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沙虫(安宁参、土海参),狭义定义为广翅目巨齿蛉属和部分大型齿蛉属幼虫和一些体型较大的齿蛉属幼虫。,广义定义为“广翅目齿蛉科昆虫幼虫的俗称”,属于动物界昆虫纲广翅目齿蛉科。
爬沙虫的体色呈深褐色,总长约在7-10厘米左右。其头部扁平,嘴部具备一对大钳子,身体呈分段状,腹部呈黄褐色,身上长有细长的足,足上带有绒毛,尾部则带有刺状结构。
随着人们饮食的多样化和野外数量的急剧减少,爬沙虫正成为日益走俏的珍馐美味和妙药良方,它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昆虫,食用具有滋补的作用,药用则具有解毒祛湿的作用,其商业价值和科研价值也引起了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定义
爬沙虫是大部分地区的称呼,在四川攀西地区也将其称为“安宁土人参”“虫参”,民间也有叫“爬爬虫”、“夹夹虫”、“水蜈蚣”或“黑地牛”。从科学上来说,这些五花八门的地方俗称,都指的是广翅目齿蛉科的幼虫。
关于"爬沙虫"的定义存在一些不一致。多数文献将其描述为“广翅目齿蛉科昆虫幼虫的俗称”,有的称之为"巨齿蛉幼虫","齿蛉科星齿蛉属幼虫"或"广翅目鱼蛉"。还有一些文献将爬沙虫定义为"中华大岭蛾",它属于鳞翅目。可以确定的是,"爬沙虫"是广翅目中某一类昆虫幼虫的俗称,而不是其他目的昆虫,也不是某一特定种昆虫的别名。
目前市场上的"爬沙虫"几乎都是巨齿蛉属幼虫(尤其是东方巨齿蛉最为常见),偶尔也包括一些大型齿蛉属的幼虫(如普通齿蛉、麦克齿蛉等)。龚子端等对攀西地区的爬沙虫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昆虫属于巨齿蛉属(Acanthacorydalis)。
贺廷超等首次证实凉山地区药用的安宁参是昆虫东方巨齿蛉和普通齿蛉的幼虫。因此,狭义上,可以将"爬沙虫"定义为"广翅目巨齿蛉属和部分大型齿蛉属幼虫的俗称",而广义上,可以将其定义为"广翅目齿蛉科昆虫幼虫的俗称"。
形态特征
爬沙虫的体长大致为二至三英寸,粗壮如中指,身体呈肩宽头硬的形状, 头部呈扁平状,嘴部呈古戟状,嘴巴区域装备了一对锋利的夹子,两侧分别生有两只夹持状的辅助牙,用于捕食或自卫。同时,多数文献记录其有几 十只脚,像蜈蚣一样,喜欢像“穿山甲一样蜷缩着身体”。
分布栖息
爬沙虫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广西、福建、湖南等地。
生活习性
爬沙虫幼虫喜欢在山溪、大河等水质较好的水域中生活,它有咀嚼式口器,以藻类、植物和其他昆虫为食,偏爱无污染的水质环境,生态适应性较弱,可以作为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昆虫。
爬沙虫成虫栖息在河边或沟边的鹅卵石下,或者藏身在带有泥沙的石头下。成虫表现出趋光性,常常聚集在灯下。这是一种水陆两栖的昆虫,它们通常在白天休息,夜晚活跃并寻找食物。它们具备强大的捕食能力,主要以河边的小昆虫和藻类为食。爬沙虫在离开石头或遇到危险时会紧缩成一团,然后顺水逃走。
生长繁殖
爬沙虫的踪迹爬沙虫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除幼虫期生活在水中,卵、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陆地上。在冬末春初,河中开始出现大量幼虫,而到了盛夏,幼虫老熟后会离开水面,在水边潮土或者石头下,造蛹室化蛹,而后蜕变为成虫飞离。然后,当秋天来临时,雌性成虫会回到河边产卵,继续新一轮的繁殖。
爬沙虫除了自然繁殖之外,也可以进行人工养殖。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遮虫网、提供觅食和栖息环境的设备,以及增氧机器等。种苗的选取需要从自然环境采集虫源,然后通过选择和驯化作为种群的起始来源。通常,每平方米养殖区域的放养密度为50-100只,水位需要维持在40-60厘米之间,水温则需要保持在20℃以上。养殖过程中,需要提供河虾、黄粉虫和鱼饵作为食物,每天傍晚需在养殖池的周边定点投喂饵料。此外,需要定期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并更换养殖池中的水。
主要价值
在西南地区,民间沿河生活的民众对爬沙虫的利用较多,以药食两用为主,单纯作为药用的较少。
食用价值
爬沙虫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肉肥为美,在饥荒的年代,是一种很好的蛋白质补充食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珍贵食疗滋补品,爬沙虫与人参、鹿茸等同样享有盛誉,是一种没受到污染、绿色天然的的环保生物食品。爬沙虫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是昂贵食材。
药用价值
爬沙虫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多种药用成分,因此也被视为传统少数民族医学中的重要补药。它的干燥或新鲜幼虫入药,具有滋阴补肾和解毒祛湿的功效,对于肾虚阳、小儿尿失禁、老人体虚夜尿、畏寒怕冷和跌打损伤尤为适合。可研末内服,1.5~5 克(或3~20 只);可外用,捣或研末撒。日本民间曾使用爬沙虫的幼虫作为“孙太郎”虫入药,主治小儿疳积。
爬沙虫具有激发雄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此外,它还表现出平喘、镇静、催眠和抗癌的效果。爬沙虫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预防药物引起的肾损伤,并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它还在乙肝治疗中显示出潜力,可以终止肝纤维化,逆转早期肝硬化。爬沙虫的药性为甘温,归肾和肺经。它有平肝息风、解热镇惊、祛淤散结、拔毒消肿、通便和抗疟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阳痿、小儿尿失禁、夜尿频、畏寒肢冷、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疾病。
