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洞房
闹洞房,又称“闹新房”“吵房”,是一种中国民间习俗,通常指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新人的洞房里进行各种嬉闹活动。
闹洞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当时“掠夺婚”盛行,北方的马背民族大都到其他部人“蒙头捆手”地抢上马带回落“抢婚”,新娘被新郎带去自己家。闹洞房的习俗在汉代流行起来,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考证,汉时已有和近世类似闹新房的行为;仲长统在《昌言》中更称这种嫁娶之会为“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足见闹房从出现起就被视为陋俗恶习。
闹洞房有闹新郎、闹新娘等比较常见的形式。《礼记·曾子问》文献记载,从先秦时候就有闹新郎的习俗,这个习俗通常在新婚之夜举行,亲朋好友们会想出各种有趣甚至有些恶作剧的方式来考验新郎,以此增加婚礼的欢乐气氛。最早时候的闹新娘仅限于亲属围观新妇或者对之询问,例如,南齐时河东王娶名臣柳世隆的女儿,萧赜萧赜居然特地带着群臣去围观新娘。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闹洞房活动,如鄂温克族用通宵歌舞来祝贺新婚;仫佬族的新婚之夜,一对新人要在亲友和男女青年的陪同下,齐集房内唱歌。
对于闹洞房的习俗自古以来的批评之声就较多,有些地方的闹洞房习俗包括对新郎或新娘进行身体上的侵害,侵犯了新人的人身权利,造成身心伤害。在某些情况下,闹洞房可能涉及猥亵,例如对新娘进行不适当的触摸或者言语上的侮辱,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的尊严,还可能构成犯罪。
历史沿革
最早起源
“闹洞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当时“掠夺婚”盛行,北方的马背民族大都到其他部人“蒙头捆手”地抢上马带回落“抢婚”,新娘被新郎带去自己家。作为答谢,婚宴当晚便有了“闹洞房”取悦宾客的风俗。
“洞房”一词出现于何时?据考证始见于黄帝时期。当时人们住山洞以洞为房———洞房。到南北朝庾信作《咏舞诗》:“洞房花烛明舞余双燕飞”。其后洞房专指结婚之处并解释:洞深邃曲径通幽;洞房就指“深邃的内室”本身体现着隐密性。清代《道光七年·赵城县志》载:“至若婚之夕戚友强婿与妇传杯谓之洞房甚或喧以鼓吹杂以号呶。”现在我们仍将婚礼喜庆活动称为闹洞房。
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婚礼淳朴、肃穆。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
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蒙上世俗的喜庆色彩。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考证:“而为之太子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杨氏引汉末仲长统《昌言》的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
葛洪的《抱朴子》云:“世俗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言。”《酉阳杂俎·礼异》云:“近世娶妇之家,弄新妇。”弄新妇,就是闹洞房。三国时期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少年时候就曾参与过一次闹洞房的恶作剧。据《太平广记》卷190号《小说》云:“魏武少时,曾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至!庐中人皆出观,帝乃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动。帝复大叫:偷儿今在此!绍惶迫自掷出,俱免。”由此看来,闹洞房的习俗,早在汉代就已十分流行。
形式
