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颌猪又称“地狱猪”,英文昵称为“hell 家猪”,曾用学名为“Dinohyus”、有效学名为“Daeodon”,其模式种学名为“Daedon shoshonensis”,是已灭绝的偶蹄目完齿兽科的一个属。恐颌猪也是最早出现的哺乳动物之一,其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完齿兽科-恐颌猪属。
恐颌猪及整个巨猪家族,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曾盛极一时却又迅速衰落,它们在中、晚中新世消失。在北美洲发现的巨猪化石,以中新世的恐颌猪为代表,可发现该物种头部有显著增大的趋势。恐颌猪是一种体形大约与野牛相当的动物,巨大的颅骨有1米长,但其脑颅相当小。恐颌猪的面部伸长成马脸状,因此眼睛的位置很靠后;它们的颊骨或颧弓和下颌的边缘有显著的折角或瘤状突起,这说明其头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恐颌猪在齿式排列上显得相当原始,所有的牙齿都保留,特别是有长大的犬齿,因此看起来相当恐怖。恐颌猪生活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时期(大约是在2300-2000万年前),它们分布于北美洲广袤的草原上,栖息地从河床延伸至较为干旱的区域。恐颌猪的体长超过3米,喜欢吃植物,有时也袭击小型动物或吃腐肉还会抢夺小型食肉动物的食物。
恐颌猪在古生物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文化创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对恐颌猪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历史和生命的演化,同时也为人类的文化和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
演化历史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恐颌猪及整个巨猪家族盛极一时却又迅速衰落,它们到中、晚中新世消失,原因不明。
起源背景
豨科物种最早成员是中始新世生活在中国云南的始巨猪属,它们的个头和牙齿较小,在中国分布广泛、种属多样。所以,中国可能是其发源地。进入渐新世,巨猪类蔓延到亚欧大陆各处和北美洲。
演化进程
渐新世到中新世期间,巨猪类生物在亚欧大陆相继绝迹,北美洲却出现恐颌猪类物种。恐颌猪属于偶蹄目,但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猪。它们是从亚洲迁徙至北美洲的动物。有研究表明,在晚始新世,北美洲的恐颌猪祖先作为“移民”从亚洲来到北美洲。
灭绝之谜
完齿兽科动物在大约16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早期灭绝了,其中包括体型巨大的恐颌猪。在这一时期,气温上升,导致气候更加干燥。随着气候的变化,植被和整个食物链也发生了改变。尽管恐颌猪既能吃植物也能吃肉,但它们的适应速度不够快,无法在地球历史上的这一变革时期存活下来。此外,恐颌猪灭绝或许与猪、西猯科的生存竞争相关。猪和西猯虽体型远小于恐颌猪,但它们的脑部相对身体的比例更大,具备更高的智慧(认知与适应能力)。凭借这一优势,在争夺食物、栖息地等关键资源的竞争过程中,猪和西猯逐渐占据上风,致使恐颌猪走向灭绝。
化石发现
早期发现
19世纪,最早的恐颌猪化石碎片在俄勒冈州被发现。但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对其研究极为有限。
模式种确立
1878 年,恐颌猪模式种——恐颌猪肖肖尼种(Daeodon shoshonensis)确立,其命名依据是来自俄勒冈州约翰迪伊地层的一块下颌骨碎片。
突破进展
直至20世纪40年代,1905年在内布拉斯加州玛瑙化石床出土一具完整骨架化石,起初被认定为恐猪(Dinohyus)。研究人员才开启对该物种的特征、生活习性与进化历程的全面探索。但随着研究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该骨架与已命名的恐颌猪(Daeodon)标本特征相符,遂将其重新归类为恐颌猪属。
命名与分类
学名释义
恐颌猪学名“Daeodon”,源自希腊语,“daeos”意为“可怕的”,“odon”意为“牙齿”,刻画出恐颌猪巨大且强劲有力的牙齿特征。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于1878年将其正式进行了描述,而恐颌猪肖肖尼种(Daeodon shoshonensis)则为恐颌猪的代表性物种。
同物异名
在研究历程中,曾有一类与恐颌猪极为相似的物种,最初被命名为恐猪(Dinohyus)。尽管恐猪这一名称已被弃用,但在部分早期文献中,仍能见到“Dinohyus”的记载。
学名修订
1998年,一项研究表明,恐猪(Dinohyus)与1878年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著名的“化石战争”时期命名的恐颌猪(Daeodon)本质上并无差异。由于Daeodon命名时间更早,根据生物命名规则,其具有优先性。因此,该物种的食虫类正式修订为Daeodon。
层级定位
恐颌猪隶属完齿兽科,这一科的动物因形态类似猪,被统称为完齿猪。它们活跃于3800万至1900万年前,然而,包括恐颌猪在内的所有完齿兽科物种,如今均已灭绝。在目一级的分类中,恐颌猪属于偶蹄目。因为偶蹄目动物的显著特征为,它们长有偶数趾的蹄,行走时体重主要由第三和第四趾承担,其余趾头或退化,或失去实际功能。与之相对的是奇蹄目动物,这类动物行走时体重落于奇数个趾头上。
