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男,194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中国海军少将,国防大学教授,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地勤机械师、援外军事专家、护卫舰副舰长、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外事处长、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上海海事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家安全战略、国际战略、军事战略。

1968年2月,杨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0年至1994年年底,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工作,先后任外事参谋、外事处长。1995年至2000年,杨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2000年,他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2003年,杨毅率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代表团第一次去美国进行战略对话。

杨毅经常参与中央和国家机关高层重大政策咨询会议,代表中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先后出访过50多个国家,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被认为是中国海军鹰派代表之一。

个人经历

早期经历

1949年9月,杨毅出生于天津市。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留学,先后又在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法国政治大学等学校进修学习。

职业经历

1968年2月,杨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地勤机械师、护卫舰副舰长、中国援外军事专家、海军司令部外事处处长、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

1980年至1994年年底,杨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工作,先后任外事参谋、外事处长。

1995年至2000年,杨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2000年,他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2003年,杨毅率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代表团第一次去美国进行战略对话。在陈水扁已经背离了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时的承诺,表现出更强烈的“台独”倾向,鼓吹“一边一国”“公投”“制宪”的政治背景下,杨毅代表中国立场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和决心非常非常大,美国不要低估,也不要有侥幸心理。”

2007年,在陈水扁要搞“入联公投”的政治背景下,杨毅与团队再次到美国进行战略对话,此次对话也是双方互相摸底。美国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高级主任韦德宁表示如果台湾通过了‘入联公投’,美国会发表一个谴责声明。对此,杨毅称:“如果这个谴责声明能表明美国不承认这种公投结果,或者还能产生其他的效应,那中美皆大欢喜;如果起不到一点作用,那中国的导弹会飞向台北市。”同年6月13日,针对一些国家的有关部门,特别是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中国在考虑使用核武器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言论,杨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的军事力量作为一种战略防御力量,要能够遏制任何对手,使他们不敢轻易对中国进行军事讹诈和军事侵略。中国的军事力量是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进行反击。战略上后发制人,决不主动打第一枪。”

2009年4月21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在青岛市举行,杨毅在接受中国新闻社访问时表示,“把这次庆祝活动定位为“和谐海洋”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既符合中国政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也体现了中国海军对自己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目标中的决心与信心。”

2011年8月1日,杨毅做客中国新闻网视频访谈室,他在谈及中国国防和军队发展时表示,纵向相比进步巨大,横向相比差距不小。在武器装备上,相当大一部分已经达到国际上先进水平,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起来差距较大;从人员素质来讲,较大的弱点在于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

2013年12月18日,新华网第四届“纵论天下”2013国际问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杨毅就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布局新思路、中国如何应对亚太局势走向、全球热点问题与经济形势等议题在研讨会上发言,他称,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点,但是这些分歧点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不容低估,其中两国的安全关系又是分歧中的最危险和难于管控的。近年来,中美两国安全关系,特别是两军关系始终是两国关系中的软肋。处理好这个中美两国关系的“软肋”,还可以变负能量为正能量,在高度重视管控中美两国军事关系“负能量”因素的同时,需要着重努力做好把这种“负能量”变成“正能量”的转化工作。

2015年1月27日,杨毅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关于中国打破惯例在抗战胜利日举行阅兵仪式的目的,他称“中国过去十年一次的阅兵,在大国里相比而言是比较少的。这次正好是反法西斯主义战争胜利70周年,但它会不会成为一个惯例现在还不太好说。将来阅兵的周期缩短,增加阅兵次数,可能会成为一个新常态。”同年12月13日,杨毅出席《环球时报》2016年年会,他在关于“敌对势力在多大范围内存在”的议题讨论中表示没有硝烟的战场是存在的,间谍、策反、收买情报和培养代理人等仍然是敌对势力常用的手段,他指出:“现在穿军装拿刀的敌人已经不敢来了,但穿西装的敌人有不少。”

2016年7月1日,杨毅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目为《对南海仲裁做好“复合型防守反击”》的文章。在文章中,他称要“通过一件事、一次争端、一次过招,来为相关国家立规矩,让它们不敢轻易侵犯我们的战略底线。要让一些人知道,挑战中国的利益是要付出代价的。”他还认为,中国硬实力建设,特别是军事力量建设方面要低调加速,必要时要果断展示力量与决心。在他看来,在世界舞台上,实力是赢得尊重的基础。

