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村镇
丙村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位于区域东部,距梅州市区的梅城20公里,介于北纬24°18'——24°20'、东经118°18'——116°23'之间。东南部邻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三乡,西南连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东北接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松南,西北界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省道S223沿锦江河贯穿丙村镇,全镇总面积170.7平方公里。
丙村镇古时称扁村,一说因“扁”与“丙”谐音,后改称丙村;一说南宋末年,元军南下,赵昺南逃,途经扁村前往汕尾市时,曾在显应祠歇宿一晚,乡人为纪念宋帝的御迹,因之命名为丙村。该镇面积171平方公里,东南部邻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三乡,西南连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东北接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松南,西北界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镇政府驻溪联村。2020年,全镇总人口32070人(2020年)。
历史沿革
丙村镇建制,唐以前无考。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程乡县分设六乡,丙村属万安乡辖境。宋时属程乡县万安都。明代属程乡县万安都一图。清康熙程乡县设置36堡,丙村地方设金盘、丙村(后改锦洲)、雁洋三堡。民国20年(1931年),废堡设区,丙村先后为十二区、第三区、第一区所辖,新中国成立后更制为丙村区,1958年建立丙村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丙村区,1987年改名丙村镇。
丙村镇现辖21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265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是山区镇。境内地势周高中低,成黄淮平原地形。东北面的阴那山五指峰,海拔1297米,由阴那山绵延而至的莲花山脉,横亘镇境之东部、南部和西部地区。境内有大小河流8条,主要干流梅江区,经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于晒禾滩流入丙村,纵贯镇境腹地,从镇东北的乌石头流入雁洋。
气候资源
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日长,冬日短,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2℃,年平均降雨量1453.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68.3小时,年平均总积温7765℃,一年三熟,四季宜耕、宜牧,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的良好条件。丙村矿物资源颇为丰富,分布面广,有煤、锰、铅锌、硫铁、钻、金、银矿和碳酸钙、瓷土等。
行政区划
1、溪联村:旧时张姓、古姓是该地大姓,有共和、溪口、建设、耀子等自然村,因而把这些自然村合称为溪联村。现总人口有3254人,其中男1558人,女1566人,主要姓氏有:李、张、廖、胡、黎、古、何等姓。古明清秀才李文固是该村人,现有工程院士古德生。
2、咀头村:解放前叫水头村,即溪水的源头,该村山清水秀,生产队大集体时期,修了条大水圳到郑均、联和、人和等村用于农田和生活用水。现该自然村包括沙坑、横布、晴塘、仙口、桥头、蓝田县、楼下、高墩、完里、陂下、下山、赤坑、石床、荐坑、矮更等15个村民小组组成。本村姓氏有:谢、丘、李、陈、苏、黄、林、张等。
3、田头村:旧时,耕种的农田多,土地较为集中,主要生产粮食,以卖粮为主,各地前来买粮,因而人们把这里称作田头社。该自然村包括:江头、阳桃树下、围子里、坪上房屋、珠斗窝、鸪墩、荷树园、牛角、墩下、咸和等村民小组,其中姓氏有温、房、林、邓、杨、叶、伍、余、赖等。
4、旋风村:旧时称为羊角村,幼学上羊角曰旋风而得名。本村共有上元、田岭、蕨布、冯丰、下坑、黄花坑、上坑、坎头、正坑等九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有1197人。其姓氏有叶、曹、谢钟阙廖杨邱等。
5、银场村:旧时叫白沙坪,因在前清时英国人在白沙坪开采银矿,并在白沙坪冶炼,固取名银场村。现银场村有石央塘、乱石坑、天街、仙水、松树岗、溪仔唇、榕树下、联城、完仔、铺仔背、上刘、下刘、上邓、罗屋、东风、上莲塘等16个村民小组,姓氏有邓、温、杨、谢、刘、陈、林等。
