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鲟(hybrid 鲟科),是鲟鱼种类间或属间(鲟属和鳇属)杂交育种的产物,其中最具养殖价值、已在中国推广养殖的杂交品种有3种。第一个是欧洲鳇(♀)同小体鲟(♂)杂交获得的优良杂交种小鲟鳇。第二个是利用这一杂交种小鲟鳇雄性与其母本欧洲鳇进行回交,便成了另一个杂交种回交小鲟鳇。第三个杂交品种是达氏鳇(♀)与史氏鲟(♂)杂交获得的杂交种大中华鲟

杂交鲟头部略尖,且背脊骨头外突处不明显、身上的颜色也较黑。在杂交鲟中“大杂”的嘴大,吻尖,继承了母本鳇鱼的特征。“西杂”吻端尖而长,体表骨板鳞片相较于中华鲟显得光滑,尾鳍更修长。杂交鲟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等优点,适合在淡水和咸淡水中生活。杂交鲟的养殖方式有多种,分为集约化流水养殖、池塘和网箱养殖。可以在水库淡水网箱中养殖,也可在沿岸海水网箱中养殖。杂交鲟的投入养殖可以使海水养殖的品种增多,调整养殖陈旧的结构,适应市场的发展,扩大养殖的范围和规模,同时对深水网箱的研究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杂交鲟如果进入了长江(有人为放生,有养殖场汛期管理疏忽致使杂交鲟逃逸),不仅会成为中华鲟的“竞争对手”,争夺食物,还可能与中华鲟杂交、污染中华鲟基因。

定义

杂交鲟是鲟鱼种类间或属间(鲟属鳇属)杂交育种的产物,采用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鲟鱼类型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基因的重新组合,从而在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更符合人类需求的新类型。

历史

鲟鱼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与恐龙同时期,全身软骨,肉质鲜嫩,全身皆可食用。《诗经》中就有鲟鱼作为皇家祭品和贡品的记载,特别是清朝,规定只有皇亲贵胄才能享用鲟鱼。

苏联在1949年用欧洲鳇(♀)同小体鲟(♂)杂交,于1952年获得的优良杂交种小鲟鳇。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运用黑龙江省流域的达氏鳇(♀)与史氏鲟(♂)杂交获得的杂交种大鳇鲟。上世纪90年代,北京率先开展鲟鱼苗种人工孵化、人工养殖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并辐射到中国二十多个省市。

2000年前后,水产技术工作者探索掌握了人工繁殖技术。2007年后,全面突破鲟鱼周年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一年四季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实行订单式生产。从1999年到2021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北京鲟龙种业有限公司历时22年成功研发出杂交鲟“京龙1号”。杂交鲟“京龙1号”以西伯利亚鲟欧洲群体为母本,以施氏鲟黑龙江省群体为父本,以体重增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配合分子标记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种质鉴定技术,对父母本进行连续两代群体选育后,杂交而成。杂交鲟“京龙1号”与双亲相比较,具有生长速度快,规格整齐,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养殖应用前景广泛。2022年6月1日,杂交鲟“京龙1号”等26个水产新品种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完成公示。

截至2023年,北京市鲟鱼育种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初步建立了鲟鱼全基因组选育平台和鲟鱼种质资源库,自主研发的鲟鱼种质鉴定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形态特征

杂交鲟头部略尖,且背脊骨头外突处不明显、身上的颜色也较黑。

大杂

“大杂”即“鲟龙1号”,是以史氏鲟为父本和达乌尔鳇为母本的杂交良种,“大杂”的嘴大,吻尖,继承了母本鳇鱼的特征。

西杂

“西杂”是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的杂交后代,其吻端尖而长,体表骨板鳞片相较于中华鲟显得光滑,尾鳍更修长。

产地

杂交鲟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其中鲟龙1号先后在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北京等地进行养殖试验、苗种扩繁和示范性养殖。