偶蹄目溯源
偶蹄目涵盖猪、河马、鹿、长颈鹿、骆驼、羊驼、绵羊、山羊、牛等众多现代常见物种。尽管偶蹄目动物的祖先尚无定论,但化石证据表明,早在53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早期,偶蹄目动物就已出现,并且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同期的地层中,均发现了它们的化石遗迹。
科学分类
恐颌猪的有效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完齿兽科-恐颌猪属。
模式物种
综述
恐颌猪肖肖尼种(Daeodon shoshonensis),其又名荷兰恐猪,曾用名Dinohyus hollandi,是已知体型最大的恐颌猪。它们的成年个体的颅骨约90厘米长,肩高约1.8米。它与其他恐颌猪物种的区别体现在多个方面: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牙齿特征;与古猪兽属相比,其头骨颧骨突的形状不同,且尺寸相对较小;下巴结节较小;腕骨和跗骨具有独特特征,小腿骨骼相互愈合。和其他恐颌猪物种一样,恐颌猪肖肖尼种四肢修长,前腿骨骼相互融合,每只脚仅有两个脚趾。此外,相对于其头部的大小,它的颈部构造相对轻盈,头部的重量主要由连接在胸椎高棘突上的肌肉和肌腱支撑,这一点与现代野牛和白犀类似。
特征
恐颌猪肖肖尼种(Daeodon shoshonensis),常被称为“恐怖之猪”,是一种史前的完齿兽科动物,以其庞大的体型、强健的颚部以及杂食的食性而闻名。它在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期间在北美洲四处活动,凭借自身巨大的体型和有力的四肢,展现出极具攻击性的食腐行为,给其他生物带来很大的威慑力。
分布
恐颌猪肖肖尼种(Daeodon shoshonensis)生活在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时期。恐颌猪的化石遗迹已在北美洲被发现,确切地说,是在美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包括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怀俄明州和科罗拉多州等区域。
栖息
在肖松尼恐颌猪(Daedon shoshonesis)生存的时期,其栖息地的特点是拥有开阔的林地、草原以及类似稀树草原的环境。这些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气温和降水量都存在季节性变化。
生态位
在肖松尼恐颌猪(Daedon shoshonesis)是一种大型的杂食性哺乳动物,因其庞大的体型和潜在的捕食行为,又被称为“终结者猪”。它既充当食腐者,又扮演捕食者的角色,利用其强大的颚部和牙齿来取食各种各样的食物,包括腐肉、小型动物,可能还有植物。这种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其地理分布范围内的多样环境中繁衍兴盛。
体态特征
整体体型
恐颌猪体型巨大,远超现代家猪和野猪。其四肢着地行走,肩部高度约1.77米,身躯庞大(体重可达一吨)。恐颌猪是完齿兽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在其生存时期相当可怕。
头部特征
颅脑
恐颌猪头骨长度约0.91米,在身体中占比大,但其脑颅相当小(只有蜜橘那么大)。
面部
恐颌猪面部伸长呈马脸状,眼睛位置靠后(长在头部两侧)。
鼻孔
恐颌猪鼻孔向头部两侧张开,与现代猪鼻孔朝前不同。
颊骨与下颌
恐颌猪的颊骨或颧弓、下颌边缘有显著折角或瘤状突起,表明头部肌肉附着发达。其颌部沉重有力、可咬碎骨头。
牙齿
恐颌猪在齿式排列上显得相当原始,所有牙齿都保留,特别是有长大的犬齿,因此看起来相当恐怖。
身体结构
颈部与背部
恐颌猪的脖子相对头部较短,整体呈现弓背外形,类似野牛,身体最高处在肩部,口鼻部离地面近。大脑袋由附着在脊椎上的肌肉支撑,与野牛、犀牛类似。
四肢
恐颌猪的四肢较长且粗壮,前肢长于后肢,前腿与许多弓颌猪科动物一样,是愈合状态。
皮肤特征
作为温血哺乳动物,研究人员尚不清楚恐颌猪皮肤表面是鳞片、羽毛、毛发或其他物质,推测其可能有体表覆盖物用以调节体温,或生活在温带气候地区。
分布栖息
恐颌猪分布于北美洲,它们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栖息地从河床延伸至较为干旱的区域。
生活习性
食性与形态的适应
恐颌猪在食性上被大多数学者认定为杂食性动物。它们具备多样化的取食策略,一方面会主动捕捉力所能及的弱小动物,也不会放过拣食其他食肉动物吃剩猎物尸骸的机会;另一方面,还常以草类及植物根状茎为食。其拥有的巨大牙齿,或为适应干旱环境中粗硬植物而特化。
恐颌猪有一个奇特的特征,那就是它的鼻孔向头部两侧张开,而不像现代猪那样朝向前方。对于这种鼻孔分布的一种可能解释是,恐颌猪是一种类似鬣狗科的食腐动物,而不是主动的捕食者。它需要尽可能广泛地捕捉气味,以便“锁定”已经死亡并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恐颌猪还长有沉重有力、能够咬碎骨头的颌部,这是另一个典型的食腐适应性特征,与大约同一时期那些能够咬碎骨头的犬科类似。而且,恐颌猪重达一吨的庞大身躯足以威慑较小的捕食者,使它们不敢守护自己刚捕杀的猎物。
捕猎与防御机制
