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红鮊(学名:Erythroculter mongolicus)是鲤科红鲌属的一种鱼类。

形态特征

蒙古红鮊(鲤科)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体中型,常见者为0.25~0.75千克,最大达3千克。头稍尖,口向上倾斜。侧线鳞73~79。背鳍具光滑硬刺,胸鳍黄色,尾鳍下半部红色。臀鳍条3,18~22。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及胸鳍布有珠星。体长侧扁,头稍尖,头背面平,头后背部斜平。下颌比上颌长,口斜裂,后端伸至鼻孔后缘正下方。鼻孔下缘与眼下缘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侧线直,侧线鳞73~79。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第3根不分支鳍条为光滑硬刺,最长鳍条比头短。胸、腹缩短。臀鳍不分支鳍条3,分支鳍条18~22。尾鳍深叉形。身体上半部浅棕色,下半部银白色,背鳍较暗,胸、腹鳍和尾鳍上叶浅黄色,尾鳍下叶鲜红色。

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蒙古红舶不耐低溶解氧,水质要求清新,生存水温为12-38℃。冬季集群在深水处过冬,春季水温回升后开始分散于水体中上层。繁殖季节上溯至流水浅滩产卵繁殖。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水体最适溶解氧含量在4毫克/升以上,当溶解氧含量低于2毫克/升时缺氧浮头,甚至窒息死亡。

生活习性

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水流缓慢的较大河湾、湖泊。性凶猛,日间常成群奔腾跳跃围捕小鱼和虾于水草边,1.5市斤重的个体可吞食4寸左右的鲢、鱼种。5~7月在流水中产卵。卵粘附在石块或其他物体上。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常见者为0.5~1.5市斤。天然产量较大,口感稍逊于淡水红鲌,渔业上有一定地位。

体长,侧扁,头部背面平直,头后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端位,下颌稍突出,口裂稍斜。腹鳍基甚至肛门有腹棱,背鳍具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深,两叶末端尖,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部及头部呈浅棕色,腹部银白,背鳍灰色,胸鳍、腹鳍、臀鳍及尾鳍上叶均为浅黄色,尾鳍下叶为桔红色。

平时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的中、上层,游动敏捷,活动较分散。5-7月集群繁殖,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处或湖泊的深潭越冬。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则以小鱼为主食。

最佳鱼获季节为5-9月,水库使用4.5米抛杆串钩拟饵,加底挂食远投,固定位以2分钟一次投收,日获颇丰。

亦可用手杆,活虾单发中层水域施钓,常中大红梢。

生长繁殖

蒙古红鮊产卵时间在5-7月,以6月为产卵高峰期。2-3龄的蒙古红铂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为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42万粒,相对怀卵量为160-243.5粒/克。产卵时要求的水温为21℃以上,但在北方水温达到16℃时即开始产卵;产卵场一般在流水中,或静水湖泊有山洪灌入的地点;卵具黏性,白色透明,分批产出,排出后黏附于禾本科杂草或其他物体上,但黏性不强,易脱落。

分布范围

分布广,黑龙江省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南岛珠江等水系均有记录。国外见于俄罗斯

该鱼生长速度及个体虽不及翘嘴红鲌,但分布极广泛,天然产量占一定比重。常见个体约500克左右,最大个体可达4公斤。肉质鲜嫩而不腥,其蛋白质含量为15.3%,脂肪为5.0%,故经济价值也较大。

主要价值

肉性味甘、温,有利水、消水肿之功效。入药可用以治疗消瘦浮肿、产后肌肉痉挛等症。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ver3.1——无危(LC)。中国通过批准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将涌湖、庐山西海、汉江西江和长漾湖中的蒙古红列入其中,保护该物种的种质资源。

保护措施:蒙古红鮊在中国浙江及湖南省等地已开展了人工繁殖与养殖,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种类。

参考资料

网上水族馆 首页 > 科学传播 > 网上水族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