生活习性

杂交鲟适合在淡水和咸淡水中生活,适宜在池塘、网箱及大水面养殖,养殖时,杂交鲟主要以小海鱼为食。

养殖技术

杂交鲟的养殖方式有多种,分为集约化流水养殖、池塘和网箱养殖。可以在水库淡水网箱中养殖,也可在沿岸海水网箱中养殖。

网箱及布置

网箱养饵应选择水质良好的水库,因杂交鲟与许多珍贵鱼类一样,对水污染很敏感,水化学状况不良会严重影响其成活率。架设网箱应按水库宽向排列,就是说与水流呈横向排列,用浮筒和钢架固定,网箱处水深10~20m。培育小鲟鳇幼鱼的网箱面积为5m×4m,用网眼为3.6mm加无结尼龙网和网眼为6.5mm的有结网衣制成。养殖成鱼的网箱面积5m×12m,用网眼为10~18mm的网衣制成。网箱入水深达3m,因此鱼可选择其适宜的水温。育种网箱和成鱼网箱的底部都是用无结小眼网衣制成的,避免投入的饵料从底部流失,也不必用专门的饵料台。为了防止鱼跳出(特别在晚上),养殖商品鱼的网箱上还要用网眼为18~24mm的无结网片围成1米高的“围裙”,或者在网箱上加盖网。

鱼种投放

鲟鱼种在水温20℃以下时用密闭充氧袋或用活鱼车运输到水库,体重5g左右的幼鲟初入箱密度为50~60尾/㎡,采用配合饲料养殖时,鱼种必须已经完成转食。采用天然饵料投喂时则不必转食。放入网箱的幼鲟个体要均匀,这样鱼对饵料的食耗度在所有网箱才会一致,网箱才不会因饵料残渣的积累而被玷污。鱼种放入网箱后的第二天再开始投饵,开始时要少量多次,使鱼种适应网箱的环境,经5~7天转为正常投饵,根据食耗度每天投饵不应少于3次。小鲟鳇当年鱼的平均体重可达140~150g,育种网箱的产量达4~5.8kg/㎡,成活率60%~70%。

日常管理

主要的管理工作是投饵和进行养殖记录。商品鱼养殖投喂天然饵料如小海鱼时,每天投喂一次,大的二龄鱼和三龄鱼可投喂整条的小海鱼,小的二龄鱼投喂碎鱼肉居多,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7%,投喂混合饵料和配合饲料时,日投饵率相应降低。定期检查网箱的完好情况和清洗网箱上的附着物。

越冬

在10~11月份将当年鱼移入越冬池。越冬期间要严格监测水中氧气状况,为保持溶氧在5~6mg/L,要用空气压缩机充氧,越冬期间鱼的死亡不应超过2%~3%。为了不使越冬鱼生理状况变坏,当水温达到4~5℃,氧气条件又很适宜时,要少量投饵。当水温到8~10℃时,就可结束越冬。在放回网箱养殖时一定要注意筛选鱼的大小。大鱼(体重在100g以上)分成一组,按15~20尾/㎡放入网箱;小鱼(低于100g)分成一组,按25尾/㎡放养。到年末,大的二龄鱼达到800~1000g,小的达到500~700g,成活率97%~98%。

生态影响

杂交鲟如果进入了长江(有人为放生,有养殖场汛期管理疏忽致使杂交鲟逃逸),不仅会成为中华鲟的“竞争对手”、争夺食物,还可能与中华鲟杂交、污染中华鲟基因。所以很多时候在长江里发现的鲟鱼往往是杂交鲟。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养殖“大杂”主要用于生产鱼子酱。“西杂”一般养殖约1年、规格达到每尾1~2千克即作肉用鱼销售,是市场上养殖量最大的杂交鲟。

科研价值

杂交育种可以利用两个亲本的品种优势快速改良遗传性状,从而解决养殖种类生长参差不齐,亲鱼遗传背景混乱,产业缺乏优育品种等问题。杂交鲟的投入养殖可以使海水养殖的品种增多,调整养殖陈旧的结构,适应市场的发展,扩大养殖的范围和规模,同时对深水网箱的研究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相关报道

以前曾有报道,某餐厅售卖“中华鲟”,经营人称“人工养殖的,可以食用”。但是,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中华鲟,非法售卖、食用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涉嫌违法犯罪。事实上,所谓“中华鲟”只是商家的噱头,售卖的都是人工培育的杂交鲟。

参考资料

鲟鱼“京龙1号”走出国门游向世界.北京市农业农村局.2025-07-12

杂交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2

鲟科.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7-12

鲟科.物种2000官网.2025-07-18

鳇属.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7-18

黑龙江所“鲟龙1号”杂交鲟通过全国水产新品种认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25-07-12

杂交鲟与中华鲟有哪些区别?.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2025-07-12

寻鲟觅秘中华鲟.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2025-07-12

北京发布首个水产新品种“京龙1号”.北京市人民政府.2025-07-12

突破壁垒“京龙1号”打造鲟鱼种业国际领先品牌.新华网.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