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凌峰
吕凌峰,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史、中国近代科学与社会、中国天文学史。他在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任教,并主持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中国科大留学回国基金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项目、德国DAAD项目等。
研究兴趣
1. 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史、中国近代科学与社会、中国天文学史
2. 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经历
2004年12月―2006年11月:Erlangen-纽伦堡大学汉学系(德国洪堡奖学金)
2004年8月-2004年11月:Goethe-Institute Schwaebisch Hall (洪堡奖学金,德文学习)
2002年10月―2004年7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任教
2002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10月―2002年10月:Erlangen-Nuremberg大学汉学系(德国DAAD奖学金)
1999年9月――2001年9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系攻读博士
1997年9月――1999年7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系攻读硕士
1992年9月――1996年7月:安徽大学历史系攻读学士
奖励
2004年3月:德国洪堡奖学金(Humboldt Fellowship)
2004年1月:安徽省社会科学论文二等奖(第二作者)
2003年12月: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二作者)
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2003年12月: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史研讨会大会论文一等奖
(中国科技史学会颁发)
2001年9月: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 www.daad.de
2001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会二等奖
研究项目
主持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中国科大留学回国基金各一项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项目、德国DAAD项目等。
论文
科技史类
² Eclipses and the Victory of European Astronomy in China, to be published i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² 清代交食记录的历史文献及其研究状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2期:32-36
² 从“苟求其故”到但求“无弊”——17、18世纪中国天文学思想的一条演变轨迹,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1期:101-105(第二作者)
² 清代地方志月食记录的可靠性分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1期:39-42
² 清代日食预报记录的精度分析,中国科技史料,2003(4):283-290
² 明末中西历法争论中回族历的推算精度,回族研究,2003(4):78-80
² 清代地方志中日食记录的可靠性分析及其启示,自然杂志,2003(3):243-246
² 礼制、传教与交食测验,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44-50(第二作者)
² 明末历争中交食测验精度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料,2001(2):128-138
² 范礼安与中国印刷术的回传,中国印刷,2001(11):41-44(第三作者)
² 清天文档案中交食预报史料之补遗,中国科技史料,2000(3):270-281(第二作者)
科技政策类
² 美国卫生部与国家科学基金会对高校研究资助的比较,科技导报,2004(5):37-39
² 晚清70年人才的流向,科学·经济·社会,2004(1):68-70(第二作者)
² 美国国家研究开发经费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预测,2000(1):25-29
²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高校R\u0026D的资助,科技管理研究,2001(4):42-45
课程
² 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史(硕士生专业选修课、本科生人文素质选修课)
² European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Science (wintersemester, 2005)
²Historyof Chinese Astronomy (summer semester, 2006)
² History of Qing China (winter semester, 2006)
国际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Exchanges of Knowle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stitutions and Networks, Erlangen, Germany, August 27-31,2006.
会议两名组织者之一,德意志研究联合会
讲演
Ø The changes of the social roles of European astronomy in China, CHINA-WORKSHOP: Weltbild und Technik,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e and Technology, Stuttgart University, January, 2006.
Ø A Phenomenon Concealed by Historical Documents:The Practical Accuracy of European Astronomy in China,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Munich, August, 2005.
Ø Between Chinese Emperors and European Missionaries: Official Rites and Private Tendencies in Science Activities, Erlangen-纽伦堡 University, June, 2005.
Ø 清钦天监天文观测之透视,第四届全国中青年科技史大会,广西桂林,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