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蜥蜴科

蜥蜴科

蜥蜴科(Lacertidae),又称墙虎科或真蜥蜴科,是蜥蜴目下的一科。这是一个多样化的家族,原产于非洲和欧亚大陆,有39个属约360种。蜥蜴科在欧洲是发现的爬行纲的主要群体,以地中海地区为分布中心,也见于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其他地区,最北到达北极圈附近。体和尾细长,头顶被大型对称鳞片。背鳞5~10行,覆瓦状排列,起强棱腹鳞6~8行,均起棱,鼠蹊窝1对。

形态特征

蜥蜴科是小型或中型蜥蜴。大多数物种不到9厘米长,不包括尾巴,尽管最大的现存物种Gallotia stehlini长达46厘米,一些已灭绝的形态更大。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Meroles anchietae是少数经常食用种子的墙虎之一,这是一种适合生活在纳米布沙漠这种恶劣环境的食物。蜥蜴科在形态上非常相似,身体修长,尾巴长,但在图案和颜色上却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是同一物种内也是如此。它们的头部鳞片较大,通常还有骨板,背部鳞片较小且颗粒状,腹部鳞片呈长方形。大多数物种具有性二型性,雄性雌性具有不同的图案。

分布范围

蜥蜴科分布广泛,除了在亚洲北部和几乎整个欧洲,包括欧洲北极圈以内的部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物种主要生活在森林和灌木丛栖息地中。Eremias和Ophisops物种则生活在亚洲的草原和沙漠栖息地中。非洲物种通常生活在岩石多、干旱的地区。Holaspis物种是少数树栖蜥蜴之一,其两个物种Holaspis 根室珠目鱼和Holaspis laevis是滑翔动物,利用宽大的尾巴和扁平的身体作为翼。

生活习性

大多是岩栖或地栖,少数品种为树栖,一些栖息在沙漠中的品种,四肢的脚趾都长有棘刺,使其能在沙漠中快速爬行。

生长繁殖

蜥蜴科成员主要为卵生,也有少数为卵胎生,其中胎蜥Lacerta vivipara是卵胎生的蜥蜴的代表,胎生蜥蜴也是分布最广和最北的蜥蜴之一。另有几种四脚蛇为孤雌生殖,只有雌性而无雄性。蜥蜴科成员多数体型较小,但有些较大的成员如分布于欧洲西南部的蓝斑蜥蜴Lacerta lepida身长可达60~80厘米。至少有八种来自高加索地区的蜥蜴科是无性繁殖的,其中三种会产下活仔,包括产下活仔的蜥蜴Zootoca vivipara。

演化历史

蜥蜴科被怀疑起源于欧洲,因为它们最早的化石是在该地区发现的,与它们的姐妹群体Eolacertidae的化石一起。可能可以归因于蜥蜴科的化石已知来自法国比利时的古近纪,尽管最古老的确定的蜥蜴科化石是来自法国巴黎盆地的Mutigny的早始新世(Ypresian)。蜥蜴科在早渐新世时期已经扩散到亚洲。它们对非洲的殖民时间尚不确定,从始新世到中新世不等。

主要属

草蜥属

(Takydromus):蜥蜴科的1属。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大腿腹面近肛侧有鼠蹊窝1~5对。受到强烈干扰时,尾易自截,断后又能再生。体背绿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刚孵出的幼蜥尾下常为红褐色。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细长,为体长的两倍以上。世界已知约10种,分布于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及苏联西伯利亚。中国有6种、常见的有北草蜥南草蜥白条草蜥,主要分布于华中地区、华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北草蜥栖息于海拔180~1750米的丘陵、平原和山区的茂密草丛中或矮灌木林间,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在杭州市地区的活动时间和食性是:4月初在11点前后最多,8月间每天9~11点和15~16点见到的个体较多,10月底在12~13点数量最多。以昆虫为食,春季主要吃蝗虫、卷叶蛾美国白灯蛾鼠妇地花蜂;夏季主要吃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螽斯科)、也吃尺蠖蛾幼虫和鞘翅目昆虫。8月下旬在福建武夷山采到北草蜥的卵,每窝4~6枚,卵圆形,乳白色,卵径9~11毫米×11.5~14.5毫米。刚孵出的幼蜥全长74~82毫米,尾长51~60毫米。

胎生蜥蜴

英文名:Viviparous lizard。

拉丁学名:Lacerta vivipara。

地理分布:在我国见于黑龙江省,国外分布很广,从欧洲乌拉山远端的英格兰和爱尔兰,往东通过西伯利亚地区到远离东海岸的库页岛等广大地区。濒危状态繁殖方式:卵生。每年4-5月交配,卵在雌性的腹中充分发育,待到7-9月幼蜥产出。每窝产仔蜥4-8只(偶有10只,较罕见)。

食性:捕食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

体形尺寸:体长约18cm。

习性:生活在阴湿的林地、草地、沼泽或覆盖着青苔的土壤上。

捷蜥蜴

英文名:沙蚺 lizard。

拉丁学名:Lacerta agilis。

地理分布:国内分布于新疆,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中亚欧洲

繁殖方式:卵生。

食性:肉食性,以各种昆虫为食。

形态特征:捷蜥蜴的全长12-22cm。体色极富变化。雄性以绿色为主,雌性则倾向于灰色或茶色。体背部及腹侧都具有黑色斑纹。栖息于各种干燥环境中,基本在地面活动。日行性,动作敏捷。肉食性,以各种昆虫为食。

体形尺寸:全长12~22cm。

习性:栖息于各种干燥环境中,基本在地面活动。日行性,动作敏捷。

麻蜥属

蜥蜴目蜥蜴科的一属。体长不超过100毫米。吻较窄,吻棱不显。头顶大鳞对称排列,鼓膜大而裸露,背部全为粒鳞,腹鳞近方形,向腹中线呈斜行排列。肩前方两侧至腹面有一明显的皮肤褶形成的领围。指、趾下面被棱鳞,股腹面有股孔。尾长为体长的1.5倍以上。已知约5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的温带和暖温带。中国产9种,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华北,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动物。个别种向东南分布到江苏省安徽省北部,但不超过长江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Lacertidae.GBIF.2024-08-05

Lacertidae.IUCN.2024-08-05

Lacertidae .ITIS.2024-08-07

..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