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一贵

朱一贵

朱一贵(1689年—1721年8月),原名朱祖,长泰区人,清康熙末年台湾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有“小孟尝”的雅号。

康熙帝五十二年(1713年)随父迁居台湾,先在分巡台厦兵备道衙门当“辕役”的差事,后在罗汉门以养鸭为生。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十九日,朱一贵因不满官员横征暴敛,于凤山(今高雄市内门乡举旗起义,拉开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首战攻冈山汛(在今高雄县境内)。同年四月二十七日,朱一贵率义军与杜英君部会师集结。五月,朱一贵率军在台南市大败清军,攻占台湾府治和凤山县,继而攻破诸罗县(今台南市佳里镇),从而占领了台湾除北部淡水以外的所有地区,起义军正式建立政权,朱一贵称“中兴王”(俗称鸭姆皇帝),建元永和,设国师、太师、国公等官爵。新朝成立后,因朱一贵派兵攻打强掳妇女的杜英君,导致闽、客两派内部分裂相残。而后清军反攻,起义军被击破消灭。同年闰六月五日,朱一贵率部抵达沟尾庄,误中杨旭、杨雄的伏兵,半夜被清军袭击,不幸被俘。次日,朱一贵被押送受审。同年八月,朱一贵被押往北京处死。

朱一贵领导的台湾农民起义规模大、历时短,在台湾历史上影响深远。

人物生平

朱一贵出生于漳州市地区的一户养鸭人家。康熙帝五十二年(1713年),朱一贵跟随父亲,由唐山过黑水沟到台湾谋生,先在分巡台厦兵备道(当时台湾最高行政机关)衙门当“辕役”(类似今之科员)的差事。由于官员腐败无能,朱一贵只好去职到民间求发展,来到内门乡(今高雄县内门乡)养鸭为生。由于出身养鸭人家,懂得鸭子习性,并善于训练,大家就称他为“鸭母王”。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时任知府王珍到任,官纪败坏,苛征粮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凤山县知县出缺,由王珍兼任,王珍交由儿子管理。同年三月,黄殿因朋友来访,请朱一贵喝酒,席中,谈及官员贪污敛财时,朱一贵表示:“若以明朝后裔,光复旧物,以召乡里,则归者必众” 。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十九日,朱一贵与黄殿、李勇、吴外、郑定瑞、王宝玉、陈印等五十二人焚表结盟,带领募集的一千多位义士,在黄殿庄举行誓师大会,共推朱一贵为首领。大家就地取材,削竹为枪,竖立旗帜,旗书“激变良民大明中兴大元帅朱”字样。当夜率众攻击冈山泛,并顺利占领,农民大起义由此揭开。

消息传到台湾府治(今台南市),知府即遣游击周应龙带兵四百人和新港、荷兰豆四社平埔族番丁数百人会同镇压。但周应龙因天雨路滑不敢靠近,行5里即停止,次日又只进15里。时朱一贵已遣兵攻克槺榔林和大湖,缴获大量兵器和粮食。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二十一日,原在槟榔林(屏东内埔乡)起义的南路杜君英(与陈福寿、刘国基),又有郭国正、翁义戴穆、江国论、林曹、林骞、林璉、王忠等响应朱一贵起兵,并派一百多人高举战旗前来会师,经会盟仪式后,双方确定分进合击策略。四月二十三日,朱一贵率义军向小岗山转移,碰上清军。义军故意欺敌,不战而退入山中备战,周应龙误认义军怯战,上奏捷报同时传令番丁,凡杀叛军一人者赏银三两,杀头目者则赏银五两。于是,番丁四处纵火,见人就杀,以便割取人头取赏。朱一贵趁机派人号召乡民自卫,沿途乡人投靠朱一贵,队伍很快发展到30万人。四月二十七日,朱一贵率义军与杜英君军会合集结,与周应龙所率清兵战于赤山,清兵大败,逃归府治,清兵为义军包围,且全数被消灭,仅游击周应龙逃回府城报急。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三十日,朱一贵以四万人攻打台湾府城,双方战于春牛埔。次日,起义军数万人重对府治发动进攻,清军大败。随后,起义军进入府治,朱一贵即出告示安民。五月三日,全台湾皆归朱一贵统辖。五月十一日,朱一贵在府城天后宫前戏棚台上登上王位,称“中兴王”,国号“永和”,并大封有功人员,并派郑天瑞、苏天威两人为鹿耳门镇守,防备清军反攻。随后,朱一贵穿着原戏班子穿的龙袍,坐在龙椅上接受穿戏服的文武百官朝拜。

