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钉螺属

钉螺属

钉螺(学名Oncomelania),是腹足纲软体动物门中的一种,因其外形像小螺丝钉而得名。钉螺属于水陆两栖生物,主要分布于亚洲亚热带地区。钉螺是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也是恰乐村肺吸虫和福建肺吸虫的中间宿主。

形态特征

雌雄异体卵生产卵盛期在4-5月,卵孵化时间因气温而异,在16-23℃时,约需20-28天。幼螺有浮游水面的习性,成螺不需附着物也可随水流扩散很远的距离。分布于长江流域的钉螺指名亚种,喜栖息于河湖、池塘、灌溉沟渠、稻田等处。

贝壳较小,成体高7-10毫米,宽3-4毫米,尖圆锥形,有6-9个螺层。壳质厚,较坚硬,壳面光滑或有粗的或细弱的纵肋,底螺层较膨大。壳面淡灰色,壳口卵圆形,具有黑色框边,外唇背侧有1条粗隆起的唇嵴。

栖息环境

湖沼型:主要分布于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以及珠江下游小片地区。钉螺分布面积大多生活于湖沼沿岸带的湖、洲滩、草滩,江河沿岸的芦苇滩等处,这类地区生的钉螺贝壳大而厚,壳面纵肋粗大。呈片状分布。

水网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带。水系有河道及灌溉沟组成,纵横交错,密如蛛网。钉螺沿河岸分布,多栖息于水线上、下各1米范围内的湖堤岸上。但水中钉螺多沿水线孳生于河流、灌溉沟渠等处,在水田、池塘中极少发现。在这类地区孳生的钉螺贝壳较厚,壳面有较细的纵肋。

山丘型: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台湾省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山区。钉螺按水系分布,分布广、环境复杂,钉螺主要生产于河道、稻田中,有些地区的山坡草地上也有,这些地方的钉螺贝壳较薄,壳面光滑无纵肋。

生活习性

钉螺是能够水陆两栖的腹足纲。幼体多喜欢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喜欢生活在水线以上潮湿地带的草丛中。

繁殖

钉螺为雌雄异体卵生。整年都可进行交配,以春季交配者最多,秋季次之。从11月到次年7月都可产卵,但以3—5月产卵最多。卵产于潮湿的泥土中,在适宜的温度下(16—23℃)不到一个月幼体即可孵出。孵出的幼体在食物丰富,气温适宜的情况下,两个月即发育成熟。

分布范围

钉螺分布东亚和东南亚。我国内地仅有湖北钉螺。

5个亚种的分布:

湖北钉螺指名亚种(O.h.h. Gredler)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广东省浙江省两省。多栖息于地势低洼、平原地区。

钉螺丘陵亚种(O.h.fausti Bartsch)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海拔较低山丘地带,但东台市大丰区沿海也有分布。

钉螺福建亚种(O.h.Tangi Bartsch)分布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低山地带。

钉螺广西亚种(O.h.quangxiensis Liu et al.)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海拔200-400米保水性差的薄砂及山沟乱石中。

钉螺滇川亚种(O.h.robertson Bartsch)分布于我国四川省云南省海拔在400-1000m,在2400m处也有分布,栖息于灌溉沟或山坡草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