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螺丘陵亚种
钉螺丘陵亚种(O.h.fausti Bartsch)隶属于盖螺科、钉螺属,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海拔较低山丘地带,但江苏省东台、大丰区沿海也有分布。
基本概述
钉螺(钉螺hupensis Gredler,1881)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盖螺科(Pomatiopsidae)、钉螺属(Oncomelania Gredler),它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栖息于淡水水域但水陆两栖。个体小、壳高约10毫米、宽3-4毫米。外形成尖圆锥形。壳面光滑或有粗、细纵肋,壳口呈卵圆形,外唇背侧有隆起唇嵴或无。肉可食。
生存环境分类
可分三类
湖沼型: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省、安徽、江西省、江苏省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以及珠江下游小片地区。钉螺分布面积大,呈片状分布。
水网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带。水系有河道及灌溉沟组成,纵横交错,密如蛛网。钉螺沿河岸分布,多栖息于水线上、下各1米范围内的湖堤岸上和水中。
山丘型: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台湾省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山区。钉螺按水系分布,分布广、环境复杂。
主要分布
钉螺丘陵亚种(O.h.fausti Bartsch)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海拔较低山丘地带,但江苏省东台、大丰沿海也有分布。
外形特征
钉螺外壳呈圆锥形,就像一个小的螺丝钉,因此得名钉螺。钉螺由螺壳和软体两部分组成。软体部分的前部为头、颈、足和外套膜,后部是内脏。螺壳有6-8个螺旋。表面有纵肋者称肋壳钉螺,壳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生存有湖沼或水网地区;壳面光滑者为光壳钉螺,比肋壳钉螺稍小,长、宽分别为6毫米和3毫米,在山丘地区多见。
栖息生态
钉螺为水陆两栖动物,有雌、雄之分,常在气温15-20 时活动,主要靠吃藻类而生存。
钉螺本身的活动范围并不大,但钉螺可随水流漂到很远的地方,也可附着在杂草或其它漂浮物上而扩散到远处。人们穿的草鞋、牛蹄间隙、打水草或移种水生植物(如芦苇、茭白等)、运送鱼苗等也能使钉螺扩散。钉螺扩散后,遇到适宜的环境便“安家落户”、生繁殖,形成新的钉螺孳生地。
钉螺的寿命一般为1年,有的钉螺可村活2-3年,甚至超过5年。感染了脑血吸虫病毛蚴的钉螺叫感染螺,感染螺的寿命一般不到1年,最长也可存活2年多。
消灭方法
血吸虫生活史的许多阶段都是在有水的条件下完成的。血吸虫惟一的中间宿主钉螺的生存、分布扩散也与水密切相关。实践证明,日本血吸虫流行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结合灭螺,可有效阻断血吸虫病的流行传播。
在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东山村,有一段长约1公里的引水渠。过去,这个渠道两侧杂草丛生,渠水浑浊,极易孳生钉螺,每年都有不少靠渠水生活的村民感染血吸虫病。1996年,湖南省有关部门投入巨资,将这段沟渠的底部和两侧全部改成混凝土结构。从那以后,草没了,水清了,附近的村民也很少感染血吸虫病了。
对有螺渠道采用衬砌或土渠改混凝土管渠的方法(也称沟渠硬化),使钉螺无法孳生和繁衍,是众多水利血防技术中的一项。