“闹新娘、闹公公、闹洞房”这种闹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全国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盐城市也不例外,就盐城地方而言,万历年间的第一部盐城县志中也有线索可寻。“过去婚礼闹新娘往往是娘家提出来的。”何玲珑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新郎男方的父亲是一家之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娘家人怕女儿嫁过去以后,对抗不了这种权威,所以借闹新娘、闹公公的这种形式来打掉这种权威,与男方的亲朋好友熟悉、热闹一下,以此让嫁过去的女儿快速地融入这个家族。闹新娘过去是闹新房,是旧时盐城境内婚俗,当地有“洞房三日无大小”和“闹发”之说,谓之“闹发,闹发,不闹不发”。他说,老盐城人之所以如此强调闹新房,其一,不闹不安宁,大闹一番则可以将好色鬼吓跑;其二,不闹不恩爱,过去小夫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相互比较生疏,闹一闹打破僵局;其三,不闹不热闹。
唐朝,与“弄女婿”同时存在的还有“弄新妇”风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娶妇之家弄新妇”条,新妇被迎至夫家之后,男家亲友照例对新妇进行的一番类似新婿至女家时的戏弄。考“弄新妇”之俗,早在汉晋间就已开始,葛洪《抱朴子·疾谬篇》中具体叙述:“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不可忍论。或蹙以楚挞,或系足倒悬……致使首伤于流血,足委折支体者,可叹者也。”所记是汉族的婚姻陋习,它与北魏鲜卑婚礼中“弄女婿”之俗恰恰相反,而在唐朝婚礼中,二者兼而有之。除了闹新郎,自然也有闹新娘。最早时候的闹新娘仅限于亲属围观新妇或者对之询问。例如,南齐时河东王娶名臣柳世隆的女儿,萧赜萧赜居然特地带着群臣去围观新娘。《清俗纪闻》也记载:“(合卺之后)此时,亦有母亲及亲戚中妇女姐妹等皆来房中谈话、饮酒之事。新娘不答话,诸事均由傍娘、养娘等代答。”不过围观已经算是非常轻的闹新娘了,东晋人葛洪的《抱朴子外篇》中提及:“俗见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不可忍论。
如果说这两种风俗所不同的是,“弄女婿”只是杖打和调笑,唐朝增加了对男方才学的考察和盘答对歌等娱乐,有如《下女夫词》,性的色彩并不浓厚:而“弄新妇”则伴随有性色彩的色情内容以为娱乐。葛洪所言“问以丑言,责以慢对”,所谓“丑言”“慢对”都是有关性爱内容的话语,在众人围观中有问有答。宋人《鸡肋编》记江、浙-带闹房习俗,男子趁机抚摸新娘。“如民家女子,不用大盖,放人纵观处子则坐于榻上,再适者坐于榻前。其观者若称欢美好,虽男子怜抚之,亦喜之而不以为非也。”@新娘任人抚摸,完全突破了男女大防的防线。又“燕地殊俗”条:“民间化以为俗。太子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颇稍止,然终未改。方南北通好,每燕席亦用娼妓,闻半皆良家。”这里燕地概指现在的河北省,这里的性观念更与礼教大异,如用妻子侍宿来待客,良家妇女充当。新婚之夜,男女混杂无别,不以为耻。《游仙窟》作者张正是河北人氏,家乡的婚俗或民俗对他的观念和行为肯定有影响。
原因
“越闹越发”——祈求家族兴旺发达
“闹发,闹发,越闹越发”,而这句俗语所体现的是人们对闹洞房寄予的希望,人们把“闹房”与家族命运联系起来,用“闹”的方式祈求家庭兴旺发达。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中提到“生殖崇拜是人类早期遍及世界的历史现象,繁衍后代本来就是婚姻的重要”。⑤希望新娘早添贵子,家族繁荣兴旺,这是结婚人家最大的心愿。这个主题在闹房活动中借助巫术的方式反复出现,如中原地区流行的“撒帐”就是较为典型的表达生育愿望的巫术活动。
“人不闹鬼闹”——袪凶避邪
“人不闹鬼闹”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语,它表达了人们对新娘身上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邪气”)的担心并希望通过闹房仪式来驱除新娘身上的危险因素以维护家庭平安的愿望。传统中国人普遍认为只要许多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袪避凶邪,魔鬼害怕人多,害怕吵闹,热闹的气氛说明“人气盛”,人气盛则可以吓退鬼怪。
“雅”“俗”文化互补
我们社会有两个文化传统:一是“雅文化”传统,一是“俗文化”传统。“雅文化”传统很大程度是一些圣者贤人提出的,反映社会理想的文化;而“俗文化”传统则是在乡野社会流行的人们普遍易接受的文化。“闹洞房”是一种民俗,当然属于后者。“闹洞房”是一种采用近乎暴力的方式促成妇女履行和转换角色的仪式,它实际上是借助众人的力量促使女性角色的转换,这就允许有短暂的混乱,只有通过这短时间的角色混乱才能实现长时间的角色秩序,表面上看来闹洞房仪式上的角色混乱状态与儒家思想倡导的理想秩序相矛盾,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俗文化”传统使人们的实际生活接近了“雅文化”传统提出的理想秩序。