6、梅福村:以前为福寿管理区和梅花管理区,一九九九年合并得名为梅福村。现全村总人口有1176人,有明末清初文人李文古先生之墓。现该村自然村包括燕岩、粗石坑、荷树隆、黎树岗、塘坑径、谢屋、廖一、廖二、小黄塘、凤形、牛形等村民小组。其本姓氏有刘、曾、李、郭、陈、廖、谢、邓等。
7、大雅村:是旧时大坑里(今口甲村)和老雅山(今果雅村)两个自然村的简称。现该村包括口甲、果雅、和中甲三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1400多人口。本姓氏有:蓝、邓、范、谢、邹、杨、郭、程等。名人有:原国民党政府军第六十七军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邹少炎先生、现代中国著名作家程贤章先生。
8、人和村:早在一百多年前(现人和小学校址内),原是一座“公王”是人联和)群众拜神集会的地方,当时因人联和都无学堂,所以大家都想在这集会的“公王”内办学堂,因“公王”是人们在此和气相约集会的地方,所以当时叫人和约,学校办成后(人联和)的学子就在人和约读书,后改为人和小学,人和村的村名就由此引用而来的。
9、雷丰村:全村姓丘,十世祖明远公,号取雷溪,十三世仲甫公号取雷丰,可能与本村名字屡峰(雷峰)有关而取号。雷峰村现总人口534人,下辖马江、石街、沙坪、柑子、晒禾等五个村民小组。
10、黄梅村:旧时,在溪边种有一条梅子树,有两百多年历史,所以老人称为黄梅村的来由。目前有5个村民小组:径子、黄一、黄二、黄三、羌坪村民小组。现总人口有821人,其中男386人,女435人,姓氏有:古、曾、廖、黄、陈、林、张等。
11、银竹村:银竹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西北方,全村共分15个村小组,有2089人,有林地共近5千亩,水田有924亩,南邻县西阳镇、北邻是银场、田头村、东边是红光村,依群山、傍锦江。银竹靠近锦江河,姓氏比较复杂,但主要有林、丘、李、刘、伍、杨、谢、赵等。以前分长南村和竹桐坝,银竹村主要县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柚、番石榴及阳桃等。据传银竹曾盛产竹类和梧桐树,故称银竹,外出年长老人均称竹桐坝。
12、东溪村:东溪村因当地有一条溪水由三乡东面向西经本村而过,取名为东溪。旧时约六百年前取名为东溪胡(湖),系塔上村民小组胡姓最早入居而取名。300年前其他姓氏逐渐迁入,而取名为东溪湖。现该自然村包括苗斜、窝尾、上陈、下陈、江屋、塘背、车头、塔上、丰坝、田心、里坑共11个村民小组。其姓氏有谢、张、陈、江、胡、杨、赖、曾、廖等。全村总人口有1395人,其中男680人,女715人,总户数395户。
13、群锋村:群锋村(群丰村)1955年在中共丙村区委书记刘益昌同志蹲点领导下成立了丙村区第一个高级社,取群众先锋之意命名群锋高级社。群锋村地处丙村圩镇西北方,东与红光村、南与田头村、西与大雅村、北与程江村接壤。2007年全村总人口1808人,518户,有村民小组14个,分为3大片。黄坑片(1、2、3、4村民小组)、罗塘上片(5、6、7、8、9村民小组)、罗塘下片(10、11、12、13、14村民小组),其本姓氏有:温、陈、邓、谢、钟、徐等。村中有独具一格的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景点等。
14、红光村:旧时叫井塘村,古称福安寨,清时由于寨内外水井多,池塘多,而改称井塘寨(村)现行政规划为红光村,位于丙村锦江河北岸,为天然盆地,是唯一没有山的村庄,风景秀美。村边二河环绕,锦江桥飞架南北。岸边古榕参天,村中有建于明朝初期的“北楼关帝宫”香火极盛,还有部分建于明代的古寨围墙,古时设有井塘街,据考先有井塘街,后有丙村圩。早在清时井塘就被选出十景“文祠翠竹”、“东坝芦花”、“安桥夜月”、“福安市榕荫”、“锦江秋色”、“鳄潭鱼舟”、“北楼闲眺”、“鸭湾钓鱼”、“杨园细雨”、“井塘清风”。村里有多个姓氏,其中又于温姓为大姓,常住人口约2000多人,面积约0.8平方公里。村里民风淳朴,历来崇文重教,耕读兴家,人文、古迹遗产极为丰富,古时贡元、举人、知县多名,文武秀才二十多名,入仕为官者众多,其中温姓祖先就有三人载入古嘉应州志人物编。中华民国有三将、十八校、七十二尉之美称。辛亥革命烈士温生才。曾经多次受到周恩来、叶剑英邀请回国观光的爱国将领温明剑,都是该村人。解放后至今,教授、硕士、博士、工程师、优秀企业家,及县级以上干部共有200多人。井塘还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早在清代就有人过南洋谋生,如今遍布海外,事业有成后,“番片赚钱唐山使”不忘乡亲父老,为家乡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5、芦陵村:相传很久以前,本村最先住有卢姓和徐姓两家,故此得名:“卢徐坑”。后来逐渐聚居十三姓人:除了卢、徐两姓以外,还有刘、江、胡、李、曾、高、蓝、林、谢、钟、叶等十一姓。由于村庄地处四大石窟河畔,好多人养鸬鹚专来捕鱼。又因“”与“卢徐”谐音,人们便习惯叫作“鸬鹚坑”。清末,本村相继出了十三个半举人。原居住十三姓村民陆续外迁,全村只剩下叶、刘两姓。根据村庄的特色,村中楼屋特别多、且三面矮山环抱,人们认为原来的“卢徐坑”或“鸬鹚坑”已不合适,故正式更名“庐陵村”。
