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头(拉丁学名:Silurus soldatovi),别名苏氏六须鲇、东北大口鲇、怀头鱼、怀子、六须鲇,是鲇科鲇属的鱼类。怀头鲇自然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及其南岸水域,南至中国辽河中下游等地。

怀头鲇体延长,前部纵扁,后部侧扁。头宽且纵扁。吻长,圆钝。口大,次上位,口裂后端达眼后缘垂直下方。下颌略突出于上颌,颌齿显露。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齿,形成弧形宽齿带,两端尖细。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前部。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开口向前:后鼻孔圆形。颌须长,尖端有一呈颗粒状的皮褶块,后伸可超过臀鳍起点,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背鳍小,无骨质硬刺。臀鳍长,后端与尾鳍相连。活体呈褐灰色,侧面色浅,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暗纹。各鳍色暗。

90年代,怀头鲇被列入稀有的易濒危种类,收录到俄罗斯红皮书中。1995年在《中国淡水鱼类濒危现状及致危原因分析》中,将怀头鲇列入濒危种类。《中国动物红皮书鱼类》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均将怀头鲇的保护等级列为易危(VU)。

外形特征

怀头鲇体延长,前部纵扁,后部侧扁。头宽且纵扁。吻长,圆钝。口大,次上位,口裂后端达眼后缘垂直下方。下颌略突出于上颌,颌齿显露。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齿,形成弧形宽齿带,两端尖细。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前部。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开口向前:后鼻孔圆形。颌须长,尖端有一呈颗粒状的皮褶块,后伸可超过臀鳍起点,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

背鳍小,无骨质硬刺,起点距尾鳍基远大于至吻端。臀鳍长,后端与尾鳍相连,起点距尾鳍基远大于至胸鳍基后端。胸鳍硬刺较弱,前后缘光滑,鳍条后伸不及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胸鳍基后端远大于距臀鳍起点,鳍条后伸超过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较距腹鳍为近。尾鳍内凹,上叶略长。

活体呈褐灰色,侧面色浅,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暗纹。各鳍色暗。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怀头鲇自然分布在54°-44°N、126°-141°E,北至俄罗斯阿穆尔河,即中国黑龙江省及其南岸水域,南至中国辽河中下游。在黑龙江中下游,自黑河段以下至河口有分布,但近河口水域极少发现。黑龙江及其支流附属水体如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兴凯湖辽河中下游水域都有怀头鲇栖息繁衍。在河北海河下游某水库也曾发现怀头鲇的存在。塔里木河流域也有怀头贴的分布。

栖息环境

怀头鲇生活于江河、湖泊及大型水库中,不喜到湖区及泛滥地带,为中下层鱼。怀头鲇属温水性鱼类,生存适宜的温度范围为0-32摄氏度,最适生长水位为18-26摄氏度。喜欢清水和高溶氧,正常生长是要求水中的氧含量为3.5毫克/升以上。适宜的pH范围为6.5-9.0,最适pH范围为7.0-8.0。

生活习性

怀头鲇在自然水域中通常栖息于较宽敞的水体中,营底栖生活。在池养条件下昼伏夜出。性不很活泼,白天多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游至浅水处觅食,常与鲇形目混在一起。秋后则居于深水或在污泥中越冬,冬季摄食强度减弱。怀头鲇是凶猛肉食鱼类,主要捕食鱼类,也吃水生昆虫、蛙、鼠等活动物及其尸体,能吞食相当于自身长度2/3的鱼。养在室内水族箱中的怀头鲇,只吃动物性饵料,但不吃人工配合饲料。

生长速度

怀头鲇生长速度非常快,当年鱼苗在鲫鱼成鱼池中套养3个月,2+龄体长可达559—583mm,3+龄可达675—685mm,平均体重可达1.0公斤左右,最大可达2.0公斤以上,据记载最大体长达4m,体重40kg。

繁殖方式

怀头鲇在自然水域中的性成熟年龄为4-5龄,性成熟体长40厘米左右。成熟个体每年6月初即开始沿江河游到上游有水草的江岔中产卵,7月中旬结束。人工繁殖8月中旬还可催产一批。成熟雌性的相对怀卵量为每公斤体重18728-20011粒。卵径1.5~3.0毫米,卵遇水即具有粘性,但不如鲤、鲫鱼卵的粘性强。水温21-24摄氏度受精卵需经过36小时至52小时孵化出鱼苗。

养殖方式

苗种培育

水花培育:水花培育只需2-3天时间,因此,在孵化容器中即可进行。开口饲料用熟蛋黄、鱼粉、蚕蛹粉、奶粉和浮游动物均可。但投喂经筛选的适口浮游动物效果最佳。日投饵2次,投喂量为每万尾鱼1-2枚蛋黄或50-100克(湿重)浮游动物。这样经2-3天喂养,鱼苗全长即可达到9-10毫米,此时即可下塘进行夏花培育。

夏花培育:夏花培育池面积1亩为宜,水深应保持1米左右。鱼苗下塘前必须按常规方法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水面放50-100尾鱼苗为宜。饵料随鱼苗生长可依次投喂浮游动物(此时已不必筛选)、血虫蝇蛆及各种低值鱼的鱼苗等。经7-8天饲养鱼苗全长即可达3-4厘米。此时的夏花鱼种即可用于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不宜采取主养的方式,而只宜采用套养的方式。而且只能在养殖其它种类的成鱼池中套养。亩放30-50尾体长4厘米左右的怀头鲇,可在不减少其它鱼种放养量和不增加饲料投入的前提下,每亩收获尾重1.0-1.5公斤的怀头鲇商品鱼40-60公斤。

若野杂鱼资源丰富,则可适当增加怀头鲇的放养密度,但最多也不能超过200尾/亩。最好在套养怀头鲇的池中放入适量(每亩10-15公斤)性成熟的鲫鱼,并在池边设置一定数量的鱼巢让其自然繁殖,孵出的鲫鱼可随时为怀头鲇提供适口的活饵。这样可提高怀头鲇的成活率、出池规格和产量。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自1981年起俄罗斯开始在繁殖江段禁止捕捞,在生活水域限制捕捞规格,进行强制保护。采取在下游规定区段禁止密眼网捕捞,限制在兴凯湖保护区的捕捞量,以保护其种群数量,保存种质遗传物质。由于未成熟的怀头鲇易与站鱼混在一起被密网捕捞,加之黑龙江省夏季水文变化波动,对怀头鲇资源量保护造成威胁,其天然种群密度和群体数量及分布变动呈缩减趋势,现仅存在于黑龙江及其支流乌苏里江和兴凯湖。

保护级别

90年代,怀头鲇被列入稀有的易濒危种类,收录到俄罗斯红皮书中。

1995年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专题报告《中国淡水鱼类濒危现状及致危原因分析》中,将怀头鲇列入濒危种类。

《中国动物红皮书鱼类》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均将怀头鲇的保护等级列为易危(VU)。

主要价值

怀头鲇具有食用价值,肉质鲜美,其含肉率低于南方大口鲇和鲇,但怀头鲇肌肉氨基酸总量、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以及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南方大口鲇和鲇。

参考资料

怀头鲇.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2-05

怀头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2-05

怀头鲇.物种2000官网.2025-02-05

松花江全面进入77天休渔禁渔期.龙江环保教育学会.2025-02-05

怀头鲇 Silurus soldatovi Nikolsky et Soin.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2-05

怀头鲇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