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爱的饥渴

爱的饥渴

《爱的饥渴》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

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悦子在丈夫去世后,坚守贞操,不再嫁人,但在家中她不时受到性格怪异的公公的引诱,天天处在惊恐不安之中。不久悦子暗中恋上了年轻力壮的园丁三郎,打算与他一起过幸福的日子。他们俩的情爱被公公发现后,女主人公心中十分苦恼,最后实在无法维持这种爱情,便用铁锹将心爱的三郎打死了。作者刻画女主人公极其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她对爱的渴望。

小说发表后,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销量达到七万册。

内容简介

女主人公杉本悦子因丈夫生前与其他女性的关系而备受折磨,丈夫骤亡之后,她寄身于公公弥吉的别墅兼农庄。不久,悦子与公公陷入了暧昧不明的肉体接触。同时,悦子又暗中恋上了年轻力壮的园丁三郎,然而三郎与女佣人美代是一对恋人。当悦子最终明白三郎的心意后,对爱的渴望变成疯狂,用铁锹将心爱的三郎打死。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三岛由纪夫创作《爱的饥渴》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为防止日本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进而威胁到美国,在美国盟军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主持下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美国的政治文化,体制文化,教育经济文化等传人并影响着日本。在日本迅速走上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日本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暂时取代。日本传统文化有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儒学、武士道、神道教,宣扬忠贞、信实、顺从、勇敢等道德标准,强调个人服从集体,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农业文化。而西方文化宣扬的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强调张扬个性,它瓦解传统家庭代之以核心家庭,是一种商业文化。这种人为的文化冲突和断裂造成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和痛苦。人们迷失在物质的高度繁荣之中,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丧失了精神寄托和自我身份。

这种矛盾和痛苦体现在三个方面。三岛及同时代日本人的矛盾和痛苦:作为太平洋战争中的年轻人,他曾短暂地体验过确定身份带来的慰藉,以及神圣天皇所体现的超越一切的理想。可是1945年战败后,他和其他同代人一起被赶入了战后的虚空世界。这里传统丧失尽,历史的连贯性被人为割断。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他又决绝地抛弃了西方的理性主义、抛弃了追求限度和匀称的希腊传统,转而拥抱阴暗、浪漫且充满死亡气息的极端民族主义审美观。1968年7月他发表了一篇详细讨论身份问题的文章《为文化辩护》。他认为日本人的自我只能从日本文化中发现,而正统文化的唯一源泉在天皇。他在各种文化之间左冲右突,想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却最终没有找到。

创作契机

1949年夏天,三岛婶母从关西上东京来,下榻三岛家。婶母的婆家是大孤近郊相当出名的农园主。她公公从实业界退下来后,开始用现代的园艺技术经营农园。

因此,婶母向三岛谈了许多农园的故事。还谈到了数年前雇佣的一个纯真而年轻的园丁的故事。当然,婶母和园丁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个园丁的故事却突然在三岛眼前闪现出一个故事的情节。至此,三岛开始创作《爱的饥渴》这一部书。

可以说对于农园生活,三岛是没有切身体验的。对没有生活之切身体验的涉取,是对作家的艰苦考验。正如三岛自己所说:“我老早以前就有意想写一部描写田园生活的小说,不过生于东京的我,在方言问题上颇为棘手。于是我就设定战争期间疏散到农村,‘被逼在田园里的一群城里人’,从而避免了不自然。这部小说也就利用了这样的现实。”

人物介绍

悦子

悦子对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这是幼年的经验造成的。悦子幼年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但是青年时候父亲也去世了。这种缺乏足够亲人之爱尤其是母爱的体验,使她对爱格外渴望。母爱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角色是无可取代的,然而悦子在童年时期就失去了这种体验,所以她渴望被爱的程度比任何人强烈。在她内心深处产生了害怕被遗弃的焦虑感,并且这种焦虑伴随她之后的婚恋生活。正是这种焦虑,使她对任何有可能不被他人爱的举动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比如烧毁丈夫情人的照片、偷看三郎、美代的日记等等。如果说她仅仅是因为缺乏性爱而导致一系列具有神经质的言行举止的话,那么公公弥吉对她的性爱则可以消除或者缓解自己对性爱的渴望,但事实没有那么简单。三岛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深入人物内心,对人物最深层次的精神状态进行剖析。事实上,弥吉对她的爱抚丝毫没有消除她对三郎的爱。性欲可以被爱情所激发,然而也可以被孤独的焦虑、征服或屈从的愿望、虚荣心、伤害甚至破坏的欲望所激发。毫无疑问,悦子对弥吉的性欲绝对不是爱情,在与弥吉的性爱关系中,她不主动,但是也不会反抗,这是她渴望被爱的一种自然本能的反应。其实她对弥吉枯老的身躯某种程度上是厌恶的,她的不排斥一方面是自己生理上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所付出的爱没有得到回报产生嫉妒心理的一种释放甚至是报复。就像她故意烫伤烧伤自己的手指一样,或许是这种在肉体上对自己折磨的痛苦才能够让她感受到自己真实存在的意义。