性教育功能的隐喻
“雅文化”传统极力贬斥人的性欲望,把性视为龌龊下流,强迫人们的行为升华。主流文化对性的极端排斥无法使人通过正常方式获得性教育,充满性意象的“闹洞房”活动自然成了性教育的一种手段。人类要生生不息,就要繁衍后代,繁衍后代又必须对性知识有所了解。
闹房中的种种充满了性意象的“节目”,使新婚夫妇获得了性生活方面的知识。“闹洞房”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文化习俗,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国民的文化心理、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密不可分。从这一独特的文化习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另一面,那是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塑造的另一结合体。
主要分类
各民族形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带苗家:闹房时那些调皮的小伙子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逗新娘笑。无论如何滑稽,令人捧腹,新娘都必须忍住笑,如果笑出声来,人们背后要说新娘结婚前没有少女的羞怯。
东乡族:新婚之夜闹洞房时的“打枕头”是婚礼中的一大趣事。所有的女眷在炕上紧紧护围着躲在炕角的新娘,闹房的男青年们手持准备好的枕头,随着唱,千方百计寻找空隙,将手中的枕头砸向新娘,女人们防备甚严,将砸过来的枕头摔过去,直至男人们冲上炕沿,女的齐力推下,哄笑喧闹。新娘一旦被打中,女眷们无奈之余,让新娘拂去蒙面的彩巾,在炕上给众人亮相,同时打开箱子,出示嫁妆。至此双方一哄而散,礼毕。
白族:在这热闹拥挤之时,有很多只手会暗暗地从四面八方伸来,在新娘身上、手上、腿上掐,掐得她疼痛不堪,但又不能喊叫。[2](P255)闹洞房时,新郎会趁机溜出去,只剩下新娘一人和闹客们周旋,新娘还必须与闹房的人对诗,如果有人说:“一去二三里”,新娘必须接着说:“我在娘家就想你”,闹房的人又说:“如今来到我的家”,新娘说:“一张床,两人睡……”。众人听着,不时起哄发笑,这样常常一直闹个通宵。
汉族:闹房时,多由男方邻里小伙参加,闹房内容多是出一些令新郎新娘难为情的题目,让新郎新娘做,戏谑一对新人。如让一对新人同啃一个用红线拴起的苹果公司。让新郎张嘴伸舌去舔含在新娘嘴唇上的瓜子等。有的地方闹房时还唱着不堪入耳的闹房歌。
旧时宁乡市的婚嫁习俗,在新婚后三晚,附近客人常来玩乐,谓之“闹房”。形式有请戏班唱小戏;或令新人当众吃一颗喜糖;或令新郎抱新娘取花,并为之戴上;或令新郎父或兄以锅底抹脸,披上蓑衣,演“烧火”,大出其丑,以警诫其不可与媳妇(弟妇)有不正当关系。旧时湘潭地区也有闹洞房审烧火案的习俗。
鄂温克族用通宵歌舞来祝贺新婚,老人用歌声告诫新婚夫妇:“为了祝福新婚夫妇永远幸福,在今天的舞会上都要服从我。新郎新娘要记住:劳动要流汗,对鳏寡孤独要扶持,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要关怀,生活中要和人们团结一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的苗族,到了晚上,新婚夫妇都请出各自的歌手“闹夜”,一般由男方的歌手起歌,女方答歌,你唱我和,歌声不绝。内容一般从客套开始,接着对唱,盘歌,最后是祝福歌。歌手们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以及真挚情感的流露,增添了喜庆热烈的气氛。新婚夫妇在新婚之夜要陪客人到天亮。
仫佬族的新婚之夜,一对新人要在亲友和男女青年的陪同下,齐集房内唱歌。歌手对唱“古条”,诉说着仫佬族的历史,教育下一代不忘自己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奋斗历程,激励新婚夫妇为了民族的未来共同前进。古族闹房习俗:贺客、亲友与新人团团围坐,喝奶酒,吃羊肉;吃喝一阵后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开始,人们或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往往延至次日凌晨,才欢尽告散。
