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属
胭脂鱼属(Myxocyprinus)是鲤形目胭脂鱼科下的一属鱼类,为胭脂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属。一般认为胭脂鱼类是鲤科鱼类在新生代始新世分化而形成的。截至2022年,胭脂鱼属在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中包含1个物种: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胭脂鱼成鱼体长通常为50~60厘米,最长可达100厘米以上;体重通常为10~15千克,最大体重可达40千克,头小,吻圆钝,体侧扁而高,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不同阶段胭脂鱼体色有很大的变化,如3~10厘米幼鱼体色淡灰褐色并有3条黑色横带前倾,成鱼雄鱼粉红色并有1条胭脂红色纵带,雌鱼栗色且纵带色更深暗呈紫红色,如少女涂抹在脸颊的胭脂,因此而得名胭脂鱼。
胭脂鱼为大型中、下层淡水鱼类,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闽江亦产,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环境下生活,其食性为杂食性,能够以底栖无脊椎动物、维管植物碎屑、水底砾石上附着的硅藻等为食,具有溯江洄游产卵习性,在野外的寿命可达25年。
胭脂鱼凭借色彩鲜艳、肉质细腻、生长迅速等特点,获得“亚洲人鱼”的美称,适合在湖泊、水库等水体养殖,中国全年销售胭脂鱼商品鱼3700~5500吨,同时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还占有特殊的位置,因此在经济、食用、观赏、科研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胭脂鱼流传着“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的谚语,其中“黄排”指的就是胭脂鱼,还具有吉祥如意等象征含义,又被叫做“一帆风顺”“吉祥鱼”。
截至2022年,胭脂鱼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种群数量估计最多为1000尾成熟个体。2022年,胭脂鱼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定为易危(VU)。在2021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胭脂鱼(仅限野外种群)保护级别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起源演化
胭脂鱼属鱼类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亿万年前的中生代,其最早的祖先叫做原始骨鳔鱼类,据研究,这种鱼类在中生代侏罗纪的晚期出现在南美洲。后来原始骨鳔鱼类演化出鲤类、脂鲤科类、鼠鱚类等多个种群。
一般认为胭脂鱼类是鲤科鱼类在新生代始新世分化而形成的,在中国湖南省湘乡市下湾铺的始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种胭脂鱼化石。到了新生代中新世,一部分胭脂鱼类在长江以及闽江这些场所生活下来;另一部分胭脂鱼类在大约5000万年前就通过北美与亚洲连接的“陆桥”到了北美洲。北美独特的地质条件使胭脂鱼类在那里很好地繁衍。到了中新世中期,它们散布到整个北美洲,演化成了一个庞大的种群。
命名与分类
形态特征
胭脂鱼体侧扁而高(大鱼长形),通常成鱼体长为50~60厘米,体重为10~15千克,其最大体长可达100厘米以上,体重可达40千克。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腹部宽平;头小,吻圆钝;口下位,口裂呈马蹄形,唇发达,上、下唇各有许多细小的乳头状突起,无须。咽齿1行,是尖锐的细齿,数量随鱼的发育而增加,可多至100多枚。眼小,位于头侧中轴上方,稍向外突出。侧线完全。鳞中等大,近似圆形。鳔分2室。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胭脂鱼属鱼类只有1个物种,为中国特产的一属大型家鱼,分布于长江干、支流,在长江很常见,达上游嘉陵江、岷江及金沙江等处,闽江亦产。
栖息环境
胭脂鱼为大型中、下层淡水鱼类,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环境下生活,但是幼鱼和成鱼的栖息环境有所差异,如幼鱼阶段喜欢成群在水流较缓的砾石之间生活,在水体上层活动,游动比较缓慢;半长成的鱼喜欢栖息在湖泊的中下游、水体的中下层,活动比较迟缓;成鱼则多生活在江河上游、水体的中下层,行动比较矫健。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胭脂鱼的食性为杂食性,在稚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前期主要摄食硅藻、单胞绿藻门和萼花臂尾轮虫,后期主要摄食枝角目和桡脚类生物,体长2厘米以上开始摄食水蚯蚓。从幼鱼到成鱼阶段,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维管植物碎屑、水底砾石上附着的硅藻、丝状藻类等,以及水底泥沙中的有机质。
溯江洄游
胭脂鱼具有溯江洄游产卵习性,每当繁殖季节来临,性腺接近成熟的胭脂鱼亲鱼均要上溯到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下游多砾石和乱石滩的急流中产卵繁殖,产完后游到水流较缓的回水湾沱中觅食,直到退秋水后,才逐渐迁移到干流深水处越冬。
生长繁殖
繁殖期
胭脂鱼初次性成熟,雄鱼一般为5龄、雌鱼为6~8龄。性成熟的鱼体两侧的胭脂色条纹会更加鲜艳,身体上也会出现追星。雌雄分辨较容易,一般雌鱼个体较大,颜色更加鲜艳,野生的个体甚至有粉红色的条纹,腹部膨大;雄鱼相对个体较小,体色略显暗淡。
产卵孵化
