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咖啡果小蠹

咖啡果小蠹

咖啡果小蠹亚科食虫类:Hypothenemus hampei),又称咖啡浆果小蠹,是一种小型甲虫,隶属于象鼻虫科小蠹亚科。这种昆虫是咖啡种植区的主要害虫,对咖啡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约1.6mm,宽约0.7mm,暗褐色到黑色,有光泽,体呈圆柱形。头小,隐藏于半球形的前胸背板下,最大宽度为0.6mm。眼肾形,缺刻甚小。额宽而突出,从复眼水平上方至口上片突起有一条深陷的中纵沟。额面呈细的、多皱的网状。在口上片突起周围几乎变成颗粒状,大颚三角形,有几个钝齿蟳下颚片大,约有10根硬鬃,在里面形成刺。下颚须3节,长0.06mm,第3节稍长。额为0.08mm*0.06mm。下唇须3节。触角浅棕色长0.4mm,基节0.19mm,鞭节5节,长0.09mm,锤状部3节。胸部有整齐细小的网状小鳞片,前胸发达,前胸背板长小于宽,长为宽的0.81倍,背板上面强烈弓凸,背顶部在背板中部;背板前缘中部有4—6枚小颗瘤,背板瘤区中的颗瘤数量较少,形状圆钝,背顶部颗瘤逐渐变弱,无明显的瘤区后角;刻点区底面粗糙,一条狭直光平的中隆线跨越全部刻点区,刻点区中生狭长的鳞片和粗直的刚毛。鞘翅目上有8—9条纵刻点沟,鞘翅长度为两翅合宽的1.33倍,为前胸背板长度的1.76倍。沟间部靠基部一半刻点不呈颗粒状。第6沟间部的基部有大的凸起肩角;刻点沟宽阔,其中刻点圆大规则,沟间部略凸起,上面的刻点细小,不易分辨,沟间部中的鳞片狭长,排列规则。鞘翅后半部逐渐向下倾斜弯曲为圆形,覆盖到整个臀部,但活虫臀部有时可见。腹部4节能活动,第1节长于其他3节之和。足浅棕色,前足腔节外缘有齿6—7个。腿节短,分为5节,前3节短小,第4节细小,第5节粗大并等于前4节长度之和。雄虫形态与雌虫相似,但个体较雌虫小,体长约为1.05—1.20mm,宽0.55—0.60mm。腹节末端较尖。

乳白色,稍有光泽,长球形,0.31~0.56mm。

幼虫

乳白色,有些透明。体长0.75mm,宽0.2mm。头部褐色,无足。体被白色硬毛,后部弯曲呈镰刀形。

白色,头部藏于前胸背板之下。前胸背板边缘有3~10个彼此分开的乳头状突起,每个突起上面有1根白色刚毛。腹部有2根较小的白色针状突起,长0.7mm,基部相距0.15mm。

生活习性

咖啡果小蠹的雌虫在咖啡果实的端部钻蛀一个孔,蛀入果内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30一60粒,多者可达80粒。产卵后雌虫一直留在果内,直到下一代成虫羽化后才钻出。卵期5—9天。美国白灯蛾孵出后不离开果豆,在果豆内取食豆质。幼虫期10—26天,雌幼虫取食期约为19天,雄幼虫取食期为15天。蛹期4—9天,从产卵到发育为成虫共需25—35天,在 24.5℃时从卵到成虫平均为27.5天。雌虫羽化后几天仍留在豆内完成自身的发育,一般3—4天后性成熟,交尾后离开它发育的果实并蛀入另一果肉产卵,雌虫的数量总是占优势。

分布范围

咖啡果小蠹原生于西非安哥拉,现已在全球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咖啡生产国广泛分布。除了原产地,还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沙特阿拉伯利比亚塞内加尔几内亚、塞拉利昂、科特迪瓦加纳、多哥、尼日利亚喀麦隆乍得中非、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扎伊尔、刚果、加那利群岛(西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安哥拉、莫桑比克、加蓬、费尔南多波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社会群岛、塔希提岛、新几内亚岛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波多黎各哥伦比亚苏里南、秘鲁、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此外在美国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也有报道。

繁殖

咖啡果小蠹的繁殖周期受天气条件的影响,通常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成虫羽化的比例较高。研究表明,害虫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26℃。在海拔500-1000米的咖啡园中,咖啡果小蠹的发生率较高,而低于500米或高于1000米的地区,其发生率可能会降低。在潮湿的环境中,咖啡果小蠹的危害更为严重。某些咖啡品种对该虫较为敏感,如中粒种咖啡Coffea canephora,而高种咖啡C.Excelsa和大粒种咖啡C.Liberia则相对抗病力较强。