良辅

良辅是大阪实业家弥吉的次子,英俊潇洒,受过良好的教育,事业上一帆风顺,可谓青年才俊。按理说和出身名门,聪慧秀雅的悦子应该很般配,婚姻非常幸福才对。然而事实上这场婚姻对悦子来说是相当不幸的。良辅同她结婚不是出于爱而是因为她是战国时代名将的后裔,财主世家的唯一继承人。后来当这一切身外之物都成为泡影的时候,他就对她丧失了最后一点温存。他经常夜不归宿,在外面寻欢作乐,故意向妻子炫耀情妇所赠的领带,将情妇的照片公然摆在卧室内。他对妻子不闻不问谈不上丝毫关心,甚至以故意刺激妻子的妒嫉为乐。这样的夫妻生活没有丝毫温馨可言,两人在婚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良辅在娶悦子的时候就别有用心,看上的是她的地位和财产,这些东西的强大吸引力使他拼命追求悦子,然而一场战争毁灭了这一切,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消失了,悦子这个人也就变得无足轻重。

三郎

三郎处于社会的底层,是个贫穷的雇工,没有什么文化,但强壮年轻,单纯憨实,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杉本家这种与传染病医院一模一样的腐朽氛围极不协调,因而很容易地打动了悦子的芳心。她在三郎身上看到了她自己以及与她同一阶层人身上所缺的所有东西,这种东西是全然一新的,充满了生命的激情与快乐的,也是原初的、自然的、美好的。无论是三郎那如古希腊雕塑一般健美的身体还是他那儿童一般天真的思想都让她着迷。但是由于悦子和三郎在出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不可能有共同的爱好,彼此认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观察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及意识发展方面的相似性。三郎的有些行为让悦子无法理解,悦子的很多行为更是三郎不可思议。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爱的饥渴》是一部刻画情欲的小说,反映了人性深层次真实的渴望,这是对爱的渴望,也是对自身存在价值被证实的渴望。

《爱的饥渴》与其说三岛是以悦子为对象赞美了异性的爱,不如说他心中理想的爱的对象仍然是同性,是通过悦子表现了对年轻园丁的憧憬,以及其独占欲所燃起的爱。总之,三郎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对象。他采取这种杀死三郎的结局,是为了结束对对象的爱,最后也只好抹杀爱的对象,以取得瞬间的实实在在的快乐。这是作者内在的深层意识的美的必然,是保持永恒的爱和观念性的美的一种努力,只不过作者是通过悦子的眼来反映自己这种美意识罢了。这种生与美、爱与死对立的文学结构,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是三岛由纪夫特有的美意识。可以说,它成为其后三岛文学和美学的母胎。

死亡不是毁灭一切,而是让美好的事物永生。悦子就是这样一种人。为了达到目的,她不断地同命运抗争,企图摆脱命运的牢笼,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杀死别人或者自杀。可以更进一步说,她的目的已经不是简单地追求三郎的爱,而是证明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三岛在谈到自己创作的这部小说主题时,说道:“女主人公的特征是,对她来说最不幸的预想简直是不可能的(由于没有想象力,完全缺乏对他的同情),但她梦想着能够获得更大的幸福。这种梦想折磨着她。她相信那样的事就是妨碍幸福,就是否定现在。为了肯定现在,就要杀死三郎。杀死三郎的理由仅仅是由于自己不愿成为自己以外的人。”肯定自我、肯定现在、肯定自己生存的意义,毁灭了她理想中的爱的物质形式,即三郎的肉体,而永生的是存在自己意识里的对幸福及存在价值的无尽的探寻。

努力探索人生的意义是人的原始促动力,而人的意义意志也会遭受挫折即“存在的挫折”,这就造成了一种永恒的矛盾:一边是不停的追问,一边是永远没有答案。因此说《爱的饥渴》的悲剧归根结底是人自身的悲剧即人性的悲剧。弗里德里希·尼采说过:知道为何活着的人,几乎能够忍受任何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在最恶劣的逆境中坚持下来的,莫过于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爱的饥渴》就不仅仅是个体反抗命运又注定失败的悲剧,而是更深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悲剧,人之为人而又不知人为何为人,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失去了生命的原动力,这就是人的可悲之处,是人性的悲剧。

