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榛
滇榛(学名:Corylus yunnanensis)是桦木科榛属的灌木或小乔木,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等地,生长于海拔1,700米至3,7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坡灌丛中。滇榛的果实可食用和榨油,含油量约20%,果苞及树皮含单宁,萌发力强,宜作为滇中地区的薪炭树种。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树皮暗灰色。枝条暗灰色或灰褐色,无毛;小枝褐色,密被黄色柔毛和被或疏或密的刺状腺体。叶厚纸质,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顶端骤尖或短尾状,基部心形,边缘具不规则的细据齿,叶面疏被短柔毛,幼时具刺状腺体,背面密被绒毛。侧脉5-7对。叶柄粗壮,密被绒毛,幼时密生刺状腺体。
雄花序为荑花序,2-3枚排列成总状,下垂;苞鳞三角形,背面密被短柔毛。果单生或2-3枚聚生成极短的穗状,果苞厚纸质钟状,通常与果等长或稍长于果,外面密被黄色绒毛和刺状腺体,上部浅裂,裂片三角形,边缘疏具数齿;坚果球形,密被绒毛。花期2-3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滇榛生长在平均海拔为1,700-3,700米的山坡、沟谷、林缘或疏林中。
分布范围
滇榛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和西南部、贵州省西部、云南省(中、东北、西北和西地区,如昆明市、嵩明县、安宁、大姚县、楚雄、武定、元谋县、富民县、路南、师宗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巧家县、彝良县、镇雄县、丽江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中甸、维西、洱源、鹤庆、漾濞、大理、永平、腾冲等地)。
用途
滇榛的种子可供食用和榨油,油味很香,为干性油,是种不变色的染料原料,亦可制肥皂,蜡烛,化妆品等。种子还可提制淀粉作副食品。果壳和树皮均含有单宁,木材可供建筑用。种子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种仁含脂肪油61.02%,蛋白质16.37%,种仁油的脂肪酸组成为:油酸827%,亚油酸10.6%,软脂酸55%,其它还含有棕榈油酸,硬脂酸等。并含有维生素等。营养价值较高,是较高级的食用油。果仁可生食或炒食,并可作糕点等。
栽培
采种
滇榛成熟时期与种类、生长地环境及气候条件有关。贵州省产滇榛成熟期在农历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一般情况下,生长在阳坡或光照条件较好的成熟早,同一丛内,顶部和树冠外围较早成熟。滇榛子苞和果顶的颜色由白色变黄褐色即可采收。滇榛为1-5米的丛生灌木,较好采种。对于分布比较集中的滇榛,可以清理林地,平整地面,待坚果成熟落地后集中采收。需要注意的是滇榛必须充分成熟才能有利于种子繁殖育苗,落地的坚果要及时收集。
种子处理
对于滇榛果实可以在晾晒后人工将坚果从果苞中剥出。
催芽
滇榛果皮、种皮、胚都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故需要进行低温层积与激素处理,滇榛于播种的前一年12月下旬,浸种吸水,坚持每天换水1次,待多数种子吸水下沉后,捞出滤水后,用80毫克/升的激勃素溶液浸泡24小时,捞出晾干表面水分,然后将种子分层放在1-5℃潮湿的蛭石或湿沙中,每周翻动种子1次,同时打开通气3-5分种,经常检查水分状况,及时补水,避免种子干燥,层积处理80天左右,移至室温状态下,沙埋催芽,每天翻动1次,当种子的胚根刚刚突破种皮时开始播种。也可采用室外自然层积,在苗床上开10厘米深沟,将种子装入尼龙网兜,然后平摊在挖好的沟里,覆土5-8厘米左右,覆少量稻草等枯枝落叶,一年后进行播种。
育苗地的选择
选择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地势平坦,山地坡度小,并尽量选择靠近水源、排灌水方便、光照充足、背风向阳的地块。
整地
播种地在前一年秋季深翻20-30厘米,结合翻地施足底肥,每667平方米施粗肥3-4立方米。育苗床宽120厘米,床高15-20厘米,将床土搂平耙细,播种前35天浇透底水,采用垄作的垄宽60厘米。
播种
春季播种的在不受晚霜危害情况下应尽量早播。垄作播种相邻种粒间距6-8厘米。床作:行距20厘米,种粒间距5-6厘米。先在压平的垄面或床面上开沟,沟深5-6厘米,然后将湿沙筛出的纯种子按株行距撒入沟底,覆土3-5厘米,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