每年3月上旬至4月下旬,当水温在13~15℃以上、稳定1~2周后开始陆续产卵。雌性绝对怀卵量为15万~35万粒。产卵期间,雌、雄亲鱼会伴随冲撞行为。产出的卵呈金黄色、略带黏性,未吸水前卵径为0.1~0.2厘米,经1~2小时吸水膨胀后,卵径为0.3~0.4厘米,沉性卵,但由于吸水后较轻也可漂浮,卵膜较坚韧。受精卵在水温16~18℃时,经7~8昼夜孵化出膜。
生长发育
刚出膜的仔鱼全长0.9~1.2厘米,刚孵出来时仔鱼侧卧在水底,6~7天会平游和摄食,生长1年的鱼体长约20厘米,2年的鱼体长约35厘米,3年的鱼体长约48.3厘米。人工饲养条件下,1年鱼个体可达0.5千克,3年鱼个体可达3~4千克,5年个体可达4~6千克。在野外,胭脂鱼的寿命可达25年,如果饲养条件适当,它们的圈养寿命预计约为10至15年。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胭脂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收集野生性成熟亲鱼配对繁殖到内塘驯养人工繁殖再到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繁殖,经过近50年的发展,亲鱼培育、催产受精卵、人工孵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繁育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从地域上来看,不仅在长江流域,甚至北达天津市、南至佛山市均实现了繁殖生产。
繁育养殖
常见疾病
胭脂鱼常见的疾病有:烂鲤病,病原为柱状屈梯杆菌,病鱼可见鳃鲤丝腐烂,呈白色,粘液较多等症状;肠炎病,病原为点状气单胞杆菌,鱼发病后随病情发展,腹部膨大,体色变黑,肛门外突红肿等症状;打印病,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病鱼发病初期皮肤出现红斑,随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皮肤肌肉腐烂,形成一锅底状圆形小坑,犹如打上一个红色印记。
保护情况
种群现状
截至2022年,胭脂鱼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如20世纪50年代,胭脂鱼占岷江总捕捞量的13%以上,占宜宾地区鱼类捕捞量的13%,但随后数量下降,20世纪70年代偶尔在岷江出现,此后再无记录,被认为已在岷江灭绝,20世纪70年代中期占宜宾地区鱼类捕捞量的比例下降至2%,到20世纪90年代在宜宾地区也只是零星出现。虽然经过救援工作,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游已经建立了胭脂鱼自我维持的繁育种群,但所有捕获的个体都被认为是人工繁殖并释放到野外的。后来因为葛洲坝下游地区已禁止捕鱼,所以胭脂鱼种群趋势尚不清楚,但是野生种群规模估计最多为1000尾成熟个体。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价值
经济价值
胭脂鱼性情温顺、生长迅速、起捕率高,适合池塘、湖泊、水库等水体养殖,因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据2021年资料估计,胭脂鱼全国水花鱼苗年实际生产总量:四川500万~600万尾,重庆400万~500万尾,湖北500万~600万尾,江西省800万~1000万尾,其他地区200万~300万尾,总数为2400万~3000万尾。中国日均销售总量估计为1万~1.5万千克,全年销售胭脂鱼商品鱼3700~5500吨。
食用价值
人工养殖的胭脂鱼商品鱼未性成熟的2.5~3千克以下个体,肉质细腻、味道鲜美、鱼刺少而软,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6克、脂肪4.5克及钙、磷、铁等矿物质,为知名食用鱼类。在四川岷江一带有“豆瓣胭脂鱼”,宜宾地区有“油焖火烧鳊”等菜式。
观赏价值
胭脂鱼的幼鱼色彩鲜艳、体形奇特,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受到各国观赏鱼爱好者的交口赞誉,被中国台湾的水族杂志称之为“长江中的骄子”,曾在1989年新加坡国际野生观赏鱼比赛中获得第二名,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其背部高高隆起,背鳍高耸而宽阔,展开像扬起的风帆,是很受欢迎的观赏鱼。
科研价值
胭脂鱼属是胭脂鱼科在亚洲分布的唯一种属,该科鱼类全世界存有14属84种,其中绝大多数种属分布于北美洲,在亚洲只有胭脂鱼和亚口鱼两种,而亚口鱼又同时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只有胭脂鱼是中国唯一的也是亚洲的特有种,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学、人工繁殖以及遗传分化等方面。
相关文化
物种对比
在胭脂鱼科中,与胭脂鱼属胭脂鱼近似的有亚口鱼属亚口鱼(Catostomus catustomus),亦称美洲胭脂鱼,已被移植至中国进行养殖。
参考资料
Myxocyprinus Gill, 1877.Catalogue of Life.2024-06-01
Myxocyprinus Gill, 1877.ITIS.2024-05-13
Myxocyprinus asiaticus.IUCN.2024-05-13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5-06
Myxocyprinus.Catalogue of Life.2024-05-13
Chinese High-Fin Banded Shark (Myxocyprinus Asiaticus).fish laboratory.2024-05-13
我院科研团队在沅水常德段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湖南文理学院.2024-05-14
上游新闻:这种长江“土著鱼” 的祖先来自美洲 最早生活在恐龙时代.重庆市林业局.2024-05-14
Myxocyprinus Gill, 1877.gbif.2024-05-13
Catostomidae .ITIS.2024-06-01
Catostomus catostomus (Forster, 1773).ITIS.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