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乐毅文》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第一段写自己创作这篇吊文的原因。第二段在哀悼忠良之士、赞扬乐毅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同时,适时地表达了自己对“道德不可常”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这篇散文借古抒情,情深意浓,言辞精湛。

作品原文

吊乐毅文

许纵自燕来,曰:燕之南有墓焉,其志曰“乐生之墓”。馀闻而哀之。其返也,与之文,使吊焉。

大厦之骞兮,风雨萃之。车亡其轴兮,乘者弃之。呜呼夫子兮,不幸类之。尚何为哉?昭不可留兮,道不可常。畏死疾走兮,狂顾徬徨。燕复为齐兮,东海洋洋。嗟夫子之专直兮,不虑後而为防。胡去规而就矩兮,卒陷滞以流亡。惜功美之不就兮,俾愚昧之周章。岂夫子之不能兮,无亦恶是之遑遑。仁夫对赵之款兮,诚不忍其故邦。君子之容与兮,弥亿载而愈光。谅遭时之不然兮,匪谋虑之不长。陈辞以陨涕兮,仰视天之茫茫。苟偷世之谓何兮,言馀心之不臧。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大将。联赵楚韩魏伐齐,攻占七十余城,以功封昌国。齐行反间计,燕惠王遂以骑劫代乐毅。乐毅惧,出奔赵国。齐于是兴兵,大破燕军,尽收失地。

⑵燕: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

⑶骞(qiān):亏损,毁坏。

⑷萃(cuì):汇集,聚合。

⑸亡:失掉。

⑹昭(zhāo):光明。

⑺徬徨(páng huáng):徘徊。

⑻燕复为齐:指燕所攻得的齐城,尽被收去。

⑼俾(bǐ):使。

周章:大显。章,通“彰”。

⑾遑遑(huáng):不安的样子。

⑿悃(kǔn)款:诚恳,忠实。

⒀诚不忍其故邦:指后来燕惠王致书乐毅,以谢其罪,乐毅复返燕国,往来于燕赵之间。

⒁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

⒂匪:通“非”。

⒃跽(jì):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⒄陨:落。

⒅偷世:苟活于世。

⒆臧(zāng):善,好。

白话译文

许纵来自燕地,说:燕南有一座坟墓,坟墓上刻着“乐生之墓”。我听了感到很伤心。在他回燕地的时候,把这篇文章给他,请他前去表示悼念。

大厦崩坏时啊,风雨集中袭击它。车子失掉了主轴啊,就被乘车的人抛弃。唉,先生在姬瑕死后的遭遇啊,不幸的情况同这些相似。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昭王不能长生不死啊,他的治国的方略也不能长久保持。你为避祸只好逃走啊,既惊慌四顾又彷徨犹豫。一度属于燕国的领地又复归于齐国啊,东海依然是无边无际。你只知道以忠贞正直的态度对待君王啊,不知道为自己的未来作好预防。为什么厌弃圆滑而坚持正确主张啊,结果受到阻滞不得不流亡?只感叹您无法成就一番辉煌的功业呀,致使那些愚昧的家伙到处得逞。难道您就不能为自己多作打算啊,无奈厌恶他们奔走钻营?您回答赵王时体现了赤胆忠心,对故国实在是怀着不忍的心肠。您这种依恋故国的感情啊,到了千秋万代更加光彩夺目。实在是所遭遇的时势不好啊,并不是您的谋虑不够深长。我长跪着含泪向您陈词悼念啊,仰望天宇苍茫。像我这样苟且偷生,不知世人将怎样议论啊,大概会说我的心不好。

创作背景

燕国大将乐毅攻占齐国七十余城,为燕立下赫赫战功,惠王却听信谗言,致使乐毅出逃于赵,齐国遂尽收失地。作者有感于乐毅功高而不为王知,遂作此文。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吊文有三层意思。开篇鸣叹乐毅的不幸:“大厦之骞兮,风雨萃之;车亡其轴兮,乘者弃之。呜呼夫子兮,不幸类之。”次层首先述及乐毅畏祸,逃燕去赵,使田单乘势破燕而复齐。名为责备乐毅秉性专直,出逃时未为燕国谋划保全之策,实赞其能破田单离间之计,却功美而不就的高尚品德。继述乐毅拒绝为赵伐燕。赞美了乐毅“诚不忍其故邦”的仁者胸怀。最后再次抒发了对乐毅生不逢时的不幸的感慨,“谅遭时之不然兮,匪谋虑之不长”。悼古实亦自伤。文章以比赋手法为主,叙议相杂,突出“余闻而哀之”的“哀”,哀乐毅,亦借以喻己。作者以自身所历经的失势、遭谗及对从前锐气无藏的追悔,写下“昭不可留兮,道不可常……嗟夫子之专直兮,不虑后而为防”,体察不可不谓深切。“嗟”“胡”“惜”“岂”,这些表示强烈情理倾向的词,连连用在句首,不仅准确地传递了作者的痛惋之情,还使文势显得跌宕起伏。

乐毅在《报惠王书》中有言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柳宗元远边州,与友人通信亦常常自叹罪大难赦,只欲偷息苟容以终其身,意绪极为沉痛。文末“跽陈辞以陨涕兮,仰视天之茫茫。苟偷世之谓何兮,言余心之不臧”,也流露了他的这种沉痛心情。

文章抒情、议论、记叙融为一体,表现了对乐毅不幸的同情以及对其高尚人格的景仰。

名家点评

柳宗元研究学会会长尚永亮柳宗元集》:“《吊乐毅文》表现的,是一种因经历相仿而引为同调的哀悯,一种对身世遭遇的激愤,一种孤直情怀的表白和郁闷情感的宣泄。”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今永济市)人。李适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市(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方得回朝。寻迁为柳州市(广西柳州)刺史,卒于任上。他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领袖人物,并称“韩柳”。诗文创作极为丰富,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善赋,在唐朝赋家中成就突出。著有《柳河东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