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副书记,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研究 专业。
人物经历
1986年毕业于原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1996年获肿瘤学博士学位(导师郑树教授),1986年起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肿瘤科工作,2001晋升为主任医师,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先后于1994,10--1995,10和2002,11--2003,2以访问学者或高访学者身份在爱丁堡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肿瘤基础和临床转化性研究。
2008.10-12在法国行政管理学院学习医院管理。
2008年起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书记、副院长、滨江院区党委书记。
现任浙江省肿瘤微环境及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肿瘤免疫诊治新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基地主任。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治疗:乳腺疾病、胃肠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甲状腺疾病等早期诊断、外科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选择等,具有处理肿瘤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
主要贡献
已负责完成10余项资助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和省自然基金及卫生厅人才专项等,现主持在研的“973”计划前期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主要研究方向:1)、肿瘤(尤其乳腺癌、消化道等)早诊早治与肿瘤标志物(群);2)、肿瘤干细胞研究;3)、中药抗肿瘤机制与评价。
已在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TOXIOLOGY》、《Cellular Microbi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主编《临床医学英语》,参编《结直肠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等三部。
重点围绕乳腺癌早诊早治、肿瘤微环境调控与免疫治疗等研究方向,在国际上提出以人新型免疫细胞γδT17和CD39+γδTregs为核心的免疫代谢抑制微环境的关键调控机制,并评价其临床生物学功能及意义。基于人新鲜肿瘤样本结合临床病理信息,开展重塑肿瘤微环境的新型免疫细胞功能探索、治疗性抗体研发等转化研究,并建立了多学科合作团队与自主创新科研体系。
全省乳腺癌筛查、规范化诊治;全国多中心CTC临床注册研究和肿瘤免疫ADC药物临床Ⅰ期研究等。参与多部中国乳腺癌诊治指南编写。开展乳腺分子成像技术(BSGI)早期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研究(NCT02556684);国内开展基于乳腺标记技术的乳腺癌精准外科治疗手术,参与制定可视化乳腺组织定位标记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学组)。
获奖记录
曾主持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层次和高层次卫生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获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排名第一先后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擅长领域
早期乳腺癌诊断、外科治疗(保乳、重建和微整形等)及术后综合治疗选择等;
肿瘤疑难杂症的处理。
研究方向
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新技术;
乳腺癌外科治疗新方法;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主委
中华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常委兼浙江省主委
中国免疫学会理事
浙江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临床免疫专委会主委
学术期刊编委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组成员
科研项目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浙江省重点项目和省部共建大学重大项目等;负责完成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课题、“973”计划前期预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人才基金等。
发表论文
已在包括《IMMUNITY》、《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以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IMMUNITY》上发表封面论文。
获得荣誉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层次,浙江省高层次卫生创新人才,获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排名第一先后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二等奖等,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参考资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