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地声

地声

地声(英文名:Earthquake Sound)和地光一样,都是地震前发生的现象,地震发生时,是指地震发生时,一小部分地震波能量传入空气变成声波而形成的声音。

地声主要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基岩露出地表和表土层很薄的靠山地区,容易听到地声。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通常,地声声音越大,越洪亮,意味着地震规模越大;反之,地震规模相对较小。掌握地声知识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

来源

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地震发生时,一小部分地震波能量传入空气变成声波从而形成地声。在基岩露出地表和表土层很薄的靠山地区,容易听到地声。听到地声的时间一般在感到地面振动之前,也有的在感到地面振动之后。仪器记录的地声大多出现在震前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实验表明,在应力达到岩石破裂强度的一半时声发射信号显著增加,当微破裂进一步发展时,声发射频率由高频向低频变化,因而有可能被仪器和人耳接收。

特征

地声是一种临震前兆,往往发生在地震前的几秒、几分或几小时、几天内。在震中区或近震中的范围内能普遍听到地声。随着距震中的远近不同,所听到的地声也不一样。比如有的类似闷雷声,有的则是隐隐有声,有的类似远雷声,岩石破裂时的“咔嚓”声。在靠近震中的地方,大震前可以听到像声、狂风、雷、坦克开过来的声音,像开山炸石的沉闷爆炸声等。地声的强度通常为0~30db,极端情况下最高可达80db(如震中附近水井中的记录);频率在0~200Hz范围;以间歇性脉冲型出现,周期小于9s;人耳能辨识最大距离大约为200km。

传播与衰减

地声主要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地声在传播时,由震源产生振动并向四周扩散,地声以波面的形式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上所存在的能量随着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从而形成波前扩散衰减。地声在在黏弹性介质中传播时,由于黏弹性介质的内摩擦产生粘滞力,导致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形成了介质的吸收衰减。

事例

1830年6月,磁县发生7.5级大地震,震前人们听到地声如“雷吼”,似“千军涌溃,万马奔腾”。于是,人们“争先恐后,扶老携幼,走避空旷之区”。紧接着,便发生了“屋宇倾颓,砖瓦雨下”的地震灾害。1855年12月,辽宁金县发生6级地震,当地人们“未震之时,先闻声如雷”,并“早已预防”,从住房里躲避出来,大大减轻了伤亡和损失。

1976年,距唐山7.8级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内,在临震前未入睡的居民中,有95%的人听到了震前的地声。震前的地声最早出现在7月27日23时左右。这些在早期听到的地声比较低沉,无明显的方向性。如在遵化县、卢龙县,很多人于27日23时听到从远处传来了一种连绵不断的“隆隆”声,音色沉闷,音量忽高忽低,有一定的节奏感,前后延续了一个多小时。在京津之间的安次区、武清县一带早期听到的地声,像接连不断地有大型履带式拖拉机从远处驶过。位于极震区丰南区的一些群众,在23时左右听到仿佛从几个方向同时传来低沉的声响,声音的特点有些类似闷雷声。还有些居民听到的像是大地发出的隐隐约约的“呜呜”声。

7.8级地震前半小时到震前几分钟内,震区群众普遍听到不同类型的地声。在不同地区听到的音色和声强有差异,但都感觉到这期间的地声大部分是一种连续的响声,声音好像从远处传来,先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响声沉重、杂乱,能约辨认声源方向。唐山东部的昌黎、卢龙县滦州等地,很多人听到的强烈地声,如一列火车从地下奔驶而来。唐山西部的武清、安次区宁河区一带的居民听到的地声,在最激烈时就像狂风呼啸,伴随有飞砂走石、夹风带雨的混杂声。唐山北部山区遵化市迁西县等县的群众听到的地声,像开山采石放连珠炮般的声音,在山脚下居佳的人听到的声音,像巨大的岩石从高处滚落下来。唐山南面冲积平原上的柏各庄农场一带的居民,在震前20多分钟听到的地声,就像从唐山方向开来了一队队压路机的轰鸣声,还不时混杂有轧砾石块的“咯噔,咯噔”声,一些室内的人感到有压路机从自家的墙脚下开过。唐山飞机场的值班人员在临震前几分钟听到的地声,比很多架飞机从头顶上飞过还要震耳。唐山市区厂矿的夜班工人在震前几分钟听到了似暴风雨突然袭击的声音。

作用

掌握地声知识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通常,地声声音越大,越洪亮,意味着地震规模越大;反之,地震规模相对较小。由于地声出现后,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视为地震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一旦听到地声,人们应立刻撤离建筑物,采取紧急防范行动,以此降低伤亡与财产损失。

参考资料

地震前可能发生的异常反应.湛江市人民政府.2025-04-01

什么叫地光、地声?.海南省地震局.2025-04-01