水利血防技术完全根据脑血吸虫病的生活史和钉螺的扩散方式设计。血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和童虫6个阶段,其流行需要5个环节:传染源排出虫卵,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毛蚴在钉螺内发育、逸出尾蚴,尾蚴感染终宿主——人、畜等哺乳纲。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的构成因素有三个:一是要有传染源(病人、病畜)排出血吸虫虫卵;二是要有传播媒介,必须经过中间宿主钉螺来传播;三是要有易感人群接触疫水而发病。可以看出,脑血吸虫病生活史的许多阶段都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完成。
血吸虫惟一的中间宿主钉螺的远距离迁移和大面积扩散也主要依靠水来完成。
水流输送钉螺主要有两种方式:水面漂浮输送和推移输送。钉螺可以利用水面漂浮物为载体并随之漂浮扩散。但初生的幼螺可以不需要载体,只要倒悬于平静水面,就可随水漂流扩散。钉螺也可吸附在可冲性的沙质河床上,当水流运动时,大量钉螺可以随着向四周扩散。
措施分类
工程措施主要是结合堤防建设、灌渠涵闸改造、河道洪道整治、人畜饮水和小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改造钉螺孳生环境,阻止钉螺沿水系扩散。
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制定水库、涵闸等水利设施的调度方案,调节水位、蓄水灭螺,以及开展健康教育、水利从业人员个人防护等。
水利血防技术
护坡灭螺在堤防建设中,对位于易感地带的大堤采用护坡硬化措施,消除钉螺的孳生环境。比如江苏省便民河水系护坡工程使当地钉螺面积下降86%,阳性螺面积为0,居民感染率逐年下降,日本血吸虫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形成岸边灭螺带在钉螺分布密度较大的外滩,在大堤的迎水面近堤脚处,将有钉螺的泥土翻挖、深埋或用新土覆盖。
隔断灭螺在大堤外侧修筑护堤平台,覆盖堤脚和部分堤坡。结合筑台取土,挖出宽3~5米、深2米的隔离沟,沟中常年淹水,或每年至少连续8个月以上淹水。
抬洲降滩灭螺通过吹填覆盖的方法将有螺洲滩抬高至当地的上稀螺带,最好达到无钉螺分布的高程;或是通过取土的方法将有螺洲滩高程降至当地的最低有螺分布高程。
控制水位灭螺位于易感地带的水库、湖泊、涵闸等工程,通过合理制定水位调节方案,使蓄水水位在当地钉螺分布高程以上1~2米,蓄水时间至少持续8个月,达到水淹灭螺的目的。
沉螺池在易感地带涵闸的闸口处修建沉螺池,使经过沉螺池的水流流速骤减,当钉螺随水流进入沉螺池时,沉淀于池底,以防止钉螺向渠道扩散。后期再用药物杀死池内钉螺。
中层取水根据钉螺主要分布在河岸常水位线上下1米范围内的习性,将引水涵闸的进水管口底板高程置于当地最低有螺分布高程以下2~3米,避开在有螺层取水。拦网工程在涵闸的闸前或闸后适当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在水面或水下设置孔径每平方英寸20目(成螺)或每平方英寸40目(幼螺)的钢丝网、尼龙网,拦截钉螺。
人畜饮水工程采取建水厂、修建蓄螺池、打井等办法,在流行区实施人畜饮用水改造工程,解决疫区群众饮水安全卫生的问题,减少生活中接触疫水的机会。
小流域治理通过结合小型人畜饮水工程如塘堰整治、修建水窖等,坡面水系工程如小型排灌沟渠、山坡截排水沟等,沟道治理工程如修建溪沟堤坝、疏浚沟道等小流域治理工程措施,改善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居环境。
渠道钉螺截留系统根据水流流体力学和钉螺生态学理论,在涵闸的闸口处设计涵闸渠系钉螺截留系统,由进水控制段、分离扩散段、沉降集中杀灭段、出流还原段组成。该系统具有截留钉螺、分离吸附在载体上的钉螺及阻止钉螺上爬的功能。
无螺取水灌溉利用钉螺的水深敏感性和流速敏感性,在有螺渠道中修建压力水池,调节压力水道中的流速和压力来控制钉螺的运动轨迹与爬行方向,使钉螺自行逃离水流,阻止钉螺向下游扩散,达到无螺取水的目的。
兴林抑螺在岸边防浪林建设中,选种意杨等树种,可制造抑制钉螺生存的环境。
参考资料
爱问知识人 钉螺.iask.sina.com.cn.201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