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马
伊吾马,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哺乳纲,奇蹄目。是乌鲁木齐市军区伊吾军马场在高寒山区和群牧饲养条件下育成的以驮用为主的驮挽、驮乘兼用型的马种。
产区概况
伊吾马是乌鲁木齐军区伊吾军马场在高寒山区和群牧饲养条件下育成的以驮用为主的驮挽、驮乘兼用型的马种。现有马3000余匹,尚处于继续选育提高阶段。该马产于哈密市地区的巴里坤草原东半部,海拔为1000-2600米。据松树塘区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0.3℃, 绝对最高气温28.9℃,出现在7月份。绝对最低
气温-40.7℃,出现在1月份。年平均降水量为233.7毫米(294-172.1 毫米),年蒸发量1746.6 毫米,相对湿度55% ( 68-39%) ,日照时数2895.6小时,无霜期60-80天。当地夏秋草场主要分布在高、中山地带,各春草场主要分布在南北天山之间盆地中、下部地带。草场类型随地形、地势、土质而不同,有高寒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场、山地草甸草原草场和山地草原草场及低地草甸草场。可利用草场面积70余万亩,生长有苔草、狐茅、黄花苜、扁穗冰草、草、针茅等,亩产干草50-113公斤。适宜于马、骡四季轮牧。伊吾军马场坚持以养育马、骡为主,并充分利用天然草场资源,发展其它牛羊等牧业生产。为保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山间盆地中下部,建立了比较巩固的饲草、饲料基地。除种植骡子冬春补饲用的燕麦、青棵、大麦、豌豆等草料外,还种植有小麦、油菜等作物。为选育提高伊吾马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获得荣誉
2020年5月29日,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品种形成
伊吾马是1955年由新疆军区阿勒泰市军分区移交过来的哈萨克马1200余匹和1957-1958年先后四次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购进的伊犁马600余匹,哈萨克马1500余匹,用上述从外地引入的哈萨克马作基础,与伊犁马杂交(伊犁马的血缘成份约占12.5-25%),在伊吾草原上通过长期选育形成的。
1959年以前,分别对哈萨克马和伊犁马进行本品种选育。1960-1961年曾引进顿河马和卡拉巴依马对伊犁马和哈萨克马进行杂交改良,后因其后代不适于军用因而停止杂交。以后又将引进的顿河公马和卡拉巴依公马及其杂种后代及时淘汰处理,因此,伊吾马基本上未受上述外种的影响。1963-1964年,采用伊犁公马选配哈萨克母马和哈萨克公马选配伊犁母马的方式进行繁育。1967年后停用伊犁公马,而用其杂种后代母马和经过挑选培育体格中等而偏粗壮的哈萨克公马进行选配,并加强幼驹培育,从而选育出基本符合军马选种五条标准和适合军需民用的伊吾马。
伊吾马的育种方向是以驮为主,驮挽、驮乘兼用。其理想型体尺标准为,成年公马体高138-143厘米,平均140厘米,体长率103-104% ,胸围率120%以上,管围率13%以上多成年母马体高137-140厘米,平均138厘米,体长率103-104% ,胸围率120%以上,管围率13%以上。
选育措施上,除适量进行伊犁马和哈萨克马杂交繁育外,主要采用严格的选择公马和组建母马核心群进行选配,小群固定配种,加强断乳驹的饲养管理和二三岁育成马在山区放牧锻炼,并在冬春季节进行补饲,从而保证了伊吾马选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品种特征
外貌特征
伊吾马头中等大,稍干燥,多直头,鼻孔大,眼饱满,耳短厚,颈中等长,头颈、颈肩结合良好。甲宽厚,长短、高低适中。肩甲中等长,结合良好。背腰平直,胸宽而深,腹部充实,民中等长。母马乳房发育良好,毛稀而细,乳头长大。四肢粗壮,关节强大,系长短适中,坚强有力,蹄大小中等,蹄质坚实、多正蹄。前肢肢势端正,后肢有刀状肢势,鬃尾毛厚密。体躯结构协调,肌肉、筋键发育良好,悍威中上,毛色较整齐。据对650匹马统计,骏毛占73.8%,黑色毛占21.2%,栗色毛占4% ,其它毛色占1%。
伊吾马体质结实。据103匹马分析统计,粗糙结实型占45.63% ,干燥结实型占40.78%, 结实型占8.74%,粗糙型占3.88%,干燥型占0.97%。另对285匹母马的经济类型分析,驮用型占48.8% ,驮乘兼用型占11.9%。
