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镇隶属内江市资中县,位于资中县中部,东与水南镇相连,南与兴隆街镇毗邻,西与渔溪镇交界,北与归德镇接壤,中心位置地处北纬29°46′12″ ,东经104°48′4″,总面积34.26平方公里。
1962年,凤皇公社更名为板力公社,1981年更名板栗桠公社,以板凳桠得名,实际与板栗无关,1984年改板栗桠乡,1992年与红花乡合并为板栗桠乡,2015年撤乡建镇。
成渝铁路、321国道、成都—重庆高速公路横穿板栗桠镇境内,截至2014年,板栗桠镇辖1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境内有板栗桠、红花两个场镇,2014年总人口25690人。 2013年上半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94万元,规模工业总产值4585万元。
建置沿革
民国初,镇境分属水南镇、归德乡,原板栗桠乡境属水南镇,原红花乡境分属水南镇、归德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长冲、牛寨两乡合并为风至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原红花乡境分属凤皇乡、归德乡。
1951年,置牛寨乡、石膏乡、红花乡、龙皇乡、凤皇乡、人和乡和团结乡。
1955年,龙皇乡并入凤皇乡,团结乡并入红花乡。
1958年,撤销凤皇乡、红花乡,改建凤皇人民公社、红花人民公社。
1962年,凤皇人民公社更名为板力人民公社。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板栗桠公社、红花公社分别改为板栗桠乡、红花乡,均隶属资中县水南区。
1992年8月,资中县撤区并乡建扩乡镇,撤销水南区,板栗桠乡、红花乡合并为板栗桠乡,隶属内江市资中县。
2015年12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资中县撤销板栗桠乡,设立板栗桠镇,以原板栗桠乡的行政区域为板栗桠镇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沿革变迁
1984年,板栗桠乡辖6个村,乡政府驻龙王沟村五组;红花乡辖10个村,乡政府驻干坡村五组。
1992年8月,板栗桠、红花2乡合并为板栗桠乡后,板栗桠乡有16个村,乡政府驻地龙王沟村五组,距资中县城西5公里。
2007年,板栗桠乡新设板栗桠社区,至此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
2015年,板栗桠乡撤乡设镇,镇政府驻地板栗桠街132号。
政区划分
截至2014年,板栗桠镇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共158个村(居)民小组。镇政府驻地板栗桠社区板栗桠街132号。
• 社区:板栗桠社区;
• 行政村:干坡村、向山村、利民村、金华村、青山村、红平村、群众村、窑山村、天台村、沱江村、板栗桠村、郑家沟村、圆坝子村、龙王沟村、太阳河村、祠堂坝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板栗桠镇位于资中县中部,资中县城西,中心位置地处北纬29°46′12″ ,东经104°48′4″,东与水南镇相连,南与兴隆街镇毗邻,西与渔溪镇相连,北与归德镇接壤且与重龙镇文江场隔江相望,幅员面积34.2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板栗桠镇地处荣威穹窿西北翼尾端斜层地带,为平缓倾斜岩层,岩层倾角2~5度,地震基本裂度为6度。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坪状深丘、浅丘中谷、缓丘宽谷),平均平均海拔378米。
气候
板栗桠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早、夏长、秋冬季短,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无霜期长。
水文
自然资源
1984年,原板栗桠乡有耕地998亩,原红花乡有耕地12985亩。2008年,板栗桠乡有耕地面积19620.8亩。截至2013年,板栗桠乡有耕地面积18000亩。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板栗桠乡总人口25376人,其中男13269人,女12107人;家庭户户数6921户,家庭户总人口25217人,其中男13175人,女12042人;0-14岁6133人,其中男3216人,女2917人;15-64岁16951人,其中男8955人,女7996人;65岁及以上2292人,其中男1098人,女1194人;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4897人。
2008年,板栗桠乡总人口26161人,总户数7144户。
2014年,板栗桠乡总人口25690人,人口密度为778.48人/平方公里。
民族
板栗桠镇地处汉族聚居区,人口以汉族为主。
经济
综述
2007年1-10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00万元,占全年目标的9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已实现2720元,粮食总产量已实现12789吨,农业总产值已实现6700万元,规模企业总产值已实现104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已实现1900万元,工业增加值已实现580万元。
2013年上半年板栗桠乡实现农业产业化产值2394万元,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585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19万元。
第一产业
2007年红花片区蚕桑业创产值102万元,柑橘属、梨子、枇杷为代表的优质水果生产年创产值近140万元,1-10月共出栏优质商品猪24741头,牛183头,羊5058只,出栏家禽31.27万只,商品兔80036只,畜牧业创产值3480万元。转移劳动力6800人次,创产值3240万元。2013年上半年板栗桠乡实现农业产业化产值2394万元,增长20%;粮食总产量达3000吨,出栏生猪1.5万头;小家禽17万只;育肥猪保险3500头,培育出栏小家禽万只以上规模户2户,新培育生猪养殖200头养殖大户1户。水产品产量达350吨,特色蔬菜产量6791吨,果品产量1664吨,新发展特色产业村1个、规范发展专合组织2个、新发展蚕桑基地2700亩。转移农村劳动力7920人,创经济收入达7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16元,增加295元。
