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桥,位于南京市孔子庙大成殿前、泮池西侧,横跨秦淮河上,是往来于夫子庙与秦淮河南岸的主要渡桥,因地近江南贡院,取儒家“文章道德第一”之意,得名“文德”桥,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沿革
明万历年间,文德桥始建,后塌,乃改木桥为石桥。
道光,文德桥又圮,溺死数十人,改为木桥,后毁于火。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十一年(公元1872年),文德桥接连维修两次,同时修筑了羊马墙。
清光绪三十年(1904)端午节,市民在桥上争观龙舟竞渡,正当兴高采烈之际,桥栏断裂,桥身倾塌,造成了数百人落水的惨剧。
名称由来
明万历年间,一个姓周的叶高标认为,自嘉靖以来在科举中南京人很少中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夷平小卫山建造尊经阁,破坏了孔子庙的风水;二是泮池河水(内秦淮河)西流不息,蓄不住“文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改造夫子庙和应天府学的同时,在作为泮池的内秦淮河上,建了一座木桥以蓄住“文气”。此桥与武定桥相望,遂取“武定”、“文德”之意,名此桥为“文德桥”。文德桥建成的第二年,南京人焦竑考中了状元。这当然是纯属巧合,然而时人却信以为真,“文德桥”之名,因此相袭至今。
自然奇观
由于文德桥的特定位置和结构,在农历中秋之夜,只要是晴朗的天气,总能看到“龙抬头”的奇景。中秋节和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后,在文德桥东西两侧的秦淮河中,可以看到半个明晃晃的月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龙抬头”。这种现象,至今在南京其他地方均未发现过。“龙抬头”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和月亮的运转有关。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同月亮绕地球旋转,在这天午夜时分,正好在文德桥构成一个特定的角度。这个特定的角度在其他地区也是有可能存在的。有兴趣者不妨留意观察一下,兴许也会发现这样的“奇观”。
有关文化
民谚
传说农历十一月十五,月当顶。子夜12时,满月正好在文德桥正顶上。如果站在文德桥上可以看到桥两侧的河水中各有半个月亮。
南京人在十一月十五这一天,吃过晚饭后,男男女女、扶老携幼,都到文德桥来看半边月。桥上挤满了人,本来摇摇欲坠的桥,经受不了这么多人的压力。突然听到“哗!”的一声,桥东栏杆塌翻,几十位观看月景的人掉入河中。当大家在恐惧惊吓中还未回过意时,又听到“轰”的一声,西面的桥栏杆又飞出去了,赏月的百姓们又一次翻入河中。据说:当天在秦淮河中未救上的男女老少有几十人。基于此案,人们不相信了文德桥。“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这个歇后语常常挂在南京人的嘴边,体现了南京话的语言魅力。
轶事
唐朝大诗人李白酷爱明月,有一年农历11月15日的夜晚,他来文德桥附近酒楼饮酒赋诗,只见皓月当空,银辉泻地,便趁着酒兴上文德桥观景。突然,他发现月亮掉在水里,便醉意朦胧地跳下桥去,欣然张开双臂捞月,水中月亮被剖成了两半。从此,每年那天的夜晚,人们都争相来文德桥观赏半边月,萌生着秦淮河夜谈中许多栩栩如生的佳话。
茅以升立志造桥
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致力于造桥,他与文德桥倒塌还有一段趣事。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端午节,南京举行盛大的赛龙船活动。11岁的茅以升早就和小朋友们约好,一同去看赛龙船,可是端午那天茅以升生病没去成。结果文德桥被挤坍,几百人掉进秦淮河里,淹死了不少人,其中有几个还是茅以升的同学。自此,茅以升产生了长大了要造桥的念头,决心造出不塌的桥来。
参考资料
文脉记忆 | 文德桥望月. 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