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生于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今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
在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施肩吾与其同窗徐凝一道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施肩吾摘得状元桂冠后,朝廷授予他江西按察使之职。施肩吾在任职的洪州府西山潜心修道二十载,创作了《养生辨疑诀》《西山群仙会真记》等著作,成为中国著名的道家学者。施肩吾晚年率族人32名远涉重洋定居澎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因此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成为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
施肩吾喜好赋诗,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尝赋《闲居遣兴诗》100韵,又著《辨疑论》《西山传道记》《会真记》《三住铭》等,诗集有《西山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施肩吾公元780年生于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今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因家境贫寒,施肩吾早年在高翔龙门寺读书,几年后转分水县城龙口山继续求学。每天傍晚,施肩吾习惯于前往书院内的静谧池塘,以池水洗净他的笔砚。洗涤后,他总爱在池畔轻甩笔杆,让残留的水分与墨汁飞散。日复一日,这不经意的动作,竟在荷叶上留下了一片片墨色的痕迹。
进京赶考
在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施肩吾与其同窗徐凝一道,长途跋涉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根据《施氏宗谱》的记载“施肩吾才华横溢,志向高远,广泛阅读五经,尤其精通《周礼》。”他在元和年间,考取了卢储榜进士,位列第十三。在考试中,大理寺少卿李延以“太羹不和”为题,施肩吾迅速完成《太羹赋》的撰写。皇帝阅后大为赞赏,特赐他状元及第的荣誉。
学道西山
施肩吾摘得状元桂冠后,朝廷却仅授予他江西按察使之职,他随后便前往洪州,即今日的江西南昌,履新上任。就在施肩吾金榜题名的那一年,唐宪宗李纯竟遭宦官暗害,穆宗李恒被推上皇位,朝中无人敢于直言。面对朝廷的腐朽,官员间的朋党之争与尔虞我诈,施肩吾深感失望,决意远离这污浊之地。
他致信好友徐凝,表达了内心的抉择:“我虽有幸登科,然深知自身命数浅薄,故决意退隐山林,于幽谷中涵养心性。”言下之意,功名虽得,但仕途并非他的归宿,他更愿在山水间寻觅心灵的宁静。在京为官中,有位名叫张籍的人,此人惜才如金,对施肩吾的文学造诣极为推崇。当施肩吾决定东归之际,他向张籍袒露了心声。为此,张籍在长安的灞桥驿站为施肩吾设宴饯行,并写下《送施肩吾东归》一诗,以此表达对这位挚友的深厚情感与敬意。
施肩吾任职的洪州府西山,风景秀美,环境幽静。于是,他很快隐居在那里潜心修道。施肩吾在度过二十年的道士生涯中,深度钻研道学,创作了《养生辨疑诀》《西山群仙会真记》等著作,成为中国著名的道家学者。他提倡的“气住则神住,神住则形住”的“三住铭”理论,为后世养生学贡献了重要理论支撑。 据台湾《历代神仙传略》记载,《历代神仙谱》上篇列举了四十三位仙人,施肩吾位列第四,仅次于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
开发澎湖
唐文宗太和初年(827年),施肩吾怀揣探索海外仙山的梦想,于是带领族人购置船只,扬帆出海。经历重重艰难险阻,他们抵达了一座无名小岛,这正是现今的澎湖列岛。彼时,岛上居民寥寥,生产方式仍处于原始阶段。施肩吾定居澎湖后,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因此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成为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
公元861年,施肩吾羽化而去后,魂归故里贤德。墓葬施家,俗称花坟。
主要作品
道学作品
施肩吾钻研道学,创作了《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记》《养生辨疑诀》《黄帝阴符经解》《太白经符颂》等著名道学著作,成为中国著名的道家学者。
诗词
参考资料
成就和影响
道学研究与实践
