙沙’声。通常仅在有危险时雄鸟才发出尖利的‘ji-go-go-go’的警戒声。主要以植物幼芽、块根、果实和种子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亚锥栗坚果崖豆、蕨叶、旱藕粉等植物。也吃金针虫鳞翅目昆虫和美国白灯蛾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

白鹇峨眉亚种实行一雄多雌制,4月份进入发情期。在发情季节,两颊的裸露部分开始增大,并由栗色变为鲜红色,羽毛显得富有光泽。雄鸟求偶时,环绕雌鸟步行并有摆尾、击翅等动作。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巢较简陋,主要由枯草、树叶、松针和羽毛构成。每窝产卵4-6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质斑点,通常每隔1日产汽车公司1枚卵,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早成雏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

分布范围

白鹇峨眉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屏山县峨眉山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甘洛县等地。

物种发现

白鹇是亚种较多的一个物种,其中主要分布于贵州省的榕江亚种和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峨眉亚种都是由中国学者确立的,特别是峨眉亚种,被称为“峨眉白鹇”,是由中国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教授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所发现的。20世纪60年代初,郑作新教授将在四川峨眉山一带采集到的白鹇标本进行研究。经过反复比较,他发现虽然采自峨眉山的白鹇雄鸟的尾羽同其他产地的一样,都是白色的,但在大面积白色尾羽覆盖下的外侧3对尾羽完全是纯黑色,而其他产地的却是白色中杂着一些黑色的细纹,另外采自峨眉山的白鹇雄鸟还有肩羽的黑纹比较粗著,后颈部微具细纹,背部羽毛的黑纹也稍粗,并且在羽端处似乎呈折断的波状等特点,这些足以说明分布于峨眉山地区的白鹇为一个新的亚种,于是命名为“峨眉亚种”。

保护级别

白鹇峨眉亚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

白鹇峨眉亚种 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 .2024-11-07

白鹇的种下分类及形态特征简介。.网易.2024-11-07

"峨眉"你是最美的森林新娘 活在峨眉山的白鹇鸟.中国网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