主要危害

咖啡果小蠹是咖啡种植区的重要害虫,其美国白灯蛾蛀食咖啡果实会引起真菌感染,导致果实腐烂、变黑、脱落,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成熟的果实和种子也受到直接损害。据报道,该虫在巴西造成的损失有时高达60%-80%;在马来西亚,咖啡果被害率达到90%,成熟的果实被害率为50%,导致田间减产达到26%;在科特迪瓦,咖啡果受害率达到50%-80%;在扎伊尔的斯坦利维尔,欧洲橄榄受害率达到84%;在乌干达,咖啡果受害率达到80%。这些数据表明,咖啡果小蠹对咖啡生产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曾经给一些咖啡生产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传播与防治

传播

咖啡果小蠹通过咖啡果、豆、种子及其包装物进行远距离传播。1985年,海口口岸从巴布亚新几内亚、象牙海岸进境的咖啡种子中截获了该虫。

防治

检疫方法

对到达口岸的咖啡豆及其他寄主植物种子要严格检验,根据该虫蛀食果实的习性,查验有无蛀孔之果实,特别是要注意靠近果实顶部是否有蛀孔,要剖查咖啡豆,检查内部是否带虫。对咖啡豆的外包装物也要严格查验,发现虫情应连同包装物一起进行彻底灭虫处理。据报道,使用二硫化碳熏蒸有较好的效果,用量为每0.28立方米的种子用85毫克二硫化碳,熏蒸15小时(注意对种子发芽率有一定影响);氯化苦熏蒸用量每升用85毫克熏蒸8小时,10毫克熏蒸4小时,15毫克熏蒸2小时,50毫克熏蒸1小时,可消灭咖啡果内的成虫。

化学控制

由于成本高且对环境有害,杀虫剂不是有效的选择。在许多国家禁止使用的剧毒杀虫剂——涕灭威,已经报告在新喀里多尼亚和其他地方出现耐药性。

生物控制

生物控制方法利用自然敌人的作用来减少咖啡果小蠹的数量。可以利用捕食者、寄生蜂和真菌病原体攻击美国白灯蛾或成虫。

鸟类

当幼虫从商业破坏的浆果中出来分散时,它们容易被捕食。黄眉莺、棕顶帽雀和其他食虫鸟类已被证明能将哥斯达黎加咖啡种植园中的咖啡果小蠹数量减少50%。

寄生蜂

用于控制咖啡果小蠹的寄生蜂是来自非洲的膜翅目昆虫。尽管它们对咖啡果小蠹种群的影响很小,但使用生物控制措施可以使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蜂巢寄生蜂

蜂巢寄生蜂(Cephalonomia stephanoderis Betrem 和Prorops nasuta Waterston)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从非洲引入,但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成功率较低。北美的C. hyalinipennis 在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州被描述为攻击咖啡果小蠹。这种物种以H. hampei 的卵为食。另一种有用的蜂巢寄生蜂是Sclerodermus cadavericus Benoit,但由于它是具有侵略性的黄蜂,可能引起严重的皮炎,管理起来比较困难。

小蜂

小蜂(Phymastichus coffea)在1987年的多哥被发现,它攻击成虫,大规模饲养在哥伦比亚取得了成功。它有能力长时间停留在咖啡作物中。

胡蜂

胡蜂(Heterospilus coffeicola Schmiedeknecht)在乌干达被观察到,但它在实验室中的繁殖并不成功。

昆虫捕食者

蚂蚁(Formicidae: 火蚁属, 大头蚁属, Wasmannia, Paratrechina, Crematogaster, Brachymyrmex 和Prenolepis)、花蝽科(Antithocoridae: Calliodes 和Scoloposcelis)和皮蠹科(Cucujidae: Cathartus quadricollis (Guérin-Méneville)) 已经作为捕食者被报道。

线虫

Metaparasitylenchus hypothenemi (Nematoda: Allantonematidae) 已在墨西哥被报道。Panagrolaimus sp. 已在印度的野外被报道。在实验室实验中,Heterorhabditis sp. 和Steinernema feltiae 已显示能够感染该昆虫。

真菌病原体

白僵菌(B. bassiana)感染会导致该昆虫的高死亡率,相关产品已在哥伦比亚等地开发。其他记录攻击该昆虫的真菌包括:Hirsutella eleutheratorum、Isaria sp.(以前归类为Paecilomyces)和Metarhizium sp.

参考资料

[科普中国]-咖啡果小蠹.科普中国网.2024-11-11

【技术指导】外来入侵新害虫咖啡果小蠹如何防治?国内专家齐聚海口共探防控对策.搜狐网.2024-11-11

咖啡果小蠹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动态.热带作物学报.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