在施肩吾任职江西按察使之职期间,他全身心投入于道学的研究,撰写了一系列道学作品,包括《养生辨疑诀》与《西山群仙会真记》,从而跻身中国著名的道家学者行列。他提出的“气住则神住,神住则形住”的“三住铭”养生理念,为后世的养生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石。依据台湾的《历代神仙传略》记载,在《历代神仙谱》的上篇中,总计收录了四十三位仙人,施肩吾的名字赫然排列在第四位,紧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之后。不论施肩吾是否真为神仙,从这一排序中不难窥见,他在道教领域内享有极高的威望与地位。
开发澎湖
施肩吾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对台湾澎湖列岛的开发。施肩吾晚年率族人32名远涉重洋定居澎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因此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成为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
文学贡献
施肩吾喜好赋诗,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尝赋《闲居遣兴诗》100韵,又著《辨疑论》《西山传道记》《会真记》《三住铭》等,诗集有《西山集》十卷,《全唐诗》收入其诗作202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太羹赋》《象樽赋》《与徐凝书》《述灵响词序》等,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也录施诗151首。
后世评价
施肩吾一生中最显著的成就,是他对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的开发。施肩吾晚年率族人32名定居于澎湖,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方式引入这片土地。他与当地居民并肩劳作,共同耕耘,因此被后世尊称为“澎湖开发的先驱”,成为民间公认的首个大规模开垦澎湖的领袖。台湾历史学家连横在其著作《台湾通史》中提及:“至唐代中期,施肩吾率先带领其家族成员迁徙至澎湖。施肩吾,原籍汾水,乃元和年间进士,选择隐逸而不入仕途,其诗歌流传于世。他所作《题澎湖》一诗,描绘了鬼市与盐水的景象,生动展现了当时的风土人情。” 据1995年出版的《台湾史话》记载:“历史上首次有明确记录的大规模大陆民众集体赴台劳动与开发活动,即为施肩吾带领族人移居澎湖的故事。此事件不仅在《全唐诗》中有诗篇留存,在《续修台湾府志》中亦有详细记载,展现了施肩吾对澎湖早期发展的深远影响。”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
后世纪念
施肩吾的后人在清乾隆四十年(1775)特意刻墓碑纪念,碑长118厘米,宽59厘米,碑记共493字,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
2024年1月15日,富阳洞桥镇设立“施肩吾文学奖”。
2024年5月1日下午,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举办施肩吾纪念馆开馆仪式,施肩吾纪念馆“状园”坐落于洞桥镇贤德村施肩吾故居旧址,于2021年立项开建,分主体建设、布展两个项目。纪念馆占地面积4322平方米,为仿唐风建筑,白墙黛瓦、木梁翘角、古朴典雅。
人物轶事
关于施肩吾的出生地,民间流传着一段名为《双县争才子》的佳话。传说在施肩吾荣登状元后,新城与分水两地的县令皆派遣精干差役,竭尽全力获取京城喜讯使臣即将抵达的消息。双方各持己见,互不让步。原因在于,当时朝廷有一项特别的规定,若辖境内有人荣获状元,当地的县官因培育人才有功,将获准晋升三级,同时,该县的百姓还能享受三年的税收豁免。而施肩吾的成长之地——桐岘乡,起初归属分水县,后因行政区划变动,转而划入新城县。因此,新城与分水两县围绕施肩吾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直到皇帝亲自裁决,认定两位县令均在人才培育上功不可没,予以同等的晋升与奖赏,这场“人才争夺战”才得以平息。
由于诞生了施肩吾这位状元,分水县将施肩吾曾居住的乡更名为招贤乡,以彰显对人才的尊重与渴求。与此同时,新城县也将施肩吾生活过的乡定名为招德乡,寓意对美德的崇尚。随着后续的行政区划调整,这两乡最终合并为同一乡,新乡名则巧妙融合了两者,被称为贤德乡。而施肩吾曾经耕作过的田野,也被乡民们重新命名为施公畈,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名,至今仍在使用。
参考资料
品读桐江名人 | 第七期 唐状元施肩吾.桐庐县人民政府.2024-06-02
杭州历代名人系列展 | 施肩吾.微信公众平台.2024-06-02
施肩吾.古诗词网.2024-06-03
富阳洞桥镇设立“施肩吾文学奖”“东坡陈氏园论坛”,乡贤王益庸把苏东坡与洞桥的故事写进书里.杭州日报.2024-06-03
好消息!富阳又一项目落成.微博.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