《爱的饥渴》的主人公悦子的寻爱历程其实就是寻找生命意义和生命存在的过程。她不仅是因为她是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女人,她是日本人,她是二战后的日本人而具有生存的痛苦,更是因为她是人,是人就会思考人之为人的意义,当这种思考没有答案时,就会产生存在的挫折感,因此说《爱的饥渴》的悲剧已不限于特定的人,特定民族和时代的人,而是全人类的永恒的生存悲剧。

艺术特色

作品中叙事视角多方位的转换,营造出立体丰富的表达效果,增强了戏剧冲突感。叙述者无处不在,推动物语世界不断向前发展,逐步引导读者走近悦子的内心,接近她痛苦、欣喜、嫉妒、解脱的真相,不断丰满悦子的形象。从表面来看,是悦子屡次寻求真爱及爱与性中的真实感受却始终未果,最终亲手杀死心爱的男人以求彻底的解脱;在深层次上,却是作者假借“一位因性的不满足而歇斯底里的女性”表达了自身的“饥渴”,是作者亲自导演了这场戏剧冲突无比强烈的悲剧。

作品整体充盈着颓废、倒错、血腥的气息。作品中丰中市的府营住宅、悦子家的家道中落、战争前后弥吉的巨大心理落差等战争要素的设置,给整个叙事环境笼罩了一层战争的阴霆。这些要素或通过叙述者以旁白的方式透出,或借谦辅之口转达,看似故事背后叙事声音的无意之举,实则如草蛇灰线,牵动着故事的整个脉络,奠定了作品的悲剧基调。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日本文学评论家奥野健男:“《爱的饥渴》是一部及重要的纯文学小说。我毫不犹疑地推举它是继《假面自白》之后三岛文学的杰作。是可以列为三岛文学最好的第五部作品。从《假面自白》必然发展到创作《爱的饥渴》,这是三岛由纪夫内心的呼唤,而且它是一部精彩的虚构”。“我所理想的小说,也许就是像《爱的饥渴》这样的小说。如此构成故事、如此场面、如此展开情节,发展到最后的必然性,以及扎根于作者深层意识的性的愿望和美的倾向,进而发展到伦理道德的必然性,两者精彩地一致了。诚然,这样完善的作品是罕见的,非三岛由纪夫的手笔莫属”。 《爱的饥渴》“是《假面自白》的直接延伸,也是其发展。为了避免把同性爱表面化的危险,才极力讴歌通过女主人公悦子对美貌健壮的青年三郎的异性爱。三岛由纪夫潜入悦子这个人物中,通过悦子的眼睛,把自己的美意识尽情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悦子正是作者三岛由纪夫的化身。”

文艺评论家花田清辉:它是一部模仿坦塔罗斯式痛苦的作品,直面了以绝望为生存价值的人们的凄惨生存方式。

日本文艺评论家、剧作家福田恒存:它是“战后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可与大冈异平的《武藏野夫人》并称为当年度的最佳作品。

负面评价

日本作家中村光夫:虽然作品的前半部分甚是精彩,但杀死三郎却让人难以理解,尽管悦子代表了三岛的理念,是“作者观念在生活方式中的体现,然而白描有余,着色不足”。

作者简介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1925年1月14日 - 1970年11月25日),本名平冈公威,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是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和电影演员,右翼分子。主要作品有《金阁寺》、《鹿鸣馆》《丰饶之海》等。

1925年,三岛由纪夫出生于日本东京,6岁时进入学习院初等科,1938年在学习院杂志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酸模》。16岁,他以三岛由纪夫的笔名在杂志上连载中篇小说《花儿怒放的森林》。1944年,毕业于学习院高等科,由于成绩优异,天皇曾亲手奖赏给他一块银表。同年10月正式进入东京大学法学部,次年2月应征入伍,但因军医检查有误,当天就被遣送回乡。1946年6月,经川端康成推荐,三岛在《人间》杂志上发表小说《烟草》,遂登上文坛。1946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大藏省银行局,不出一年就辞职,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出版长篇小说《假面自白》,文坛地位确立。1970年11月25日写完《丰饶之海》第四卷《天人五衰》后自杀。

他一生著有21部长篇小说,80余篇短篇小说,33个剧本,以及大量的散文。其中有10部曾被改编成电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过各种文学奖。他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语版本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日本设立了纪念他的三岛由纪夫文学馆。

参考资料

爱的饥渴.豆瓣读书.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