美食与加工
爬沙虫传统的吃法是虫子清洗干净后,将其置于沸水中煮沸6到7分钟,接着剥去坚硬的外壳。这之后,你可以选择将其用油煎、蒸蛋、做成丸子或者煮熟,也可以事先煮至熟透再去皮,最后可根据口味添加盐和葱进行调味。这样处理后,虫子会呈现出肥美和浓郁的风味。还可以去掉内脏后泡酒来吃。有的村庄的人们还会把疣吻沙蚕腌成酢,记得是将爬沙虫在涨水里焯过,洗净晾干,拌上盐,拌上细玉蜀黍面,在土罐里一层层压实,封口腌起来,类似于腌鱼酢的方法。现在由爬沙虫制作的美食有清蒸爬沙虫、百合爆宁参、西湖宁参羹、干锅爬沙虫等。
相关研究
有研究表明,爬沙虫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药用成分,粗蛋白含量 56 56%,氨基酸总量 5331%,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 19.51%,占氨基酸总量 36.60%。刘海波等人采用UHPLC-Q-TOF-MS/MS技术,对川滇特产爬沙虫的不同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部位的成分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爬沙虫的不同部位含有25种不同的成分,其中包括9种氨基酸类成分、6种有机酸类成分、5种核类成分以及其他5种成分。杨冬梅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经过研究爬沙虫提取物对果蝇繁殖力和寿命的影响后,他们确认了这种提取物可以增加果蝇的繁殖能力,同时延长雌性果蝇的寿命。并探讨了爬沙虫提取液对小鼠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的影响,表明爬沙虫提取液可促进小鼠的繁殖性能。
资源保护
现状
十多年前,自然界爬沙虫的资源量巨大,甚至在稻田里都会捉到,但由于环境污染和滥捕等原因,近些年数量急剧下降,很多地区的爬沙虫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近几年,爬沙虫的价格从几年前的每条1元钱以内猛涨到现在的每条3~5元甚至十几元,涨幅为5~20倍,其原因除了人力成本增加以外,野外数量急剧减少导致的供远小于求是主要原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野生爬沙虫数量骤减和该产业对人工繁育爬沙虫技术的迫切需求:爬沙虫数量的锐减从一个数字可以窥见一斑:笔者于2009年调查的一个收购商1个月收购了近30万条爬沙虫,但到了2012年和2013年,每年均只收购了几万条甚至不到1万条爬沙虫:2013年底,全国出现“爬沙虫荒”,就连爬沙虫的盛产地攀枝花等地区的爬沙虫数量也急剧下降,说明供给远低于需求。
人类修建水电站、开采砂石造成栖息地范围缩小、不规范使用化学农药及水域周边的植被破坏等,导致爬沙虫不能正常栖息和产卵。有研究曾测试过:在1立方米洁净的水中滴入约0.5ml的稀盐酸,会导致水中的爬沙虫会变得反应迟钝,行动受到影响;当水中盐酸含量达到0.8ml时,爬沙虫停止进食,直至死亡。带有污染物的雨水进入到城市水域中,改变了现有的水域的酸碱度,爬沙虫因无法适应而死亡。
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的进程越来越快,适宜它们生存的栖息地范围越来越小,呈现出孤岛状分布的水域,由于爬沙虫成虫的飞行能力较弱,无法在不同的栖息地交流,导致栖息地种群内部的近亲繁殖,种群消减不可避免。
保护
爬沙虫的生存现状警示我们人类对生态保护行动迫在眉睫,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河流等水域、水域周边的植被进行科学系统的保护,另一方面为了减缓市场对这种药食两用的优秀昆虫种类的狂热需求,需要攻克人工养殖的难关,生产出人工养殖的种群满足市场需求,这种方法优点在于:既可以不打扰野生种群的正常生活,又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通过人工养殖可以有效把控产出虫体的质量,产出的虫体比起直接取食野生种群更安全、更高效,为人类餐桌和健康添一抹亮色,同时也为野生种群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群众对爬沙虫知识的匮乏和对这种资源昆虫的粗浅认识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漠视和对爬沙虫的滥捕,导致爬沙虫资源急剧下降,在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发利用就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了,因此,为了保护这种宝贵的物种资源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政府和民间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爬沙虫的生活环境,科学有度地捕捉开发爬沙虫,这样才能可持续地利用这种资源。
参考资料
低调的世界之最.澎湃新闻.2023-12-26
[每日农经]爬沙虫诱惑(20150911).央视网.2023-12-26
中国爬沙虫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物种问题.豆丁网.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