16、联和村:该地有一咸水坑地名,解放前成立一学校命名为咸和学校,解放初合并学校用名联和学校,固村名用联和村至今。联和村有十七个自然村,人口2400多人,水田1100亩,总户数600多户。十七个自然村由山、新圹、过圹、咸水、大岌、山下、村头、村尾、民丰县、大湖、白门、红联、矛亢、下亢、桐楼、侨坪、光岌组成,具体姓氏有陈、李、黄、廖、杨、曾、吴、谢、蚁姓组成。
17、郑均村:我村位于丙村圩镇5公里,传说在明朝时期居住有一位姓郑的大将军,死后在本村山上安葬,为纪念此将军,故以后一直我村传为郑军村,正名为郑均村。现居住有1560多人,共有13个村民小组:元一、元二、元三、坪门、高付、陈源、山方、神架、山下、老屋、径口、中心、田背村民小组。姓氏:李、郭、徐、房
18、程江村:位于镇境北部,距丙村圩2公里。旧时,程姓在此居住,村中有一岌岗,而取得名程岗岌,以后程姓移居别处,谢姓、陈姓迁居此处,后改名程江村,现该村有15个村民小组,370多户,1370多人,其中谢姓占绝大部份,山地有1700多亩,水田、旱地1000多亩,以种养为主。
19、横石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西部山区,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将旧政府实行保甲制度时期的“横径保”和“石公坑保”合并为一个行政单位,并命名为“横石村”。现有人口1499人,其中男734人,女765人。现辖管温屋岗口、石公坑、银史、冷气坑等1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姓氏:温、刘、梁、范、杨、李、陈、余、管、伊等10多个。
20、银二村:是1963年由丙村公社边远山区生产队横场大队批准组建的银二大队。1999年3月起更名为银二村。由石忽、塘肚里、高湖、上饶市、下饶、直坑尾等自然村组成。全村111户,456人。姓氏有:管、余、林、饶、陈、古、赖、杨、曹等。名人有:中国舰船研究所研究员,核动力专家赖佑文。
21、新圩村:又称小河唇,由于旧时交通不便,交易市场在韩江河南边,南北无桥,交通靠木排过渡,小河唇及上游居民要去集市必须在井塘(现红光)码头等候过渡,在等待过程中,经常受地方恶势力等各方面的阻挠,特别是妇女们更受到无理的干扰,由此种种原因,小河唇人在新圩角开设新的市场,有十几间门店,码头方便了周边居民货物交易,而后被人们称之为新圩。现新圩村所属有新联、坑尾、陂唇、李屋、新圩角、陈屋、下松、上松、大汀、三板、江尾、塘唇、下村、榄树、杉边村等十五个村小组。姓氏有徐、谢、温、陈、李等。
经济
丙村镇拥有“资源、区位、人才”三大优势,是梅州市梅县区工业重镇。形成了以电力、水泥、电子、化工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民营经济比较活跃,全镇乡镇企业个数143个,其中:镇(村)办企业13个、私营企业数64个。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7.62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23亿元,工业总产值5.501亿元,农村人平收入4918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15万元,,完成税收1928万元,镇级机动财力180万元。
农业
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是梅州市梅县区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也是梅县区的农业大镇。全镇有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有5家,镇级农业龙头有18家,居全区之列。“三高”、“五化”农业颇具特色,丰都综合养禽场、梅县区金航养殖有限公司、红光廖氏水产养殖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前景壮观,市场牵动力强劲;城市化进程加速,现有圩镇面积3平方公里,是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等乡镇农副产品集散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目前,丙村镇的田庄丰产、山青地绿、瓜果飘香、商贸活跃、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服务周全到位、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是梅州市梅县区东部经济走廊中的重镇之一。
社会
民生
村庄整治规划、新村建设规划、中心村至村民小组的连通道路、村庄内部主要道路的硬化、村庄供水设施建设、村庄内部的排水沟渠建设、村庄公用水塘建设、村庄公共厕所建设、村容村貌的整洁、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建设、村休闲小公园建设、村活动中心建设等10多个工程项目整治的实施方案。
人口民族
2006年末,全镇总户数10059户,总人口43506人。
参考资料
人口普查.梅州市统计局.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