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又被称为慢性单纯性苔藓(lichen simplex chronicus),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最常累及较容易触及的皮肤部位,如上胸部、手臂、颈部、腿部和生殖器部位,通常不累及较难触及的皮肤部位,如中上背部。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神经性皮炎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常见病因有精神因素、胃肠功能障碍、局部刺激、搔抓等,主要的治疗方式有外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局部治疗、封包疗法,使用抗组胺药物以及镇静剂进行系统治疗,以及对于顽固皮损可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CO2点阵激光技术等方式进行物理治疗。神经性皮炎越挠越痒的恶性循环很难打破,这种状况通常会长期持续。在治疗后可能消退,但往往还会复发。
神经性皮炎多累及青、中年,老年人较少见,儿童罕见。中国有研究数据显示,神经性皮炎患者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总数的3.6%,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瘙痒性皮炎,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5∶1。
发病年龄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占72.6%;从职业来看农民患病占55.97%;皮损分布来看,颈部皮损发生率最高,占41.0%,其次为四肢、外耳部、躯干、会阴部;皮损分布中,单一皮损占18.2%,多发皮损占62.5%,全身泛发占19.3%;伴发疾病中,长期睡眠不佳、失眠者占41.8%,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占14.1%,均与神经精神因素相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神经性皮炎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常见病因如下:
病理生理学
从最初的瘙痒信号(其原因有时不清楚)开始,患者的反应是反复抓挠和/或摩擦皮肤。慢性单纯性苔癣的病理生理学仍不完全明确,可能累及神经系统感知和处理瘙痒感觉的方式。
临床表现
神经性皮炎因受累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
局限性症状
多见于中青年。好发于颈部、双肘伸侧、腰部、股内侧、女阴、阴囊和肛周区等易搔抓部位,多局限于一处或两侧对称分布。
基本皮损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多角形扁平丘疹,淡红、淡褐色或正常肤色,质地较为坚实而有光泽,表面可覆有少量糠批状鳞屑,久之皮损渐融合扩大,形成苔藓样变,直径可达2~6cm或更大,皮损边缘可见散在的扁平丘疹,边界清楚,可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播散性症状
好发于成年及老年人。皮损广泛分布于眼睑、头皮、躯干、四肢等处,多呈苔藓样变,皮损及其周围常见抓痕或血痂,也可因外用药治疗不当而产生接触性皮炎或者继发感染。
自觉阵发性瘙痒,常于局部刺激、精神烦躁时加剧,夜间明显。本病病程慢性,常年不愈或反复发作。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周围散在的扁平丘疹。自觉阵发性瘙痒,抓后出现皮损,结合好发部位及慢性病程的特点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演变而来,无固定的好发部位。慢性湿疹病程中可有渗出倾向,苔藓样变不显著,但浸润肥厚则较神经性皮炎明显,边界也多不清楚。
瘙痒症
无原发皮肤损害,常见皮肤干燥,瘙痒部位可不固定。长期搔抓可有抓痕和皮肤苔藓样变。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是淀粉样蛋白沉积在真皮内的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常见于胫前、上背部,呈对称分布。皮疹典型,为米粒大小半球形、圆锥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光滑发亮,质地较硬,密集成片而不融合,可呈念珠状排列。组织病理有特异性淀粉样变。
特应性皮炎
常为儿童及青年时期发病,主要表现为多形性、具有渗出倾向的皮损。老年特应性皮炎常表现为严重而泛发的慢性湿疹样皮疹。患者及血缘亲属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具有家族聚集性。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清总IgE、特异性IgE及嗜酸粒细胞水平升高。
扁平苔藓
常发生于皮肤和黏膜部位,典型皮损为多角形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薄膜,常伴瘙痒,可见特征性皮损Wickham纹,即白色光泽小点或细浅的白色网状条纹。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治疗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原则的核心是止痒与避免搔抓。治疗需在避免搔抓、摩擦等各种刺激基础上,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改善焦虑等精神症状,同时辅以心理治疗,以此打破“瘙痒-搔抓-瘙痒”恶性循环,达到治愈目的。
局部药物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药、抗免疫、抗过敏等作用,可根据皮损类型、部位选择适当剂型进行治疗,是局限型神经性皮炎的首选治疗。药物种类和常用浓度见表1。
注:弱效与中效糖皮质激素,可用于发生在皮肤薄嫩处或面部的皮损,长期应用时不良反应小于强效或超强效糖皮质激素;强效与超强效糖皮质激素,通常首选强效糖皮质激素,局部皮肤增厚或苔藓样变程度高可短期应用超强效糖皮质激素,治疗频率首选1次/d,在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观察、评估皮损和瘙痒改善情况。控制皮损和瘙痒后,按糖皮质激素用药原则减少使用次数,强效激素初始1次/d给药,症状控制后,改为隔天1次给药,直至1次/周给药,缓慢停药。
封包疗法
封包治疗的方式可增加皮肤湿度,能够增强药物吸收,适用于严重或难治性神经性皮炎。具体操作为先将糠酸莫米松乳膏均匀涂于患处,每晚睡前用药1次,再用塑料薄膜进行封包,封包至次日晨(约8 h)。由于封包会增加药物吸收,不建议长期、大面积使用,待皮损得到改善后改为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可能机制包括抗组胺、止痒、抗炎药、免疫调节及镇静作用。适用于单纯应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患者,在外用药物基础上进行联合应用,种类和用法见表2。
镇静剂
紧张、焦虑、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严重者可在睡前给予镇静眠剂,如地西泮、多塞平等。该类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少神经精神相关的“不良情绪-加重瘙痒-进一步加重不良情绪”恶性循环。神经症状严重,上述药物不可控制者可联用精神类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多塞平每晚25 mg起始,逐步增至250 mg,需注意与抗胆碱类药物或抗组胺药物合用时会产生阿托品样作用,如口干等;米氮平建议7.5~15.0 mg每晚服用,米氮平可加重酒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因此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系统应用镇静、精神类药物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药物 不良反应,建议每2~4周门诊随访。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病情变化或不适应随时到门诊就诊。
物理治疗
对于顽固皮损可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CO2点阵激光技术、超声波导入、聚焦超声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将药物导入病变组织,更快地使病变的皮损康复,缩短疗程。
预防措施
预后
神经性皮炎越挠越痒的恶性循环很难打破,这种状况通常会长期持续。在治疗后可能消退,但往往还会复发。
流行病学
神经性皮炎多累及青、中年,老年人较少见,儿童罕见。中国有研究数据显示,神经性皮炎患者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总数的3.6%,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瘙痒性皮炎,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5∶1。
发病年龄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占72.6%;从职业来看农民患病占55.97%;皮损分布来看,颈部皮损发生率最高,占41.0%,其次为四肢、外耳部、躯干、会阴部;皮损分布中,单一皮损占18.2%,多发皮损占62.5%,全身泛发占19.3%;伴发疾病中,长期睡眠不佳、失眠者占41.8%,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占14.1%,均与神经精神因素相关。
参考资料
慢性单纯性苔藓.ICD-10 Version:2019.2023-06-21
神经性皮炎.ICD-11编码工具.2023-07-13
慢性单纯性苔藓.默沙东诊疗手册.2023-05-17
神经性皮炎.妙佑医疗国际的医疗护理.2023-07-13
慢性单纯性苔癣.默沙东诊疗手册.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