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属灌木,多生于中海拔以下,低山地区山坡林缘、沟边、住宅近旁,可入药,也可造纸。
特征描述
灌木,高2-4米;小枝斜上,幼时被毛,成长脱落。叶卵形至斜卵形,长3-7厘米,宽3-4.5厘米,先端渐尖至尾尖,基部近圆形或斜圆形,边缘具三角形锯齿,不裂或3 裂,表面粗糙,背面近无毛;叶柄长约1厘米;托叶小,线状披针形,渐尖,长3-5毫米,宽0.5-1毫米。花雌雄同株;雄花序球形头状,直径8-10毫米,雄花花被4-3裂,裂片三角形,外面被毛,雄蕊4-3,花药椭圆形;雌花序球形,被柔毛,花被管状,顶端齿裂,或近全缘,花柱单生,仅在近中部有小突起。聚花果球形,直径8-10毫米;瘦果扁球形,外果皮壳质,表面具瘤体。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
多生于中海拔以下,低山地区山坡林缘、沟边、住宅近旁。
用途
茎皮为优质造纸及人造棉原料;根、叶入药,清凉解毒,可治跌打损伤。韧皮纤维可以造纸。
药物知识
药材基源:为桑科小构树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枝显着地伸长而呈蔓生,有乳汁。单叶互生;叶柄长 l-2cm;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13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有2-3个乳头状腺体,不裂或2-3深裂,上面绿色,被伏毛或近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细柔毛,边缘有细锯齿;基出脉3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为圆柱状荑花序,长l-1.5cm;雄花花被4裂;雄蕊4;雌花序为头状,直径 4-6mm;雌花具短梗或近无梗,花被管先端有2-3锐齿;子房倒卵形,花柱近侧生,柱头线形。聚花果球形,直径0.7-1cm,肉质,成熟时红色。小核果椭圆形,表面有疣。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态环境:生长海拔200-1700m的山坡灌丛、溪边路旁或次生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地及陕西省。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敛疮止血。主痢疾;神经性皮炎;癣;肿;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绞汁搽。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