2022年12月17日,在以“二十大之后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环球时报2023年会中,关于“中美共处:新模式要磨合多久?”的议题,杨毅称“脱钩”的实质就是美国用丛林法则削弱对方、强大自己,但它不能阻挡中国的发展,也不能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不能阻挡中国不断缩小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

人物作品

出版书籍

科研项目

参考资料:

人物活动

2011年12月2日,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山东大学政管学院承办的“稷下学宫风” 研究生学术讲坛第67期(总第297期)在政管学院报告厅举办,杨毅担任嘉宾,作了题为“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及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的学术报告。

人物观点

军事战略

2009年8月,在媒体记者提出的关于中国的陆权和海权相关的国家军事战略选择问题上,杨毅回应称中国的海权和陆权都应该服从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的军事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变化而调整的,以反对侵略、维护国家安全为中心,陆海均衡发展。

中美关系

2021年12月11日,在以“世界寻找转机 中国破浪前行”为主题的2022环球时报年会上,杨毅在“中美关系 下一个冲突点与缓和点在哪”的议题讨论中表示这个问题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从宏观层面来讲,中美关系的冲突点就是大国崛起的矛盾,而缓和点就是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不得不合作。从微观层面来看,中美两国在许多领域都存在冲突点,尤其是安全方面。他按照中美两国冲突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的顺序,做出以下排序:首先是台湾海峡,第二是南海问题,第三是东海问题。他认为,台湾问题日益激化,中美两国都在为此进行准备,既有方案的准备,也有力量的准备,这是最危险的冲突点。而中美两国在涉及共同利益的全球与地区方面在气候变化,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等方面的合作、中美经贸往来、军事安全危机管控方面的合作都是在微观层面的缓和点。

人物评价

杨毅少将经常参与中央和国家机关高层重大政策咨询会议,代表国家与军队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先后出访过50多个国家,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环球时报评)

在外交领域,军人与外交官有着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与行事风格。但当一个人必须身兼两职时,如何完美驾驭两种身份、在与世界最强的军事力量交往时增信释疑,可谓高超的艺术。杨毅,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军人外交官。(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评)

杨毅将军的讲授内容详实,资料丰富,结合国内外不同的角度并穿插着他的真实工作经历。(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评)

参考资料

杨毅简历(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2024-10-11

杨毅: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手机环球网.2024-10-11

环球时报年会嘉宾: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杨毅.新浪网.2024-01-16

重建新世纪中国海洋战略——专访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杨毅少将.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10-11

杨毅: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环球网国内.2024-10-12

杨毅:莫让军事交流成为中美关系的“抵押品” | 40年40人.搜狐网.2024-10-11

环球时报年会嘉宾: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杨毅.新浪网.2024-10-11

海军少将杨毅强调中国决不搞先发制人打击.北方网.2024-10-12

海军少将评多国海军活动:推动和谐而非显示力量.中国新闻网.2024-10-12

解放军少将谈中国军队:纵向进步巨大 横向差距不小.中国新闻网.2024-10-12

少将:更多美军舰机部署中国周边是残酷现实.环球网.2024-10-12

海军少将杨毅:将来阅兵周期缩短次数增加,可能会成新常态.澎湃新闻.2024-10-12

海军少将:穿军装的敌人不敢来了 穿西装敌人有不少.闽南网.2024-10-12

军方少将:中国不怕与美国南海过硬招|界面新闻 · JMedia.界面新闻.2024-10-12

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环球时报年会,专家谈美国对华“脱钩”政策.百家号.2024-10-12

全球战略稳定论.豆瓣读书.2024-10-12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构想.豆瓣读书.2024-10-12

国家安全战略理论.豆瓣读书.2024-10-12

国防大学杨毅将军谈国际热点问题及其对我国国家安全影响.pspa.sdu.edu.cn.2024-10-11

杨毅少将《环球时报》年会发言:中美最危险的冲突点在台海.腾讯网.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