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草蜥眼斑亚种

南草蜥眼斑亚种

南草蜥眼斑亚种(Takydromus sexlineatus ocellatus Guérin-Méneville,1829)是一种属于动物界有鳞目蜥蜴亚目蜥蜴科的生物。

形态特征

眶上鳞3枚,背部起棱大鳞4行;腹鳞10—12行;尾长为头体长的3—4倍以上;鳞片带金属光泽。

形态 体形圆长细弱而不平扁;头体长40—64.1 mm,平均为52.31 mm;尾长为81—222mm,平均约为163.76 mm;平均尾长约为头体长的3.13倍;头长11.0—14.0mm,平均为12.49 mm;头宽4.8—7.3mm,平均为6.32mm;头高4.1—6.3mm,平均为5.5mm;头较小,头长倍于头宽,头长为头高的2.27倍。

吻端稍尖窄,吻鳞有的入鼻孔,通常与额鼻鳞不相接或吻鳞、鼻鳞、额鼻鳞交会相接;鼻孔开口于3或4枚鳞片之间(3枚者为鼻鳞,后鼻鳞,第一枚上唇鳞;4枚者是除前三枚外,又与吻鳞相接);头鳞比较粗糙,表面凹凸不平;额鼻鳞较大,长略胜宽或近相等;前额鳞近三角形,角顶中缝相接;额鳞较大,前宽后窄,长胜宽,长是宽的1.5—2倍;额顶鳞一对和第一、二眶上鳞大小相近,顶鳞大,背面有棱脊;顶间鳞较小,长胜宽;枕鳞常较顶间鳞短,有的长相近而稍宽,通常与顶间鳞相接,有的也被1或2粒鳞或顶鳞的中接线所分开;眶上鳞三枚,第一枚较第二枚长,并与第二枚颊鳞相接,第三枚极小,通常不与额顶鳞相接;上睫鳞多数为3枚,少数为4枚,第二枚最长;在眶上鳞和上睫间无粒鳞;鼻鳞在后鼻鳞的上方与前颊鳞相接;颊鳞2枚,后者较前者长又宽;上唇鳞通常6枚,少数7枚,第五枚最大,位于眼下;下唇鳞通常5枚,少数6枚;颔片3对,少数有不对称者(左3右4),第一对中央相接;鳞起棱;耳孔上缘有较大鳞片;鼓鳞狭长;头后背面(枕部)和成行棱鳞间有1—3行粒鳞;领围鳞由10—12片组成。背鳞起棱,游离端平截,后缘具短锐突,在颈部6—8行,背前部4—6行,背中部和后部4行;腹鳞后缘钝而具短锐突,起棱通常12行,少数10行,具24—28横列;体侧粒鳞较窄,靠近背和腹侧有不规则起棱大鳞;肛前鳞较大,游离端较薄并向内凹缺,两侧具二起棱鳞片;鼠蹊孔1对。尾鳞强棱,具锐突,在尾基背面,由鳞棱形成4条高的硬脊。

生活时头、体、背橄榄褐色或棕红色,尾部稍浅,头侧至肩部,齐平的分为上半棕褐色,下半为米黄色,一般边缘色深,近于黑色,体侧具镶黑的绿色圆斑,均匀分布。雄性背面有两条边缘齐整的窄绿纵纹,从头背侧至尾前部;背部的绿纵纹是在棱鳞部位或在外行棱鳞上或跨二鳞之中部(即相邻二鳞各一半),边缘多有细黑纹;尾部多有深色斑。

生活习性

南草蜥眼斑亚种生活于海拔700-750m 的山地草丛中。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福建省(崇安, 邵武市, 南平市, 福清市), 湖南省(宜章县), 贵州省(罗甸县, 兴义市, 望谟县),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普洱市), 广东省(广州市, 花县), 海南省(儋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瑶山, 龙津)。

国外分布:缅甸,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标本信息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共收集了11 ♂♂ 7 ♀♀ 的南草蜥眼斑亚种标本,共18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