门巴族婚礼仪式结束后,继之以新郎新娘与宾客歌舞饮洒,通宵达旦,尽欢而散。云南洱海东岸的白族,结婚时,有入洞房抢枕头的习俗。新娘被迎至新郎家门时,新郎和新娘便争先恐后地跑进洞房去抢枕头。俗以为谁抢着了枕头坐在床沿上,将来就会成为这个家庭的当家人。
永宁纳西族,也有抢入洞房的习俗。先入者即意味着能够挟制对方。鄂西土家庭新婚夫妇拜堂后,新娘新郎直奔洞房,抢坐于婚床上。男左女右,不得超过中界。有时新娘坐于中界线上,新郎便尽力将其挤至界外,在双方相争难解难分时,新郎突然揭下新娘的盖头巾,新娘这才嫣然一笑,即告夺床结束。歌舞是民众表达内心感受,抒发主观情感的最直接方式。在各民族“闹洞房”习俗中,载歌载舞是最常见的形式,不过有的民族以单纯的歌舞形式闹洞房,而有的民族则在仪式的过程中伴随着歌舞。
不同地区的习俗
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平原,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闹洞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者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中国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洞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台湾地区闹新房主要是年轻人给新娘新郎出难题,或叫他们猜谜语,或叫他们对某些事件表态等。不论闹房者提出的问题多无理,新郎新娘也不能生气。对有些问题你越是不讲,闹房者越要闹开心。为了摆脱困境,新郎新娘开始了有意义的合作,直到闹房者满意为止。
文化内涵
社会功能的隐喻
在具有“人伦中心”取向的传统中国,结婚从来就不仅仅是结婚者自己的事,而是家庭,家族及至社会的事。许多婚俗是出于对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考虑而设,也就是说,中国许多婚俗的产生和延续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在于它所引发的的社会功能,“闹洞房”习俗自然也不例外。
巫术功能的隐喻
巫术是人们借用某种超自然力量试图影响驾驭自然和人事的行为。巫术活动试图用人为的力量来干涉超自然力量以使其为人服务,实现在一般情况下无法实现的愿望。“闹洞房”之俗就有许多巫术色彩,这些活动有的看上去荒诞可笑,但它们在心理和精神上满足着人们的某种需求,也就是说“闹洞房”习俗存在某种巫术行为。
闹洞房功能
祝福功能:婚礼是重要的人生仪礼,从此男女告别了少年阶段,步入独立、成熟、肩负责任的新的人生旅程。在这种角色转换即将完成的时刻,亲人朋友通过各种方式真诚地表达祝愿。有的通过歌声,如仫佬族、拉祜族等;有的通过游戏,如东乡族闹洞房的“打枕头”游戏中,大家一起欢唱:“娶亲的日子好日子,打枕头的规矩固有的,头来是贺喜,二来是恭喜。”还有通过仪式来表达祝福的,满族新婚夜,亲友拿黑豆向帐篷(或洞房)内抛去,祝愿新人婚后富富足足,早生贵子。
娱乐功能:在人类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个体都在肉体、精神、心理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折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与天灾人祸的不断侵扰,使民众的精神生活长期处在疲惫压抑的状态。除了在四时节令可以休息放纵一下自我,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婚礼了。尤其是闹洞房,没有繁文缛节,不用端长辈的架子,不用再“立规矩”,一切都无所顾忌,气氛越热闹越好。像土家族闹房3天,3天之内,无论老少都可以来闹洞房。
教育功能:这一功能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利用闹洞房的机会由部族里的老人、巫师或专业歌手对新郎新娘和闹洞房的人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讲述远古时代人类怎样产生,如何传宗接代(如拉祜族),本民族的历史(如仫佬族),对生死、婚配的理解(如怒族),以及对新人创造幸福美满生活的告诫,这种教育是有意识进行的。另外还有一种自发性的教育,即通过见识洞房中的种种语言、行为,对“少不更事”的未婚男女进行婚恋教育乃至性教育。在我们这个对男女之事讳莫如深的国度里,青年男女几乎没有机会学习、了解性知识,以至于将其当作一种淫秽、肮脏的事物,而在闹洞房的时候,却可堂而皇之地将两性最基本也是最隐诲的事情公开化、合理化,使未婚男女在娱乐、庆祝之余获得更多的两性知识。如满族新人合卺时,许多青年男女争坐被边,被中新人的举动大家都可以看见,表面上大家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极大吉祥,实际还有让青年实地见习,免得将来不知人道的用意。