新朝成立后,朱一贵下了第一道命令:“凡淫掠百姓者,不论身分,一律就地正法”,以安抚民心。但杜英君却无视禁令,强掳七名妇女关在府内作乐,朱一贵派客籍国公杨来、林莲向杜英君求情放人,杜英君却将说客一并拘禁。朱一贵遂密派郭国正、李勇率员攻击杜英君,于是闽、客两方人马在府城分裂相残。时任闽浙总督清亲贵觉罗满保获悉义军内部分裂后,向台湾进攻。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月十七日,朱一贵知道安平失守,认为战局危急,决定组织反攻,率李勇、翁飞虎、郭国正等主力军数万人,驾朱车列盾为阵,翁飞虎以伤亡过重败退,朱一贵只得撤保东都。安平会战失利后,朱一贵调集诸将计议战守之策,令林曹、林骞、黄殿、林琏诸将,随同江国论率一支义军,从西港侧面袭击清军,双方伤亡均重。六月二十三日,朱一贵所率义军伤亡过半,令余部向北撤退,清军攻陷台湾府城。时离朱一贵称王仅五十日。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闰六月五日,朱一贵率所部数百人抵沟尾庄,杨旭、杨雄谎称为义军放哨巡逻而布置伏兵,但朱一贵不知道有埋伏。半夜时分,清军来到出兵,朱一贵匆忙起身应战,不幸被俘。其部将王玉金、翁飞虎、张阿山等亦相继被俘。闰六月六日,朱一贵被杨雄绑在牛车上送交给在下茄冬(今台南市后壁乡)的施世骠。朱一贵受审时斥清将:“甘心屈事虏庭,背叛列祖列宗,才是真正造反!”随后,朱一贵被押送至厦门市后,由清总督满保以“钦犯”转解北京。同年八月,朱一贵被处死。

个人生活

朱一贵,个性爽朗,行侠好客,喜交朋友,具领袖气质。在罗汉门地区有一垦首(开垦土地的首领)黄殿,拥有大片土地,招募许多移民帮他耕作,黄殿将朱当作知己兄弟,每有亲友登门拜访,就邀请朱为座上客。朱更经常亲自下厨房,烹煮鸭肉款待。逐渐有小孟尝的雅号。

人物影响

朱一贵是清康熙末年台湾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其领导的台湾农民起义规模大、历时短,但在台湾历史上影响深远。

后世纪念

朱一贵故居,位于长泰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亭下村,始建于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由门厅、天井、侧廊、正堂组成,东西两侧还有二排厢房,1996年被确定为长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又重修,并建了“朱一贵故居纪念馆”。纪念馆内,用各种图片展示朱一贵的生平事迹。

据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封朱一贵为“台南州城隍绥靖侯”,俗称“小城隍”。同治年间,台南市当地百姓以石头砌成小聂氏宗祠,祭祀当年抗清的明朝遗臣义士,并以小城隍为主祀。2007年9月22日,朱一贵金身宝像由台湾小南城隍庙护送回朱一贵故居里。

后世评价

关于朱一贵起义的性质,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次起义是由于清政府地方官员的压迫剥削而引起的,起义者提出“激变良民”“大明复兴”等含有“反清复明”的政治目的。起义者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说明当时官府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这次起义是体现广大人民愿望的农民起义。朱一贵起义在官方权威解释,《军事辞海》载:“清康熙六十年(1721)春,台湾知府税敛苛刻,激起民愤。四月十九日,朱一贵诈称朱明后裔,聚众数百人,于凤山(今高雄市内门乡起义,被推为大元帅,响应者甚众。五月初一日,杀总兵欧阳凯,陷府城(今台南市)占领全台,众至30万。朱一贵称中兴王,建号永和。寻因内部互争雄长,遂致分裂……闰六月初五日被乡绅诱捕于沟尾庄,起义失败” 。由此可见,把朱一贵起义定性为“官激民变”的起义。起义军纪侓严明,严禁淫掠,维护百姓利益,“义军 ”称誉名符其实。

