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卷柏(卷柏属 nipponica Franch. \u0026 Sav.)是卷柏科,卷柏属植物。伏地卷柏是非旱生植物。分布于长江以南(两广除外)各省,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土耳其至欧洲中部也有。
形态特征
枝
根托沿匍匐茎和枝断续生长,自茎分叉处下方生出,长1-2.7厘米,纤细,直径0.1毫米,根少分叉,无毛。
茎自近基部开始分枝,不呈“之”字形,无关节,禾秆色,茎下部直径0.2-0.4毫米,具沟槽,无毛,维管束1条;侧枝3-4对,不分叉或分叉或1回羽状分枝,分枝稀疏,茎上相邻分枝相距1-2厘米,叶状分枝和茎无毛,背腹压扁,茎在分枝部分中部连叶宽4.5-5.4毫米,末回分枝连叶宽2.8-4.2毫米。
叶
叶全部交互排列,二形,草质,表面光滑,边缘非全缘,不具白边。分枝上的腋叶对称或不对称,1.5-1.8毫米×0.8-1.0毫米,边缘有细齿。中叶多少对称,分枝上的中叶长圆状卵形或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1.6-2.0毫米×0.6一0.9毫米,紧接到覆瓦状(在先端部分)排列,背部不呈龙骨状,先端具尖头和急尖,基部钝,边缘不明显具细齿。
侧叶不对称,侧枝上的侧叶宽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常反折,1.8-2.2毫米×1.0-1.6毫米,先端急尖;上侧基部扩大,加宽,覆盖小枝,上侧基部边缘具微齿。
孢子叶穗疏松,通常背腹压扁,单生于小枝末端,或1-2 (3)次分叉,18-50毫米×2.0-4.6毫米;孢子叶二形或略二形,正置,和营养叶近似,排列一致,不具白边,边缘具细齿,背部不呈龙骨状,先端渐尖;大孢子叶分布于孢子叶穗下部的下侧。大孢子橘黄色;小孢子橘红色。
近种区别
孢子枝直立,枝上的孢子叶二型,和营养叶几相同,但排列稀疏,顶部孢子叶均为长卵形,渐尖头,边缘有细齿;中脉不明显。
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的叶腋,不明显成穗。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地、溪边岩石上、或路旁阴湿地。生溪边湿地或石上,海拔710-2600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长江以南(两广除外)各省,向北到陕西省、河南省,西南到云南省;日本也有。产东北、河北省;朝鲜,日本,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土耳其至欧洲中部也有。
安徽省(和县、霍山县、青阳县、休宁县)、重庆市(南川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福建省(崇安、泰宁县、厦门市)、甘肃省(迭部县、文县)、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贵州省(安顺市、岑巩县、赤水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风岗、贵定、江口、仁怀、三穗、石阡、绥阳、天柱、务川、修文、沿河、玉屏、镇远、正安)、河南(大别山、灵宝、卢氏、栾川、洛宁、内乡、嵩县、桐柏山、西峡、淅川)、湖北(房县、兴山县)、湖南省(张家界市、古丈县、石门、宜章县、永顺县)、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镇江市)、江西省(安远县、龙南市、庐山、南昌市、南丰县、萍乡市、新建、宜黄县)、青海省、陕西(长安、眉县、宁陕、平利)、山东、山西、四川(安县、成都、丹巴、道孚、德阳、都江堰市、峨边、峨眉山市、都江堰、广元、汉源、乐山、理县、茂县、绵阳市、平武县、三台县、射洪市、威远县、雅安市、雅江县)、重庆市(涪陵区)、台湾(花莲、南投)、西藏自治区(波密)、香港特别行政区、云南省(德钦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市)、浙江省(天台、雁荡山、舟山市)。生于草地或岩石上,海拔80-1300米。也分布到日本。模式标本采自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