在新人的“福地”乞福禳灾:新人担负着繁育下一代的任务,洞房是他们交合的地方,也是繁育新生命的“风水宝地”,自然会引来很多乞求幸福、躲避灾祸的民众。白族洞房中,人们都争着往新娘的身上掐一把,据说掐她的人,自此沾了喜气,其病自除。警诫功能:在诸多闹房习俗中,还有闹家父或闹家兄的习俗,谓之审“烧火案”,其意在于告诫新郎父兄不可对新娘有非分之想,以免日后做出烧火、扒灰一类的丑事。父子共妻,兄弟共妻是原始群婚的遗风,在某些人的思想观念中仍有遗存,社会制度、乡规舆论不允许,可能就要私下行动,而且不以为耻;同时由于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或逃荒,经常会造成妇女独守空房,也的确存在越轨的条件,因此,这一闹房习俗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警诫作用,维护了民众正常的生活秩序。
影响
正面的影响
负面的影响
8.不良示范:不文明、低俗的闹洞房行为可能会给社会中的年轻人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7.道德失范:这种不良习俗可能会削弱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明准则,影响社会的公序良俗。
8.法律风险:如果闹洞房的行为过于出格,甚至可能触犯法律,引发法律纠纷。
9.低俗游戏:例如强迫新人做出过于亲密或不雅的动作,超出了正常的社交礼仪和道德规范。
10.暴力行为:如推搡、拉扯新人,甚至出现轻微的殴打行为。
11.过度索要财物:以闹洞房为由,向新人索要大量财物。
相关事件
2007年,李某因在伴娘的胸腹部画“老鳖”以强制侮辱妇女罪,被河南省济源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2005年12月,济源市市民闫先生结婚仪式举行完毕后,多人将伴娘刘女士推倒在床上,有人拿东西蒙住刘女士的头部,按住刘女士的四肢并撩开她的上衣,用黑色鞋油和可食用色素洋桃红往刘女士的胸腹部涂抹。其间,李某将一根蓝色圆珠笔笔芯内的原子油吹到刘某的胸腹部。因不堪受辱,刘女士当即向派出所报案。
2013年,16岁山东姑娘小丽因为漂亮,被人请去当伴娘,不想被十几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压床上,扒光了衣服乱摸。小丽回家后一度想不开,犹如一场噩梦,两次自杀未果。小丽家人在得知情况后报案。
2015年1月20日,浙江温岭一场婚礼上现新奇的闹洞房方式,一名男子身着抗战时期日军服饰,装作调戏新娘子。“传统”向来不是低俗的遮羞布,活跃气氛也不能成为恶俗行为的借口。婚礼是庄重且神圣的仪式,祝福也应当是在尊重前提下完成的。社会上的有些陈旧的东西,该变则变。
相关评价
作为活跃婚礼气氛的重头戏,当下彻底禁止“闹洞房”习俗,在讲求热闹气氛的中原地区显然是不合适的,关键还是得靠所有人的自觉。孔子讲:“发乎情而止乎礼”。风俗也应当与时俱进,人人应当明白底线,应当明白对于新婚者的尊重,不应当将自己的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之上,更不应当通过来对他们的戏谑来寻求自己低俗的满足感。“传统”向来不是低俗的遮羞布,活跃气氛也不能成为恶俗行为的借口。婚礼是庄重且神圣的仪式,祝福也应当是在尊重前提下完成的。社会上的有些陈旧的东西,该变则变。(人民网评价)
参考资料
“闹洞房”习俗的由来及其性色彩——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6-13
结婚风俗“闹洞房”的来历.故宫历史网.2024-07-11
说说习俗那些事:恶俗 文明所不耻.中国文明网.2024-07-04
人民网评:改变农村陈规陋习,还需久久为功.人民网.2024-07-04
“闹喜公公闹新娘”在盐城较普遍,民俗专家:陋习应摒弃.澎湃新闻.2024-07-04
各民族闹洞房的讲究 少数民族闹洞房的习俗.天气万年历.2024-06-28
“闹洞房”闹出的悲剧.新浪网.2024-06-22
雍福安:又现奇葩闹洞房,风俗不应低俗化.人民网.202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