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艺镇
吕艺镇,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位于汉孝子董永故里博兴县东部,东临黄河入海处新兴城市东营市,南依齐国故里淄博市,北靠黄河,总面积113.6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4.6万口人,耕地面积20万亩。境内曹纯路、闫高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小清河、支脉河、北支新河贯穿东西南北,水资源充足,石油资源丰富。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境域属齐地。
秦、汉时,属博昌县。
明、清时,为东姑乡。
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时为六区。
1958年4月,设立阎坊公社。
1961年5月,改为区。
1963年10月,纯化镇、吕艺合并为阎坊区。
1968年5月,复为阎坊公社。
1984年4月,改为乡。
1994年6月,乡改镇。
2004年7月,更名为吕艺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吕艺镇地处博兴县东部,东临广饶县,南依店子镇,西与陈户镇接壤,北与纯化镇为邻。区域面积113.7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吕艺镇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下游南岸,地势缓平西高东低。
水文
吕艺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河流纵横交错,小清河、支脉河、北支新河贯穿东西南北。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吕艺镇辖4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8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吕艺镇下辖2个社区、30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吕艺镇辖区总人口4635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272人,城镇化率24.3%。总人口中,男性23455人,占50.6%;女性22895人,占49.4%;14岁以下9414人,占20.3%;15~64岁29056人,占62.7%;65岁以上7880人,占17.0%。
截至2018年末,吕艺镇户籍人口48297人。
经济
综述
2004年,吕艺镇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67%,财政总收入708.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7.4万元,农民人家纯收入3177万元。
2011年,吕艺镇实现财政总收入4330万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45万元,比上年增长23.8%。
截至2018年末,吕艺镇有工业企业3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6家。
农业
2011年,吕艺镇有耕地面积8.55万亩,人均1.9亩。农业总产值达2.6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70530吨,其中小麦33064吨。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棉花种植面积25128亩,产量2221吨,可向社会提供2000吨商品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生猪存栏数4.1万头,羊存栏数1.2万只,家禽饲养量25万余羽,累计造林6.5万亩,林木覆盖率30.7%,水果种植面积0.5万亩,产量9500吨,主要品种有中华寿桃、爱宕梨、红富士。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面面积5.6平方千米,水产品总产量2.1万吨,大型农业机械0.1万台(辆)。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
工业
2011年,吕艺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4.5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家,职工1087人,总产值达6.94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9%。
商业
2011年末,吕艺镇有商业网点500多个,职工1300余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1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08亿元,进出口总额0.03亿美元,主要以草编产品为主。
金融
截至2011年末,吕艺镇境内有2家银行开设了分行(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3.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亿元。
全镇版图面积1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万亩,人口4.5万人,辖41个行政村。
吕艺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农、重工、活商,实施”经济结构产业化,农村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培植主导产业,保证全镇经济持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提高,全镇经济实力日趋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优质棉面积达到58000亩,大蒜20000多亩,近300亩中华寿桃和210亩爱宕梨也长势良好,名优特林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棉花、大蒜、畜牧、水产、纺织等五大主导产业。200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20.69亿元,比2006年增长31.2%;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18.16亿元,增长35%;农业总产值达到2.53亿元,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75.46万元,增长27%,列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增幅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3元。
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先后有30多家工业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投资建厂,以金泉油棉、锦花棉业、申博棉业为首的几家抽棉深加工企业在园区内安家落户,现已形成集棉花收购、加工、短绒加工、棉子榨油,棉饼浸出为一体的“链条式”棉花深加工集团。生资市场现有经营门店50多处,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年销售额近亿元的市场规模,成为鲁北地区最大的生资集散基地。
产业发展
该镇党委、政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一个中心、两条线,三面隆起、六重点”为主要内容的“1236”富民强镇工程,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生态环境的又好又快发展。按照“突出特色优势,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品位,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大胆创新,狠抓落实,小城镇功能日臻完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依据县经济开发区,园区建设稳步推进,鲁北最大的生资批发市场集散地——吕艺生资批发市场健康发展,工业形成了棉花深加工、精密制造、纺织、化工、服装等五大名牌产业;农业形成了棉花、大蒜、优质林果、畜牧、水产等五大主导产业,以“西部工业区、中部商贸区、东部石油开发区”为格局的新吕艺正在迅速崛起。尤其是西部工业区,借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工业东区的有利时机,狠抓落实,在工业园区的基础上,以申博棉业有限公司为核心,积极创建“民营经济工业园区”,该工业园西接京博工业园东路,东接吕艺镇工业园,北至闫高路,南至三号支沟,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3600米,规划面积为5000亩。把所有外来客商投资项目集中落户到民营经济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以商招商、以商引商、以园促商的良好格局,打造起了项目聚集区、产业隆起带,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文化
吕艺镇是吕剧发祥地,每到农闲时节,很多吕剧爱好者便会自发地凑在一起,排练一些小节目,自娱自乐。该镇计生协因势利导,组织人员把计划生育和知识编成《只生一个好》、《早婚风波》等吕剧节目,并对一些有影响的小剧团给予资金、乐器方面的帮扶。如今,全镇已有40余个“庄户剧团”能经常性为群众演出。吕剧艺术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在阎坊镇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吕剧艺术在它的发祥地更加繁荣,已成为文化艺术的亮点和标志。为更好地打造文化品牌,服务于经济建设,该镇政府特别是当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将阎坊镇更名为吕艺镇。吕艺镇含有吕剧艺术之镇的意思。阎坊镇更名为吕艺镇不仅符合当地历史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它来自于人民的心声,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符合地名命名“要方便使用,注意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愿望”的规定。阎坊镇更名为吕艺镇,必将对弘扬我国戏曲文化,提高博兴县知名度,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环渤海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该镇高渡村成立,是中国优秀传统剧目——吕剧的发祥地,1996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吕剧艺术之乡”荣誉称号,2008年初,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吕剧艺术之乡”荣誉称号。素有“吕艺之乡”和“革命老区”的美称。