从身体结构来看,恐颌猪前肢虽具备一定力量,但其蹄子结构不利于实现有效扑倒或擒捉猎物的动作。同时,其眼睛生长于头部两侧,这种布局使其视野更为宽广,主要功能倾向于防御外界威胁,而非像典型现代食肉动物那样专注于精准捕食。
社群行为模式
研究推测,恐颌猪为群居性动物。群体内部个体间会因各类缘由发生较为激烈的争斗,这在大量带有愈合伤痕的颅骨化石上得到一定佐证。此外,根据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中新世化石产地的发现,科学家推测恐颌猪可能存在将部分猎物带回,用以喂养群体中幼崽及年老体弱同伴的行为习性。
生长繁殖
恐颌猪为胎生哺乳动物,雄性恐颌猪间存在激烈的求偶竞争。从发现的雄性标本上发达的脸颊肌肉可推测,它们可能通过展示强壮的体魄、摆出威慑姿态或直接打斗来争夺配偶。雌性恐颌猪可能会选择更强大、健康的雄性进行交配,以确保后代具有优良基因。而幼年恐颌猪在成长初期,因没有成年个体那样强壮的肌肉与威慑力,对捕食者的抵御能力弱,易受攻击。
种间关系
捕食
部分大型食肉动物对恐颌猪构成捕食威胁,其中犬熊是重要代表。犬熊与狼、鬣狗科习性相仿,常群体行动。尽管个体体型小于恐颌猪,但其凭借群体优势,将幼年、老年及伤病体弱的恐颌猪纳入捕食范围 。相比之下,其他体型更大的食肉动物虽理论上能对恐颌猪构成威胁,但鉴于恐颌猪的庞大体型,这类威胁在实际中并不突出。
竞争
对恐颌猪生存造成更大挑战的,是资源竞争压力。随着栖息地变迁、食物供应减少,恐颌猪不仅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还需与同类展开激烈竞争,争夺有限的食物、水源等关键资源以及配偶,这对种群数量和个体生存产生显著影响。
相关物种
副完兽(Paraentelodon)
副完兽也是大型的完齿兽类动物,与恐颌猪生活在同一时期,它栖息于亚洲。科学家们在格鲁吉亚、巴基斯坦和中国发现了它的骨骼化石。
犬熊(Beardog)
犬熊与恐颌猪生活在同一时代,是当时体型最大的食肉动物中的一部分。虽然它们与恐颌猪在很多方面并不相似,但它们很可能捕食一些相同的动物。恐颌猪甚至可能捕食过犬熊,反之亦然。
疣猪(Warthog)
这种现代动物与猪有亲缘关系,和恐颌猪并无关联。不过,它们有着相似的身体结构,都有隆起的肩部和低平的口鼻部,这使得很多人会对它们进行比较。然而,疣猪长有獠牙,并且体型没有恐颌猪那么大。
相关价值
古生物学研究
恐颌猪作为一种史前生物,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通过对它们的化石研究,可以了解到远古时期的生态环境、生物演化以及物种之间的关系。如在1968年,R. H. Kilpatrick在佛罗里达州的米尔顿发现了三颗大型的恐颌猪牙齿化石,这一发现为研究恐颌猪的分布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科普教育
恐颌猪因其独特的外貌和生活习性,在科普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向公众展示远古生物的奇妙世界,激发人们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一些科普书籍和杂志中,恐颌猪常被作为史前生物的代表进行介绍。
文化创意
恐颌猪的形象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灵感。在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其独特外貌和强大形象可以被设计成各种角色和场景,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创意性。如在纪录片《The life of mammals》中,就有恐颌猪的3D重建序列,展示了这种已灭绝哺乳动物的形象,为观众带来视觉体验。
参考资料
Daeodon.a-z-animals.com.2025-03-26
Daeodon.allosaurusroar.com.2025-03-26
Daeodon.www.paleontologyworld.com.2025-03-26
【史前生物档案】恐颌猪.微信公众平台.2025-03-26
Dinohyus aff. D. hollandi (Mammalia, Entelodontidae) in Alabama.www.cambridge.org.2025-03-28
The life of mammals.ACM Digital Library.2025-03-28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of Daeodon, an Oligocene-Miocene entelodont (Mammalia: Artiodactyla) from North America.www.semanticscholar.org.2025-03-26
Entelodon.www.prehistoric-wildlife.com.2025-03-02
Daeodon.newdinosaurs.com.2025-03-26
Largest hell pig.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2025-03-28
Shoshone Entelodont.naturestyle.net.2025-03-28
Daeodon, Formerly Known as Dinohyus, the Terrible Pig.www.thoughtco.com.2025-03-28
When Did Bear Dogs Go Extinct?.a-z-animals.com.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