体尺体重
1977年对58匹役用骗马体尺、体重测量结果,平均体高142 . 2 厘米,体长144.2厘米,胸围174.1厘米,管围19.3厘米,体重371公斤。
伊吾马初生公驹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四项体尺分别占成年公马体尺的64.35%、47.25%、44.66%、60.10%。初生母驹的四项体尺分别占成年母马体尺的64.26%、46.81%、45.74%、64.42%。幼驹生长发育与性别有关。公驹在初生时体尺大于母驹、6月龄时体高和管围大于母驹,一周岁时,公驹的四项体尺小于母驹,二周岁后公驹的四项体尺又超过母驹。这说明伊吾马在幼驹断乳后的第一个冬春培育条件差。因为公驹对培育条件的反应大于母驹。在良好条件下,公驹生长强度大于母驹;在不良条件下,反而不如母驹。伊吾马一般到五周岁时达到体成熟,其生长发育受饲养条件影响较大。凡是在生后第一冬春补饲草料不足时,幼驹则生长发育缓慢,成年时体尺也小。
生产性能
驮载能力
伊吾马善于爬山,在山区行动敏捷,运步准确稳健。背腰结实,适于驮载。据输送到福州市、广州市、武汉三军区的54匹伊吾马,按部队野营拉练驮载作业标准测定,作业能力强的31匹,占57.4%,中等的19匹,占35.2%,弱的4匹,占7.4%。
另据1982年7月驮载能力测定结果为,驮重100公斤,行程25公里,6匹马平均为1小时23分42秒(范围1 小时18分41秒-1小时28分0 .6秒)。驮重120公斤,行程25公里,4匹骗马平均为1小时26分29秒(范围1小时19分14秒-1小时29分48秒)。驮重100公斤,行程50公里,7匹骟马平均为3小时40分10秒(范围3小时37分-3小时50分28秒)。
挽拉能力
据1952 年7 月测定:
(1)用4匹骟马测定,(2)平均最大挽力为3332牛顿(范围2940-3920牛顿);
(3)以体重10%的挽力,(4)在起伏不(5)平的石子路面上,(6)测慢步和快步各1000 米的挽拉速度。3匹骗马平均挽拉速度为8分26秒(范围7分21秒一9分55秒);
(7)以体重40%的挽力单马拉车,(8)在10-15度的上坡路上测定3匹骟马平均行走距离为82 米(范围25-176米);
(9)单马拉胶轮大车,(10)车、货重1000公斤,(11)快步行走于石子路上,(12)行程10公里,(13) 3匹骗马平均为54分55秒(范围50分0秒-57分50秒)。
(5)速力
伊吾马具有较好的速力和持久力。
繁殖性能
一般母马发情周期16 -21天,发情持续期5-10天,怀孕期330天左右,怀骡340天左右,公马四岁、母马三岁参加配种。采用群牧自然交配繁殖。公马圈群稳定,性欲旺盛,配种能力强。每匹公马圈配母马12-18匹,有36个小群的配种受胎率达100% ,仅有一个小群配种受胎率为80%。母马2-3月份开始产驹,4-5月份为产驹旺季。一般在产后7天左右发情,较易配种受胎。母马泌乳能力强,一般在临产前淌奶,有的在产前一周开始淌奶。母马护驹性好,马驹睡觉时,母马守护在旁边,产后人和其它马匹、动物很难接近幼驹,有利于幼驹成活。据1965-1975年对千匹左右大群马统计,受胎率平均达91.75% , 1968年和1970年分别达到97.9%和97.93%,流产率平均为5.74%,繁殖成活率平均为82 . 39%。
适应性
伊吾马是常年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寒山区牧场上,无圈舍防寒保暖设备,坚持四季放牧为主,结合冬春补饲的环境条件下选育的。从而形成了较强的适应性能,耐寒暑,能适应我国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十五个省区的伊吾马,基本上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和饲养条件,能正常生长发育。耐粗饲、对饲料利用率高,能在冬春-30--40℃的严寒下,在积雪30-40厘米厚的草原上放牧,用前蹄刨雪吃草。伊吾马对一般疾病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评价与展望
伊吾马是能够广泛适应我国自然地理条件,适合军用的一个以驮为主的兼用型马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作业能力。做为民用马也适于我国当前农村役用。伊吾马应继续坚持本品种选育,加强饲养和放牧管理,适当提高体尺,提高其类型的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
参考资料
关于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