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嘴堆立于1990年1月份。属于周至汉历史遗址,因形状酷似凤嘴,被人们称“凤嘴堌堆”。凤嘴堌堆是一处春秋时期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从堌堆断崖上观察,堌堆上部均为黄褐土。在1979年,凤嘴堌堆被当时的菏泽市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文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该土台属周至汉历史遗址,因早年的形状酷似凤嘴,人称“凤嘴堌堆”。在堌堆的西南侧,有一座石碑,上写“凤嘴堌堆遗址”,立于1990年1月份。

在堌堆的东南方,有明朝正德年间的“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石碑一座,碑文记载:以凤嘴堌堆为主轴,形成的教场用地有300亩。

据了解,早在1979年,凤嘴堌堆被当时的菏泽市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公元875年至884年的近10年时间里,黄巢在领导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中,曾经有五次和“点将台”结缘,这是市社科联秘书长、曹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荣海生,研究黄巢起义十余年得出的结论。

黄巢,曹州冤句(今菏泽西南)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少有诗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公元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市(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黄巢在冤句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黄巢揭竿起兵后,首先攻破的就是曹州,然后往北发展。据荣海生考证推测,这是黄巢第一次与“点将台”结缘。

黄巢起义军与王仙芝起义军会合后,协同作战,进攻沂州(今临沂市),但被唐军大败,起义军四处逃散。据《曹州府志》记载,公元876年夏,濮州(今鄄城县)发生地震,社会一片大乱,灾民怨声载道。此时,王仙芝、黄巢等人号召十几万受灾百姓一路西行,十多个县、州、府被攻破。这也是黄巢第二次与“点将台”结缘。

公元877年,黄巢第三次与“点将台”结缘。876年年底,起义军一路征战到蕲州镇(今湖北蕲春东北地区),蕲州刺史王仙芝进行诱降,王仙芝动摇,欲受唐官职。黄巢大怒,后两人分兵作战。而黄巢带领起义军一路北上,欲转战曹州。不料,途中遭遇拦截,黄巢转而攻破东平府(今泰安东平)、沂州,结果又遭遇唐军镇压。黄巢转而又打算攻打洛阳市,也因而再一次路过曹州。

877年,王仙芝攻打宋州(今商丘市)久攻不克,黄巢率军增援,不料也被唐军大兵围困,黄巢、王仙芝再次兵败。王仙芝逃往湖北境内,黄巢则在此后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相呼应,攻下饶、信等州,进入福州市(今属福建省),后攻克广州市,又分兵西取桂林市(广西桂林),控制岭南。由于岭南气候湿热,黄巢军多患瘴疫,诸将“劝请北归,以图大利”。考虑士气低落,黄巢遂决意北还。

公元880年,黄巢第四次与“点将台”结缘。

黄巢第五次与“点将台”结缘是在公元884年。黄巢称帝以后,并未派大军追击李儇,让唐军有了喘息机会。唐僖宗集结军队反扑后,黄巢因为内外交困,连连败退,于曹州散兵。

黄巢是否曾登台点将

“黄巢一生有五次与‘点将台’结缘的机会,但究竟是否登上‘点将台’点将,有关历史资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荣海生告诉记者,“但是我们知道,古人每次出战前,都有登台点将的惯例,所以黄巢点将的事实肯定存在。另外,‘点将台’非常高大,周边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非常适合练兵点将,因此黄巢曾在此点将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潘建荣,对此持另外一种看法。他认为“黄巢点将台”只是一个传说,历史上并不真实存在。因为,菏泽最晚的两部地方志《菏泽县志》和《菏泽县乡土志》中都没有关于“黄巢点将台”的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菏泽县志》修订本中,才根据民间传说,记录下黄巢点将台的有关情况。

黄巢是否登上“点将台”点将,在今天,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采访中,大家一致认为,即使这儿就像明代碑文记载的只是凤嘴堌堆,也很具有保护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