交通
2011年,吕艺镇境内曹纯路、阎高路纵横交错。
社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吕艺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8个,学校体育场地2处,每年定期举办春季、秋季运动会和冬季越野赛。8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20%的村建立了健身广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有线电视“户户通”覆盖率达到100%。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吕艺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1306人,专任教师32人:小学5所,在校生3003人,专任教师14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592人,专任教师10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达2010万元,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吕艺镇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1个,各类科技人才0.01万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吕艺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病床45张,门诊部(所)21个,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92556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2011年,吕艺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62户,人数1262人,支出143.8万元,比上年增长29%;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长26%。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8人,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8人,支出3.8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71人次,共支出21420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临时救济85人次,支出10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40万元,比上年增长38%。社会福利费77万元,比上年增长2%。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4.2万元。
城镇特色
“户户通”
吕艺镇在全面完成“村村通”基础上,引导各村向道路建设“户户通”延伸。现今,该镇已有20个村完成“户户通”工程,总里程达110公里。实施“户户通”与经济强村发展相结合。对经济条件好的村,该镇鼓励他们在发展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同时,大力开展“户户通”工程建设。现贺家、寨韩等村实施“户户通”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推行“户户通”与加快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该镇把工业园区涉及村庄的“户户通”工程,作为提升城镇档次,树立对外形象的大事来抓。马家、辛集等村不仅全方位完成了“户户通”建设,还实施了美化、亮化工程,有力促进了园区项目纷纷落地。2007年以来,该镇新增民营企业15家,招商引资突破1.5亿元。
兴起“股份农田”热
吕艺镇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家中只剩老弱妇孺,管护田地有心无力。为解除打工者的后顾之忧,该镇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与常年在外的“打工族”签订田地“入股协议”。根据协议,“打工族”以自己的承包田作股份,“种田能手”则以技术、劳力作股份。“打工族”不放弃承包田,“种田能手”负责耕种、施肥、收获等田间操作。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分红等,均达成书面协议。这样以来,“种田能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代耕打工人员的责任田,为自己增加收入,外出打工人员则可安心在外挣钱。“股份农田”的悄然兴起,让农民各有所得,实现了双方经济上的互惠互利,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现该镇已有1000多名“种田能手”种上了“股份田”。
争聘“棉花家教”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棉花种植已逐步成为该镇的优势和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提高棉花科技含量,2008年该镇植棉5万余亩。为此,该镇党委、政府从农技站和村里选拔出一批在长期种植棉花中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经过学习制种技术和培训后回村担当技术员。由于雨水较大,入秋后棉花进入晚期管理以来,部分农民深感“技”不从心,纷纷把技术人员请进家门进行技术指导。辛集村农民齐文昌家里种了12亩棉花,早期管理不善加上病虫害侵袭,棉铃脱落严重。经过农技人员的现场把脉问诊、悉心指导和针对病情正确用药,棉花病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现该镇有100余名“棉花家教”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当地
农民脱贫致富的抢手人才。
节育工作
博兴县吕艺镇计生办以“创建计生新机制、共建和谐新计生”为目标,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行“四个零”服务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亲和力,受到广大育龄群众的欢迎。
一是推行技术服务零差错。该镇严格规范“四术”操作程序,不断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性化、优质化;并扎实推进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引导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夫妇进行科学选择;在随访服务时,做到提高避孕效果、减少意外妊娠、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坚持按时见面随访,做到不缺户、不漏人。
二是推行下村服务零距离。针对育龄群众居住范围广、分布不均衡的实际情况,该镇计生办充分利用博兴县人口计生局开通的“生殖健康绿色通道”,进村入户为育龄群众开展计生和生殖保健服务。
三是推行特需服务零盈利。该镇努力打造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品牌,拓展服务覆盖面,把服务对象由新婚、生育、避孕节育等重点人群向青少年、中老年人群延伸,坚持免费为有关群众开展知识咨询、心理疏导、疾病诊疗等服务。
四是推行培训服务零条件。面向计生工作人员、广大育龄群众和青少年等进行便捷、免费的培训,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婚育新风,并积极融入新农村建设。
为做好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博兴县吕艺镇多年来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两手抓”,即一手抓队伍,一手抓业务,有效的促进了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提高。为使全镇计划生育人员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吕艺镇委镇政府狠抓了镇、村计生队伍的建设。一是充实计划生育队伍,镇政府优先为计生办分配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了镇计划生育队伍,彻底解决了计划生育工作薄弱问题。二是通过公开聘任,调整部分村级计生专职主任;使一些年轻化、文化程度高的女同志充实到计生队伍,解聘一些不负责任,工作能力差的村级计生专职主任。全镇计生专干全部达到了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三是与计生专职主任签订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强化计生专职主任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年末严格兑现责任书。在强化计生队伍建设的同时,也提高了计生人员业务素质,该镇定期对全镇计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邀请上级有关业务部门为全镇计生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镇政府还大力支持计生员外出学习培训和参观外地先进的计生经验,组织计生人员参加全县业务培训班。通过这些措施,大大的提高了全镇计生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使全镇计生工作有了新的面貌。
获得荣誉
2020年4月21日,2020中国特色小城镇品牌传播百强榜发布,吕艺镇排名100。
2020年5月,吕艺镇入选2019年度山东省省级耕地保护激励乡(镇、街道)名单。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30
中国特色小城镇品牌百强出炉!福州这2个镇上榜.厦门网.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