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巴莫鳄亚目

巴莫鳄亚目

巴莫鳄亚目(学名:Biarmosuchia)又名始巨鳄亚目(Eotitanosuchia)、渐衰鳄亚目(Phthinosuchia),是一群原始二叠纪兽孔目集合,是一个并系群,或者是兽孔目演化树中非常早的分支。它们是中等大小、轻型肉食性动物,介于盘龙目楔齿龙科与更先进的兽孔目之间。在二叠纪生态系统中,巴莫鳄亚目虽然很少见,但在一些生态系统中存在多个同时代的物种,通常不是顶级捕食者。

形态特征

巴莫鳄亚目的头骨非常像楔齿龙科的头骨,差别在于更大的孔,但还是比较晚的兽孔目小、后颅轻微往后凸出(与盘龙目状况相反)、牙齿数量减少、上下颌各一颗大型犬齿,与其他特征(Carroll,1988年与Benton,2000年)。晚期的特化巴莫鳄类,外型类似有大型犬齿的丽齿兽亚目。较大的颌部肌肉,以及更强壮的咬合力,显示后颅后方是下颌肌肉附着的地方。巴内蒂亚形类群的特征是头骨上有凸起和隆起的复杂装饰,一些物种甚至有厚圆顶的头骨,类似恐头兽亚目和厚头龙类恐龙。

它们的脊椎骨也类似楔齿龙科,但缺乏异齿龙与其同类所拥有的长神经棘,但肩膀与骨盘、四肢显示出更进化的结构。四肢都为对称,显示出它们大步伐往前前进,而趾骨缩短长度,所以它们更像晚期的合弓纲生物。巴莫鳄亚目的体型大小不一,从相对较小的头骨长10-15厘米的物种到大型物种如巴莫鳄属,可能有60厘米(24英寸)长的头骨。

分布范围

巴莫鳄亚目在俄罗斯始巨鳄、巴莫鳄、渐衰鳄属)与南非(Ictidorhinidae、Burnetiidae、与相关的物种)发现,而且全部存活于二叠纪中期到晚期。此外,巴内蒂亚形类群的化石也在坦桑尼亚上二叠统和赞比亚中二叠统发现。

分类历史

巴莫鳄亚目通常被认为是兽孔目中最基础的主要谱系,包括一系列基础的巴莫鳄亚目和头骨被角和隆起装饰的派生类群巴内蒂亚形类群。在1986年,Hopson与Barghusen尝试地将巴莫鳄科与Ictidorhinidae科(另含Hipposauridae科与Rubidginidae科)合称巴莫鳄亚目,但不确定它们到底是个自然生物群还是因拥有相同特征的集合体。他们认为渐衰鳄属因所知太少不能确定能不能归类,但认为始巨鳄是较进化的物种。在1989年,Sigogneau-Russell建立巴莫鳄下目,包括:巴莫鳄科、Hipposauridae科、Ictidorhinidae科,以别于渐衰鳄下目与始巨鳄下目。在1999年,Ivakhnenko提出巴莫鳄、始巨鳄与Ivantosaurus全部来自于Orcher动物群集合,其实是同一品种。尽管差异已经很明显了,Ivakhnenko仍指出始巨鳄与巴莫鳄是非常相似的动物。Ivakhnenko同时将渐衰鳄属科放置到恐头兽超目的伟鳄兽属目(Titanosuchia)。在2000年与2004年,Benton将巴莫鳄下目改列为亚目

目前,巴莫鳄亚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巴内蒂亚形类群包括十个属:南非的布拉塞法鲁斯、伯内蒂亚、雷姆龙、洛巴洛佩克斯、洛福里努斯、帕拉伯内蒂亚和帕奇德克特斯,俄罗斯的纽克塞尼提亚和普罗伯特内蒂亚,以及马拉维的伦德(MAL 290)。其他巴莫鳄亚目包括俄罗斯的巴莫鳄属,南非的河马龙、爬行蜥龙、伊克蒂多鼻龙和狼齿兽,以及赞比亚的旺图利格纳鲁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