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是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正业。
作者简介
朱正业,1970年出生,肥西县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抗日战争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多篇。
杨立红,1974年出生,辽宁彰武人。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与清代历史文献研究。主持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民国安徽社会史研究”及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史研究》、《民国档案》、《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吴春梅,1964年出生,安徽无为市人。博士,教授,历史语文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大学副校长,首批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安徽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及中国近代文化与文献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淮河经济开发史研究(1840-1949)”、国家清史修工程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一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农史》、《民国档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张崇旺,1964年出生,歙县人。安徽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江淮流域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宋以来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已出版专著《明清时期江准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独著)、《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合著)、《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合著),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农史》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内容简介
《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内容简介: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期,也是淮河经济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开始。《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以转型发展为切入点,围绕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以专题的形式,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城市和金融以及导淮等方面,探讨了各级政府的经济开发政策和措施、不同群体和组织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及相互影响,展现了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历史全貌。
目录
序
导论
一、近代淮河流域的行政区划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近代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近代改造
一、传统农业改造的提出
二、农业机构的建立
三、农事试验与农业推广
四、农田水利的兴修与技术改进
五、改革的效应
一、农会的建立
二、农业合作与农业金融
三、垦殖公司的出现
四、运行与绩效
第三节 近代淮河的农业生产关系
一、土地关系
二、农民负担
三、整顿田赋附加
四、根据地的土地改革
第二章 近代淮河流域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村市场
第一节 农产品商品化
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及专业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二、粮食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三、畜牧、水产等副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 农村市场
一、农村市场内部结构的变迁
二、集市的发展
三、庙会市场的活跃
四、农村市场网络的形成
第三章 近代淮河流域的工业
第一节 手工业的嬗变与发展
一、工业发展的举措
二、手工业的缓慢发展
三、手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平民工厂与纺织业的发展
二、制烟业的演变与发展
三、食品加工的发展
四、电力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煤炭工业的个案分析
一、矿业法规政策的演变
二、煤炭业的曲折发展
三、煤炭业的生产经营及成效
第四节 根据地的工业
一、工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二、纺织业的发展
三、其他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近代淮河的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 航运业的历史变迁
一、轮运业的兴起
二、木帆船业的发展
三、船舶修造业的新旧并存
四、航运法规及航运组织
第二节 近代公路体系的初步建立
一、公路机构的设立与公路建设
二、汽车运输业的缓慢成长
三、传统运输业的新发展
……
第五章 近代淮河流域的商业,城市和金融
第六章 近代导淮方略从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