第二产业
2008年,板栗桠镇境内在高洞子有个小型水力发电厂,金华村有个机砖厂,郑家沟村有个建材厂,太阳河村有个建材厂。
2007年,共引进项目两个,前期合同投资120万元。2013年上半年,板栗桠乡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585万元,销售收入4580万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513万元,增长21%;利润840万元,新进规模工业企业1户。实现非规模工业销售收入3000万元,增加值958万元。技改投入完成2090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9%。
第三产业
2000年和2005年分别兴建了板栗桠农贸市场和红花农贸市场。2013年上半年板栗桠乡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19万元,增长30%;全乡个体工商户达到321户。2012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1.8万元。其中行政性收费收入71.1万元,占任务数58.5万元的120%,增收12.6万元。2013年实现公共预算收入133.6万元,比2012年同期增加11.8万元,增长了9.7%。其中行政性收费收入122.1万元,占预算57万元的214%、国有资源及资产有偿使用收入1.4万元、国内捐赠收入10.1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12年,板栗桠乡有学校8所,其中九年制学校1所,即资中县板栗桠乡中心学校,小学7所,分别是资中县板栗桠乡园坝子小学、资中县板栗桠乡干坡小学、资中县板栗桠乡沱江小学、资中县板栗桠乡祠堂坝小学、资中县板栗桠乡红花小学、资中县板栗桠乡群众小学和资中县板栗桠乡金华小学。
截至2013年,板栗桠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毕业率达100%,2013年上半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任务2931人,25.38万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任务1685人,8.9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8人,资助贫困大学生10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4年,板栗桠乡有卫生院1所,即资中县板栗桠乡卫生院(含防保站),创建于2004年12月,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公共卫生服务、村级卫生组织监管为一体的综合性乡镇卫生院,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定点医院,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检验科、放射科、心电、B超等。
文化事业
1986年,板栗桠乡成立了“农民诗书画社”,社员20余人,定时开展活动。2004年,该画社设内刊《板栗一枝》,每期选登诗词楹联和散文、杂文百余首(篇),截至2015年11月已出版了43期。截至2015年,板栗桠乡有文化站1个,有1间活动室,农民诗书画社有社员130人,其中有县、市、省级诗词楹联、书法、美术等协会会员23人,各类作品陆续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2014年11月,四川省文化厅命名板栗桠乡2014年-2016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基础设施
2008年,板栗桠镇境内内有红花场和板栗桠场两个乡级场镇,兰(州)成(都)渝(重庆)输油管道、资(中)球(溪)天然气输送管道横穿境内,各类输电、通讯、电视光缆等分布全境。
社会保障
截至2013年,板栗桠乡完成新农保新参保145人,续保4500余人,新农保年检3600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完成医疗保险235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达100%。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9户,共86人,补助标准152元。有农村低保416户,共807人,月补助标准按85元发放。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了供养范围,其中集中供养率达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保人数25718人。截至2013年7月,全乡参加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人3684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07人,五保户达到318户,80岁高龄老人900余人。敬老院集中供养51名老人。截至2014年9月,完成城乡居保参保缴费4454人,新参保214人。截至2015年11月,共有302户五保户,有37户正在申请享受五保。
交通
铁路
成渝铁路横穿境内,设有陶家沟火车站。
公路
321国道(成渝公路)、成都—重庆高速公路横穿境内,有村道太红公路(太阳河到红花场)、金资公路(金华村经利民村到资中水南镇公路)。
风景名胜
高洞子瀑布:位于资中县县板栗桠镇太阳河村五组,距离资中县城约7公里,瀑布位于峡谷中,落差数十米,峡谷底部有一条溪流,溪水岸边不远处为悬崖,崖壁两旁有些因风化而散落的石头。
参考资料
资中县最后两个乡撤乡设镇.资中县人民政府.2016-03-14
资中气候特点.资中县人民政府.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