连横对台湾农民起义予于同情,把朱一贵列为《台湾通史》列传人物之一,用较大篇幅进行祥尽介绍和具体描写,显示了朱义贵在台湾历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并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度为朱一贵正名。评曰:“顾我观旧志,每蔑延平大义,而以一贵为盗贼者矣。夫中国史家,原无定见,成则王败则寇,汉高、唐太亦自幸尔,彼其能贤于陈胜李密哉?然则一贵特不幸尔。追翻前案,直笔昭彰,公道在人,千秋不泯” 。台湾台南人民感佩朱一贵大义气节,遵奉朱一贵为“小城隍”,立庙朝拜。成书于抗战之后的《长泰县新志》,对朱一贵反抗异族暴政有了新的认识,首次将朱一贵列入《人物志》。载曰:“征粮苛刻,民怨甚,一贵乘之举事,不旬日全台光复。清廷大震,功虽不就,然论民族革命之义举,咸许为郑成功之后继人云。”把朱一贵作为郑成功民族义举的继承者来称颂。

相关文献

在昔胡元猾夏,窃号神州,秽德彰闻,毒逋四海。我太祖高皇帝提剑而起,群士景从,以恢复区宇,日月重光,传之万夕。逆闯不道,弄兵潢池,震动京师,帝、后殉国。地坼天崩,椎心泣血。东南忠义,再造邦基,秣马厉兵,方谋讨贼。何图建虏,乘隙而入,藉言仗义,肆其穷凶。窃据我都邑,奴僇我人民,颠覆我邦家,殄灭我制度。长蛇封豕,搏噬无遗。遂使神明冑子,降为舆台;锦绣江山,沦于左?。乌乎痛哉!延平郡王精忠大义,应运而生,开府思明,经略闽粤。旌旗所指,喋血关河,使彼建虏,疲于奔命。则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戮力同仇,效命宗国。南京之役,大勋未集,移师东下,用启台湾。率我先民,以造新邑,遥奉正朔,永戴本朝。蓄锐养精,俟时而动。虽张坚之王扶余国田横之居海岛,史策所载,犹未若斯之烈也。天未厌祸,大星遽殒,兴王之气,猝尔销沉。然东都片壤,犹足以抗衡海上焉。嗣王冲幼,辅政非人,大厦将倾,一木难柱。以故权奸窃柄,偷事宴安,叛将称戈,甘为罪首。沧海横流,载胥及溺,茫茫九州,无复我子孙托足之所矣。哀哉!夫盛衰者时也,强弱者势也,成败者人也,兴亡者天也。古人有言,炎炎之火,可焚昆冈。是以夏后一成,能复故国,楚人三户,足以亡秦;况以中国之大,人民之众,忠臣义士之眷怀本朝,而谓不足以诛建虏者乎?不佞世受国恩,痛心异族。窜逃荒谷,莫敢自遑。伫苦停辛,垂四十载。今天启其衷,人思其旧,揆时度势,否极泰来。爰举义旗,为天下倡。群贤霞蔚,多士云兴;一鼓功成,克有全土。此则列圣在天之灵实式以凭,而中兴之运可操左券也。夫台湾虽小,固延郡平王肇造之土也。绝长补短,犹方千里。重以山河之固、风涛之险、物产之饶、甲兵之足,进则可以克敌,退则可以自存。博我皇道,宏我汉京,此其时矣。唯是新邦初建,庶事待兴,引企英豪,同襄治理。然后奖帅三军,横渡大海,会师北伐,饮马长城;捣彼虏庭,歼其丑类,使北元之辙,复见于今,斯为快尔。所望江东耆艾、河朔健儿,岭表孤忠,中原旧曲,各整义师,以匡诸夏。则齐桓攘夷之业,晋文勤王之劳,赫赫宗盟,于今为烈。其或甘心事敌,以抗颜行、斧钺之诛,罪在不赦。夫非常之原,黎民所惧,救国之志,人有同心。敢布区区,咸知大义。二三君子,尚克图之。(朱一贵起义檄文)

参考资料

中兴王·朱一贵.中国知网.2024-12-12

台湾永和王朝──“鸭母王”朱一贵传奇.中国新闻网.2024-12-12

闽南文化名人系列之:“中兴王”朱一贵.微信公众平台.2024-12-12

朱一贵起义.中国知网.2024-12-12

台南“城隍爷” 金身回归漳州长泰.东南网.2024-12-12

养鸭大王朱一贵,为何要反清复明,造康熙大帝的反?.网易.202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