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哲学》是现代王茂、蒋国保编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把清代哲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代(部分地联系到明清之际)到清康熙末(大约为1640-一1720年)的八十年,第二阶段则从雍正爱新觉罗·旻宁中叶(1721—1840年)的一百二十年。前一阶段主要人物有王夫之方以智、黄余义、顾炎武傅山颜元等,他们大都生于明末,学术活动则在清初,学说与宋明理学有相当大的联系。后一阶段主要人物为戴震,阮元、焦循等,他们依据的是新兴的经史考据学,但仍以宋明哲学为批评对象。此后则由章学诚龚自珍等为转入近代哲学作理论准备。本书以论述哲学为主,但对于政治、文化、科学等方面略加表述。在结构上分为三编。第一编,清代思想形势及哲学思潮;第二编,清初诸大家的哲学及其影响,第三编,乾嘉学术与哲学思想。书后附清代哲学大事年表。 ·

本书在体裁上为“历史上的哲学。类型,着重对清代出现过的某些哲学学说作出诠释、分析,同时兼顾其师承授受、人物始末和学说嬗衍。在结构上着重于专题,综合某一方面的若干材料,作系统的论述,使后世人能全面接受前人的时代思想结晶。作者认为,“回到原始儒学”是清代的“主义”。就清代思潮实际达到的思想水乎来看,应把清代思潮称为反传统的批判思潮,即对宋明清儒学的反动。并把清代前半期学术的思想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清初广若大袤的思想,二是宋明新儒学形式上的继续存在,三是乾嘉考据学:四是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复兴的今文经学。这四部分都体现了对宋明新儒学的反动,只不过各自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作者认为,清代考据学是乾嘉学者以校理典籍、恢复传统文化为己任,是在当时文化专制主义形势下而又坚持学术的经世致用性所选择的唯一理想途径。关于清代哲学发展的内在精神,本书以为,它主要表现在方法论的重建上(相对于宋新儒学)。作者认为清代哲学有以下特征:一是重怀疑反武断,二是重批判反继承;三是重独立反盲从;四是重经学反儒学,五是以经学批儒学;六是以历史学配经学;七是重济事反玄谈;八是重朴实反空疏。这足以代表清代哲学主要成就的,不是乾嘉朴学思想,而是清代诸大家的哲学。

请代哲学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领域,但真正对清代哲学及其发展历程的研究文论并不多见。本书对清初以来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罗宏广,记叙详密,值得一读。

出版信息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66万字,责任编辑:丁怀超、王世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