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戴公庙

戴公庙

戴公庙位于望城区星城镇七峰村,是望城境内三所戴公庙之一。1997年,县政府上报市政府,省宗教局批复将戴公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予以保留。戴公庙有三个,分别位于黄金东路、金星北路和银星路,其中银星路上的戴公庙历史最为悠久,已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

始建缘由

戴公庙,其历史可追溯至盛唐时期,距今已有约一千三百年之久,这一悠久历程在清同治十年编纂的《长沙县志》中有所记载。据传,戴公三圣——戴宗德、戴宗仁、戴宗义三兄弟,皆以超凡武艺著称,兼具将帅之才,且英勇无畏,屡行善举,因此七度荣获皇恩浩荡的册封(故此村落得名七峰村,寓意七次荣耀)。

风雨中,这三位英雄曾两次冒险于洞庭湖畔的临资口,救起即将倾覆的船只,共挽救了五十五条生命;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还精通医术,慷慨解囊,广施良药,惠及百姓,其善行被乡民广为传颂,功德深重。最终,他们得道成仙,被尊称为戴公三真人,为感念其恩德,乡民们自发修建庙宇以供奉,这便是位于七封山之上的戴公庙。

发展历史

望城区境内的三所戴公庙,各有其独特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其中,老戴公庙历史最为悠久,拥有超过千年的历史积淀。作为宋戴公两周王陵所在地,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而位于黄金东路的戴公庙,尽管历史相对较短,但其起源却充满了传奇色彩。

戴公三兄弟是晚唐时期的人物,他们曾在长沙河西开设医馆,治病救人,深受百姓爱戴。在黄巢起义时,他们更是率领乡民自保,展现了英勇的领导才能。三兄弟逝世后,乡民们为了纪念他们,于约公元710年立祠祭祀。到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由于邻乡新建了小戴公庙,为了区分,人们将这座聂氏宗祠命名为老戴公庙。民国八年(1919年),老戴公祠进行了扩建,并正式更名为老戴公庙,门联和庙匾由周介裪先生书写。然而,这座庙宇在1958年被禁,七十年代更是被夷为平地。幸运的是,在1988年,老戴公庙得到了重建,著名女书法家周昭怡(周介裪之女)为庙宇补书了庙匾和门联。

戴公的遗体葬于桑梓村的羊阁老,后来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了戴公老庙。在破四旧期间,陵墓险些遭到破坏,多亏附近居民的机智保护,将陵墓覆盖并伪装成菜地,才得以幸免。

而黄金东路的戴公庙的起源则更为传奇。自1958年老宋戴公庙被禁后,人们一直无处祭拜戴公。1965年,两个放牛的牧童在躲雨时,意外看见了石门洞内的三个白发老人。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认为这是戴公三圣在石门洞现身。于是,前来石门洞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无法阻挡。后来,地方群众在石门洞建起了小庙。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为了方便信士上山祭拜,百姓捐资在八家寨半山新建了戴公庙,并雕刻了神像。如今,庙宇中还保留着文革时期的一个拱门。随后,在山脚也建起了新的戴公庙。

2011年,这三所戴公庙同时进行了翻修工作。

传说

李儇年间,黄巢的军队侵袭至潭州(即今日的长沙市),其中一支溃军流至善化与宝庆的乡间,为非作歹。戴氏兄弟见状,募集乡勇,挺身而出进行抵抗。然而,匪兵凶悍无比,戴氏三兄弟不幸先后阵亡。剩余的乡勇退守至雷公冲(即今日的八家寨),但匪兵紧追不舍,乡民们奋力抗击却渐感力不从心。就在这危急关头,山中突然飞出无数黄蜂,它们叮咬匪兵的眼鼻,迫使匪兵撤退,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灭顶之灾。幸存下来的乡民中,有唐、谭、金、戴、卢、万、彭、陈八姓之家,因此此地得名八家寨。到了李晔年间,一位将军在七峰村附近与敌军交战,但久久不能取胜。后来,他在梦中得到金甲神的指点,最终一举战胜敌军。将军事后打听得知,金甲神的形象与宋戴公相符,乡民们也纷纷认为这是戴公显圣的迹象。如今,地名金甲冲、金坪便是这一传说的见证。

另有一个传说,1965年时,八家寨村的两个牧童在放牛时突然遭遇大雨。他们前往山上的石门洞避雨,并在洞中遇到了三位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们嘱咐牧童早点回家,说完雨就停了。然而,当牧童们回家后再度上山时,却再也找不到那三位老爷爷了。消息传开后,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戴公的神灵显现,于是他们不顾一切阻拦,在石门洞附近建起了戴公庙(当时老戴公庙的香火已经被禁)。

相关争议

2024年7月26日,有长沙市望城区市民反映,戴公庙内经常焚烧高香、香纸、塑料垃圾等,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周边小区家中烟雾熏天,对居民身体损害很大,请有关部门介入处理。相关记者从月亮岛街道办事处获悉,该街道已于7月24日组织相关部门及村委会、庙委会成员召开专项工作会议,要求庙委会加强管理,引导群众绿色、文明敬香。同时,该街道将组织行政综合执法、市场监督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周边商户、依法查处劣质违规燃香类产品。

参考资料

戴公庙.长沙文史网.2024-08-03

地方文献.湖南图书馆.2024-08-03

戴公.网易.2024-08-03

望城:戴公庙大气污染亟待整顿.搜狐网.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