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墓
蒋琬墓位于四川绵阳市城西北面五华里处西山之巅,为三国时代蜀汉重臣蒋琬的墓。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卒而葬于此。
由于历史上长期战乱,蒋琬墓遭到了严重破坏。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绵州知州李象丙、州绅熊文华在原址上重建,并在墓前立“汉大司马蒋恭侯墓”石碑,高2.45米。光绪十六年(1890年),龙安府知府蒋德均,声称系蒋琬后裔,对墓进行修,并在墓后立“蒋恭侯墓”石碑一通。墓呈八角形,坐西向东,高4.65米,周长31.58米,由座、身、檐和顶四部分组成。顶部呈覆斗状,远望颇似将军头盔。1967年,在墓道两侧的石像生和石马、石麒麟遭遇损毁。
1981年,蒋琬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蒋琬墓得到全面维修,供人们参观游览。此次维修复原了神道石人、石马,增植了林木,修筑了围墙和大门。
建设背景
蜀汉大司马蒋琬于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而葬于绵阳市。该墓曾一度荒废。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绵州知州李象与州绅熊丽堂,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蒋琬裔孙平武县知府蒋德钧先后作了修葺。
历史沿革
蒋琬墓为八面体,高4.65米,周长31.58米,墓顶封石板呈霞钵状。墓前“汉大司马蒋恭侯墓”碑,为李象昺所立,蒋德钧在墓后立“蒋恭侯墓”碑。在墓道两侧有石像生和石马、石麒麟各二,毁于1967年。
1981年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蒋琬墓,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绵阳西山内凤凰山上。墓高4.65米,墓围31.6米,为八角形复钵式建筑,由座、身、檐、顶四部分组成,形制奇特。墓前立有一通高2米的石碑,上书“汉大司马蒋恭侯墓”。墓及碑均重建,刻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系锦州市知州李象昺所立,神道碑上刻有蒋琬生平简介,留诗一首:“语到仙云齿亦香,蒋侯祠墓并流芳。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犹能恕二杨。一代名臣留片壤,千秋知己属同乡。永州市公辅长沙市守,南国文光信有光”。在其墓后,还有光绪十六年(1890)春,蒋琬裔孙、龙安府(今四川平武县)知府蒋德钧所书“蒋恭侯墓”石碑一通。其碑文楷书颜体、浑厚雄劲,被后世视为书法珍品。神道两侧立有石像生、石马等石刻像。地面建筑还有距墓半里的蒋恭侯祠三间,也是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所置。原祠内历代楹联匾额比比皆是,大多出于名家之手,万分遗憾的是这些墓葬文化精品早已随祠损毁,仅在《绵阳县志》中留下民国八年(1919)吕超的楹联一副:“室护风云,与丞相祠堂并峙;山排旗鼓,看将军壁垒常新。”至于刻于碑石、记于史册的凭吊蒋琬墓、祠诗文,也有一些流存,如“忠雅开王业,艰难继老臣”,“晋武侯之亚有恭侯,千古英名壮益州”。从这些留下的诗文中,不难看出后人心目中的蒋琬,是可与诸葛亮媲美的一代名臣。
蒋琬墓、祠历经1700余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也曾一度“沦于荒烟蔓草中”,“残碑荒冢,字几莫辨”,甚至可能被盗过(据当地人称:1949年后,文博部门曾在绵阳市征集到蒋琬的带钩,上有铭文81字,现藏于四川博物院。),但自清爱新觉罗·旻宁李象昺修复后,迄今保存完好。关于蒋琬的墓、祠,《三国志·蒋琬传》、《元和郡县志》、《蜀中名胜记》以及《绵阳县志》等典籍隶书均有记载,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资料。其中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蒋琬传》,文中叙述了魏国大将钟会奉命攻蜀,因敬仰蜀汉名臣蒋琬,攻下涪县后,特去祭扫蒋琬墓的史实。陈寿与钟会同时代人,此事发生在蒋琬死后17年,当为可信。
1949年后,中、外游客前往蒋琬墓地凭吊、考察、游览的日益见多。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朱德、郭沫若、邓小平、张爱萍等也先后来过墓地,张爱萍参观后还题写了一方“蒋恭侯祠”匾额。文革浩劫中,蒋琬墓地难逃其难,遭到严重破坏。七十年代末,当地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之后,当地政府屡次拨款,不仅修复了原墓及有关地面建筑,还扩建了墓园,增设围墙和碑亭。同时,又在墓侧重建了蒋恭侯祠,祠内供奉新铸的蒋琬石像一尊,造型栩栩如生。如今的蒋琬墓、祠,已成为绵阳市绵阳西山一处引人入胜的重要景观,是凭吊蜀汉名臣蒋琬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